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3-03-06 16:47 访问量:3234 信息来源:
责任者:马伯庸著
索书号:I247.57/26379
首先先评价一下整本书——马亲王的书是一本比一本写得好。很多东西已经不必多提,例如整篇文章的谋划,布局,对于时代的考据,甚至对于惊奇情节的处理……这些作为一本通俗小说必备的元素一直是马伯庸所擅长的部分。正因如此,有些时候我反倒偏爱一些他所写的小品文,例如被很多人所低估的《草原动物园》。
但我想,之所以亲王的书比起部分其他作家相对更耐嚼,还是他对于人本身的描写。而这部分在他一直以来的创作中,应是不断地在有意识地做强化。
一直以来我有一个可能是偏见的想法,或许不一定对,但与诸君分享:亲王最早的书《风气陇西》与《笔冢随谈》中,最令人着迷的应该是其精彩的想象力,在这个层面下,个体的描写其实相对是寡淡的。《风》精彩的是谍战本身,而《笔》则更加像是一个日本热血漫的小说改。精彩的情节与设定为先,但其中的人物到了最后往往并不能为人所容易记忆,尤其是其中的女性角色,不少人对亲王早期小说创作略有诟病的一点往往也集中于此:女性角色本身过于平面,没有个体的意志。且对男主角有不明所以的爱慕。
当然到了中后期逐渐有改善。从《长安》的檀棋,《两京》的苏荆溪都可以看出,亲王正一步步恢复在书中女性角色所应有的复杂的个体状态,尽管饭要一口口吃。但需要说明的是,女性角色的立体化,复杂化,首先是建立在亲王对个体角色描写能力的成熟之上的。也就是说,亲王的长篇小说逐渐从早期的情节,设定主导,渐渐转换成情节与人物并重,甚至到了这本书中,隐隐有人物描写占上风的感觉。(当然,情节本身也是一样的扣人心弦)
姚英子,这个角色据亲王访谈中言,最后是没有结婚,将自己奉献给了更高的事业——即妇女医疗。这一点即和以前的大部分角色不同。姚甚至不与《两京》中的苏荆溪类似,苏有其出身个体状态的特殊性,所以最后选择了自己结局,从头到尾苏荆溪就是这么一个人,没有多大变化。但姚英子是在无数的复杂选择中,凭借自身的愿望来走到这一步的。这就有决定性的不同。
从这个角度来说,苏更接近一个“配角”,即不需要去详细完整地描写其心路的合理变化,只需要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便解决了合理性的问题。这样的人可以通过写作技巧让她吸引人,但是终究是相对平面的,因为她没有什么变化。但姚英子是真正的主角待遇,她有合理性,马伯庸描述她所经历的事情,描述她经历过的这些事情投射到她心理的样子,以及她对这些“投射模样”的思考。告诉大家,为什么她一步步会做这样的选择?
在编剧理论中,其实是没有男主角和女主角的。在一部电影里(尤其是好莱坞电影)主角往往只有一个,就是唯一被描写心理历程的那个人。所以《钢铁侠》中主角只有托尼斯塔克,因为他是唯一被描写所经历的个体的思考的人。由是在此理论中:小辣椒严格定义不是女一,只是重要配角而已。
很幸运,亲王的这本书,是真正意义的群像三主角。这个群像也并非是每人雨露均沾地写一点,而是三人并重,单拿出来,任何一个人的描写稍微扩展一下,也都是一本小说。更莫说三人彼此经历纠缠了。
这可以看出来此书不易。
聊完了女主角(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女主角)接下来聊聊男主角们吧。
方三响,青年,直来直去的青年。干净,勾连起他的命运的,是一个问题,就是他所问的“为什么?”这样的人对于民族命运的敏感性是很强的。我们甚至能看得到最后他所选择的道路。也确如书中所言:医学问题永远不是医学问题。
孙希:最纠结的一个人,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有人的脆弱,无奈,面对天地间的诚恳。这个诚恳不是面对其他人的,他在早期无法做到。但当其孤身一人与自己相处时,对自身的诘问就出现了。那么这个时候,自身就是天地本身。他在面对自己心中的神像。然后到了第二天,接着用嘻嘻哈哈来掩盖自己。
最喜欢的是三个人看完镍币影片(这是一个电影史上也不太为人所知的一段历史时期,可看出亲王考证是下了功夫的)在上海江边三人并立,夕阳公平地照在三人身上。那一刻我总以为是南淮城中的三个年轻人并肩而立。三人形貌似乎也与缥缈录中三人相仿。尤其是姚英子,夕阳是会给她的头发笼罩上一层金色的,我便总是会像看到羽然一般看见她。
作者:沛然如雨(来自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