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工日,向广大默默奉献的社工们致敬
加入时间:2023-03-21 08:56 访问量:1321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核心提示:
2010年,顺德区开始发展社会工作,短短的13年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服务门类较为齐全、专业领域走在前列的专业服务力量,在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扶贫济困、残障康复、矫正帮教、长者服务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中也发挥出积极作用。
这些作用的凸显,离不开一群专业社工在背后付出的努力。国际社工联确定,每年三月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社工日,今年的社工日是3月21日。在这一天,珠江商报慈善周刊推出针对社工的专题报道,向这群默默付出的人致敬。
在别人人生的低处伸出援手
社工何慧宜扎根社工行业12年,服务对象的肯定既是工作印记也是鼓励其坚持的动力
如果穿上白色的护士或者医生制服,何慧宜应该也称得上“白衣天使”这个称号,但她不是医生,不是护士,平常大多时候是穿着白色的医务社工马甲,穿梭于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病房间,为有需要的病人送去必要的帮助。
2018年,带着7年的专业社工经验,何慧宜走进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成为一名驻院的医务社工。面对着全新的服务领域,何慧宜放下过去的自己,一度拿起厚厚的医学书籍,学习简单的医务知识,“感觉自己还在起步阶段,很多东西还要加强学习。”
●服务对象感谢短信连续发了七八年
在何慧宜的手机里,有一条相同内容的短信,连续给她发了七八年。
这是服务对象阿梅(化名)发过来的感谢短信。何慧宜是在一次亲子活动中与阿梅开始接触的,她发现阿梅每次都带着孩子参加亲子活动,但每每沉默寡言,似乎心怀心事。活动结束后,她主动与阿梅聊天,希望打开她的心扉。
对于这名热心的社工姑娘,阿梅也敞开了心扉,倾诉了一些生活的烦恼。经过多次的接触,何慧宜发现她在夫妻关系及亲子教育两个方面存在较大困扰,甚至走到了离婚的边缘。“我们发现其实这两个问题是相互交织的,孩子患有学习障碍,情绪管理能力差,导致了夫妻经常吵架,这又反过来对孩子的病情造成了刺激。”
针对她的情况,何慧宜对其开展个案服务,链接资源对阿梅的孩子进行学习能力改善的训练,同时对阿梅夫妻进行相应的辅导,让其在亲子教育方面达成一致的目标。渐渐地,夫妻间的关系恢复了以往的亲密,一段濒危的婚姻得到了挽救,孩子的教育也找到了突破口。
这条发了七八年的短信,一度是她用心服务的印记,现在反过来又成了鼓励她坚持下去的动力,让她更加明确社工这个身份的意义。
●伸手援助希望服务对象走出痛苦
2018年,带着驻村、家庭综合服务、助残服务、驻校服务等多元化的社会工作经验,何慧宜走进了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的社工站,成为了一名医务社工。自此,她开始穿梭于各个病房,为有需要的患者开展个案服务,为患者疏导情绪,为贫困病人链接资源等等。
“在整个诊疗过程中,社工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何慧宜说,根据患者的情况,可能会涉及到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等资源的调动,如果患者身份不明或者找不到家属,还可能涉及到公安,社工在其中起到一个沟通桥梁的作用,“这需要你具备较大的知识储备,你要能感知到患者在这方面的需求。”
何慧宜再次将自己放到“小白”的位置,拿起了厚厚的医学书籍学习,有不懂的就不厌其烦地请教医生,“只有清楚这些疾病的发展路径,你才能感受到患者的需求,为他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即使对于患者的家属,何慧宜也尽力在职能范围内给予帮助。去年5月份,一名患者因为工伤住进了医院的ICU,其丈夫从河北赶来照顾的过程中,因受不住刺激,中风去世。刚刚高考完赶过来的女儿小南(化名)成了这个家的支柱,何慧宜帮助她处理父亲的后事,帮助其与医生、工厂沟通,处理与母亲病情有关的所有事项。
如今,何慧宜和小南依然保持着微信上的沟通,不过她很少主动联系小南,“对于很多服务对象来说,我的出现都是在他们人生的低处,与我有关的记忆可能都伴随着痛苦,我们在其最低处伸出援手,但不希望他们再忆起这些痛苦。”
希望将更多“光明”带给别人
视障社工周卓华毕业后一直从事助残工作,以自己的行动帮助更多残障人士
社工周卓华总是很忙碌,一周五天,他大部分时间都穿梭于顺德区内的各个康园之间,为这些院舍里的残障人士开展音乐培训,用音乐为这些残障人士带去更多生命的共振。
与很多社工不一样,周卓华是一名视障人士。如今的他在佛山市顺德区启创青少年社工服务中心工作,成为喜乐共融——残疾人音乐赋能计划里的一名执行社工,以及音乐导师。这是一个助残项目,作为残障人士的周卓华期望这样的助残服务,为更多残障人士带去生命的希望。
●接受过别人的善意帮助
长大后选择成为助人的社工
