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滘镇黄龙村“街巷善治”——最小单元参与乡村治理深化项目持续推进
加入时间:2023-02-07 09:01 访问量:1989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走进北滘镇黄龙村龙涌旧湾片区,一个“旧湾街心公园”映入眼帘,硬底化的地面上画着各式美丽地绘,公园里健身器材、石凳、花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其中花基由一个个单独的花盆拼接而成,表面也画上了绘画作品,斑斓的色彩将整个公园映衬得特别漂亮。
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公园此前是一块闲置了20多年的五边地,不仅杂草杂树丛生,而且堆满各种垃圾,成为蛇虫鼠蚁出没之地。直到2021年,黄龙村推出首届“街巷善治”行动,其中一片区的善治小组申报了8个“种子计划”,并动员了约50名村民直接参与共建,终于让这块闲置地变成了一个环境优美、可供村民休闲娱乐的街心公园。
“我每天回家基本上都会经过这里,看着这里从脏乱差变成现在优美的环境,我觉得很好,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这样的地方出现在龙涌。”居住在街心公园附近的村民梁镇阳说。而事实上,随着“街巷善治”——黄龙村最小单元参与乡村治理深化项目的持续推进,他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
而以往只是旁观社区变化的村民,则成为了这些微改造的主角。黄龙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培育了一批有公心、有担当、有能力的乡村治理储备骨干。
百余名街巷骨干开展70余次微改造
6万元资金解了25处社区环境难题
2022年12月上旬,黄龙村举行“党群共建·街巷善治”第二届党群街巷微改造行动项目路演评审会,14个微改造项目登台展示,与评委深入交流,共同探讨党群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新路径。
本次项目之所以能够持续推进,得益于首届“街巷善治”项目的顺利推开。为动员街巷的骨干共议社区事务,并参与问题解决,以推动最小治理单元参与基层治理,黄龙村于2021年开始推开“街巷善治”项目,并将其纳入村里已有的公益微创投行动,将村中两大片区、四大网格按照已有村民小组划分出19个“街巷”治理单元,鼓励村民以街巷为单位参与创投。
“在这个板块,村民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人居环境微改造、美化,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方面,因为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村民们的参与热情都比较高涨。”黄龙村驻村社工、一心社工林姑娘说。
这股热情推动着19个创投项目按计划推进。很快,村民们惊喜地发现,穗丰围饭店对面的公共区域不仅美化了,还能提供停车便利;黄涌幼儿园门前开裂的树墩得到了加固,树木也经过了修剪,消除了安全隐患;青云街中间巷及个别街道丛生的杂草处理了,乱堆的杂物清理了,坑洼的路面也得到了修补……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黄龙村以6万元种子资金共同突破了25处困扰村民多年的社区环境难题,成功发动119名街巷党群先锋队队员开展70余次微改造实践行动,成为该村党群共建工作中“花小钱、办大事”的亮点民心工作。
2022年,在首次项目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黄龙村党委继续联合黄龙村社工服务站等单位推进第二届“街巷善治”行动,并且积极联动社会各界资源,获得顺德区委组织部、顺德区社会治理“众创共善”计划、北滘镇党建工作办公室、北滘慈善会·和的爱心基金等单位资助。
有了这些资助,第二届“街巷善治”的种子资金库比去年更为丰富,为此,每个街巷项目可申报的种子资金从2021年的最高5000元提升至最高10000元,且设置1:1配资激励机制,对预算超出基础资助范围且申请成功的项目予以特定金额范围内的资助,以此鼓励街巷党群共同筹资、共建家园。
2022年,第一批参与评审的项目有14个,“但其实我们的机制很灵活,有些街巷的方案可能暂时还没有成形,他们可以逐渐完善,参加后续我们其余批次的评审。”林姑娘说,除了“街巷善治”项目外,其余公益资金资助的类似项目,他们也会将经验移植过去,在更大范围内提升街巷的基层治理能力。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更多群众关注黄龙的发展,激活和调动黄龙村内有担当、有能力的群众积极参与社区事务。”黄龙村党委副书记杜碧莹说,接下来他们还计划组建乡村“街巷善治会”,壮大青年“乡村智库”力量助力基层治理创新。
改造要议事协商有商有量
引入决策机制更好体现民主
村(居)委会是基层群众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基层治理过程中,村(居)委会有义务对社区内的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等进行提升及完善,但是如何让村(居)委会的决策能更贴近民心,更能将事办到群众心坎里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调动基层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倡导“自己家园自己建,自己家园自己管”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流。
但是群众参与、“自己话事”也要体现民主。在黄龙村“街巷善治”项目推开的过程中,群众议事协商会议、征询村民意见、走访调查等体现民主的环节几乎贯穿整个过程。
针对旧湾街心公园的改造,社工带着村民们开了4场议事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主要讨论大家对于改造的意愿和方向。改造意愿很快就得到了统一,但是改造成什么样呢?有村民提议改造成停车场,缓解停车难问题;也有村民认为附近公共活动空间少,希望改造为街心公园。在社工的引导下,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终认为公共空间需求更为迫切,一致同意将其改造成街心公园。
