加入时间:2022-11-11 16:40 访问量:2947 信息来源:
责任者:(英)保罗·莱著
索书号:K561.41/1
我们在中学历史课上都学过,英国是君主立宪制的典型国家,国家的名义元首是国王,主要负责礼仪和仪式活动,是国家的象征;具体的国内及外交事务,则由首相、内阁大臣和议会负责。
我们当然可以简单地说,君主制是英国历史传承至今的一种政治传统,但这里有这样一个问题:就在大英帝国臻至鼎盛之时,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吹响了世界走向共和的号角;维多利亚加冕为印度女皇后不到半个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多数君主国家走上了共和制的道路;如今,英国虽已不复当年盛世,但在遍布全球的英联邦王国中,仍有十六个国家尊奉英国国王为国家元首。共和的种子难道就不曾在英国萌芽?英国人又为何固守君主制传统,不愿融入当今世界政治体制的主流?
这个问题,恐怕相当多的英国人自己都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那段历史已然开始被人逐渐淡忘。
英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十年的共和时期,但那是“失落的十年”。它肇始于克伦威尔以叛国罪砍掉国王的脑袋,终结于克伦威尔以护国公的身份去世。随后,流亡的王子归来,中断的王朝复辟。英国人曾为了自由推翻君主,又因忍受不了独裁重新迎回国王,这种出尔反尔的行为,莫怪乎要遭人遗忘。如今英国人只记得君主制是自己“美德的典范,荣耀的传统”。
17世纪中叶的英国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不论国际还是国内,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冲突都如燎原野火;地理大发现带来的殖民扩张,让欧洲各国都争相想在海外获得新的财富。
具体来说,英国因宗教问题引爆内战,克伦威尔借此上台,建立英格兰共和国,出任护国公,实行少将军官治国这种军事独裁制度;暗中的保王党和天主教势力则勾结密谋,想要颠覆护国公制;民间的宗教团体不满于克伦威尔的宗教政策,民众则对清教徒的行事极端和禁欲主义深感厌恶;英国和西班牙在大西洋彼岸争夺殖民地,同时还要留意在海峡对岸流亡的查理王子及其支持者。
克伦威尔是一个信仰虔诚的人,他坚信自己在内战中的胜利,以及他将为英国缔造的未来,都源自“神圣的天意”。然而这种“天意”似乎并不像克伦威尔设想的那样美好。随着针对西班牙在美洲殖民地的“西征计划”的失败,克伦威尔与议会及保王党的冲突逐渐升级,百姓对军事独裁的日益不满,再加上与他本人在战场上的坚毅果敢形成鲜明对比的、在政府事务中的优柔寡断,所有这些都让“神圣的天意”在英格兰共和国消失无踪。
英国共和兴亡史是一段失落的历史,但这段失落的历史展现出的历史规律应被人们重视。它让我们看到,作为英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共和实验,其领导者是如何一步步地从护国走向独裁;它也让我们看到,从共和到护国公制再到军事独裁,英国人为何最终选择回到君主制的怀抱。在如今这个英国脱欧、疫情肆虐、新旧交替的历史性时刻,这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大不列颠的未来。
想要了解这段失落的历史,《英国共和兴亡史》堪称了解英国共和时期及克伦威尔护国公制的必读书目。本书是国内引进的第一本英国共和史研究专著,阐述了英格兰共和国从诞生到灭亡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影响,揭示了军官执政下共和必然走向专制的历史规律。
作者:木谷(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