但由于首届“街巷善治”每个项目最高资助只有5000元,街心公园范围广,内容多,5000元明显无法支持,为此,将该项目分拆为多个子项目进行申报。但如此一来,不同团队之间需要相互配合,如何保证改造步调一致?如何保证不同团队的方案能够相互融合?这些看似挺难的问题,通过3场议事协商会议里无数个头脑风暴及“没有对错、对事不对人”的有商有量,通通得到了解决。
当然,议事协商会议虽然只有部分村民骨干参与,但也并非“一言堂”。通过前期的议事协商会议整理出问题清单之后,各街巷村民骨干会根据清单进行实地走访,现场就实际情况再次商讨整改方向,征询附近村民的意见,做好受影响区域村民的沟通工作,排列微改造整改顺序,做好初步整改计划等。2022年还新增了线上征询意见环节,让参与讨论的村民范围进一步扩大。
这种征询是有回应的。在其中一个街巷征询意见的过程中,有村民提出家附近的沙井出现倒灌现象,希望可以通过微改造改善。村民骨干通过走访,发现该问题是由于该村民家中没有安装化粪池所致,不属于公共问题,所以没有纳入微改造清单,也将意见反馈给了该村民,并取得了理解。
不仅如此,为了更大程度上体现民主,让项目更具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2022年“街巷善治”项目引入了决策制度。社工带领着各个街巷善治小组制定了符合实际的决策细则,“例如多少人才可以开展表决,多少票数比例才可以通过等,这些细则都要体现在规定里,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林姑娘说,这些细则并非纸面规定,而是需要街巷小组严格执行的。有一次,黄涌六队要开决策会,但到现场的村民人数并没有达到要求,会议无法如常推进,需要暂停。经过此次,召集会议的街巷小组队长洁明姨组织表决会议的前期工作变得更为细致,慢慢地,越来越多表决会议得以成功召开,“我们就是希望引导村民们守规矩,帮助他们形成习惯,而非社工推着他们走下去。”林姑娘说。
而严格的规则以及背后越来越细致的工作,让这些改造行动得到越来越多村民的信任,愿意参与其中,白天、傍晚、晚上……榕树下、祠堂里、街巷口……任何合适的时候,任何合适的地方,似乎都能上演一场成功的表决。
街巷骨干成乡村治理储备骨干
越来越多年轻力量参与其中
2021年黄龙村首次探索以街巷善治助力乡村治理经验创新,将议事协商与党群共建深入街巷,成功培育了一批有公心、有担当、有能力的乡村治理储备骨干,街巷长带动119名街巷先锋骨干参与了21场议事协商会议、70多次共建行动。
这批街巷先锋骨干无疑已经成为支持黄龙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街巷善治”各个微改造项目推开的过程中,骨干们不仅是改造项目的“头脑”,甚至还会亲力亲为参与其中。
在对青云街中间巷及个别街道进行微改造的过程中,负责该项目的街巷长洁明姨就带着热心村民骨干火兰姨、碧连姨早早赶到改造地点,拿起铁铲和施工队一起对没用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方便接下来的硬底化处理,洁明姨更是经常前去监工,“我家建房子我都没这么上心过。”
不过,微改造事项虽小,真要做起来却可能涉及到多方面的资源,除了资金和“头脑”外,可能还会涉及到设计、施工、资源配置等问题。但这可难不倒熟悉村中人事的村民骨干。黄龙村黄涌二队的权哥是一名“包工头”,专门承接各类工程,是黄龙村“街巷善治”微改造要找的人,在村民的鼓励下,他也滋生了为村中建设出一份力的心,以成本价承接了多个改造项目;旧湾街心公园缺几张石凳,几名村民赶紧捐出了自家闲置的石块;听说有一处微改造也缺户外休闲设施,村里一名企业老板也捐出了自家企业生产的产品……
旧湾街心公园改造作为一个大项目,在改造过程中的资源链接也具有典型意义。整个公园的改造由多个街巷小组共同完成,他们设计的方案是否符合美学要求,是否可以相融合?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士给予指导。在村委会的帮助下,项目成功链接到一名专业设计师,“其实村民们当时提出的方案很不错,我建议他们注意整体的配色,定一个主色调,这样整体效果会更好。”设计师陈先生说。
色彩的搭配以及装饰绘画的设计,更应该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村民骨干们又在村里挖掘了一名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达人”郭顺洁。听到这个有意义的改造计划后,郭顺洁毅然投身其中,为街心公园的花基设计出凸显黄龙特色的墙绘,还以导师的形式,与村内的亲子家庭共同完成这一绘画作品。
而像郭顺洁这样愿意投身于街巷治理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据统计,黄龙村公益微创投活动经过两三年的运营,已经聚集了340名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及治理事务的本村青年,在19个“街巷善治小组”中,青年人数比例接近30%,形成多个青年组织,拓展了社区参与的青年资本。2022年8月份起,黄龙村党委、网格员、街巷长等一起入户探访村民,挖掘村民骨干,不少年轻村民都非常认可街巷善治工作的推进方式与成效,表示后续愿意参与其中。
林姑娘认为,这种年轻的力量十分重要。2021年“街巷善治”项目开展初期,参与的村民大多已经五六十岁,鲜少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我们社工需要帮助部分街巷小组制作ppt。”年轻力量的加入,就可以在小组里形成更为完善的分工,“比如年轻一代可以负责撰写方案、制作ppt,开展一些线上的环节,而年长者负责召集各类会议、汇报项目、监工等。”
更为可喜的是,随着资源越来越多元的投入,村民的自主能动性也在更大层面上得到激发。2022年“街巷善治”项目设置1:1配资激励机制,鼓励村民自己链接更多资源。项目开始后,村民骨干们已经开始主动拉赞助、筹集资金。“目前所有项目自筹资金已经超过4000元,数额不大,但是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林姑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