大约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周卓华就开始感觉视力急剧下降,黑板上的字几乎都看不见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周卓华感受到了身边的很多善意,同学会提供便利,老师在他有所要求的时候,甚至可以单独为其再讲一遍课程重点。他在这种关怀下,顺利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业。
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周卓华心仪的方向是音乐,“作为一名视障人士,对于音乐的感受可能会更加深刻,因为视觉没有了,那么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感官去感受这个世界,音乐给我们的心灵疗愈是很重要的。”
不过,由于他的先天条件,老师劝他放弃这个方向。音乐需要看乐谱,需要太多的团队合作,这对于一名视障人士来说,太难了。他转而选择了设计专业,无果后,大二的周卓华申请转专业,开始了社会工作的学习。
无比幸运的是,毕业之后佛山市顺德区慈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接纳了他,让他成为了一名社工。慈正当时服务方向侧重青少年社矫,周卓华一开始并不能适应。慈正给了他宽松的空间,鼓励他发挥所长自主设计项目。他设计了“乐你心声”视障人士音乐共融项目,为视障人士提供音乐培训,带他们开展音乐表演,在社区、福利院、敬老院等地方充分展示自我,让大家在音乐的世界里寻找到更好的自己。
●以音乐疗愈自己也疗愈别人
在工作之外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多帮助
周卓华自小喜欢音乐,踏入社会后,他设计过与音乐有关的助残项目,组建过视障人士乐队,如今在启创成为一名助残项目的音乐导师。
但其实周卓华一开始也是一个音乐“小白”。为了做好音乐助残服务,他上网找视频学唱歌,学习乐理知识。而一次次的服务和表演,大家的建议又帮助他不断地提升,比如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很多视障学员很难跟上节拍,听取了学员的建议后,他将音乐进行分解,以唱歌、打拍等为主题录成不同的版本让学员听。
正如周卓华从音乐中寻找到心灵的疗愈一样,他的音乐服务也疗愈着其他人。阿杰(化名)因为一场意外失去了视力,难以接受现实的他一度自暴自弃。周卓华便鼓励阿杰加入他组建的Story—X乐队。在音乐中,阿杰逐渐改变,跟队友熟络,也拿起了一直抗拒的盲杖,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周卓华也乐于见到这种变化,听说阿杰想做咖啡师,打听到相关的助残课程后,他陪着阿杰去广州接受培训。如今阿杰已经考取了相关证书,在大良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咖啡店。
对于这些额外的付出,周卓华并不以为意,“我每天都会自我反思,问问自己今天做的事情有没有真正帮助到服务对象,我自己这个工作机会来之不易,那么我也真的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将更多的‘光明’带给其他人。”
穿上“双百蓝”就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伦教双百社工赵倩君在工作中坚守初心
同一件衣服如果天天穿,不免会生出厌烦之心,但伦教双百社工赵倩君却依然每天十分欣喜地将双百社工的蓝色马甲穿在身上,“服务对象乐于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接受我们的帮助,这是对‘双百蓝’的信任。”而穿上“双百蓝”,则是一份责任与担当。
2022年11月,赵倩君走进了双百工程伦教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荔村服务点,成为了伦教一名双百社工。繁杂的工作并没有消磨她工作的热情,反而让她逐渐清晰,这就是自己成为社工的初心。作为新手双百社工的她,目前在做中学,学中做,希望将这份工作做到最好。
●走街串巷了解村居情况
用心细心发现服务对象需求
大学的时候,赵倩君经常参加志愿活动,如去养老院探访、为贫困学子筹款义卖等,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志愿”“公益”“助人”这些关键词逐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并在她毕业后帮助她成为佛山南海一家社工机构的社工,后来又来到了伦教双百社工站。
刚入职,赵倩君便被要求骑上电动车在驻点的村里“兜风”认识社区。虽然不认识路,但赵倩君努力地通过感官感受形成对荔村的大概印象,了解村子的片区划分以及周边的环境,还通过同事的介绍,对村居经济、环境卫生、社区资产、标志性景点、文化产物、传说故事等有了深刻印象,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而这种细心的观察能力也被她移植到具体的工作中,比如在入户探访的时候,通过“望闻问切”调动各种感官一起参与观察服务对象的情况,尽可能多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有一次,赵倩君与同事一起开展冬日探访,了解服务对象的保暖情况。探访的时候,除了交谈之外,赵倩君发现她提起女儿总带点情绪,抓住这一点去交流,发现最近她与女儿意见不合,相处不太愉快。“那么我们就将这个信息记录进平台的探访记录里,接下来我们将重点了解其与女儿的情况,必要的时候充当调解员的角色。”
●无论多忙都亲自入户
链接资源主动为服务对象解困
与机构社工不一样,双百社工做的是民生兜底工程,需要直接帮扶困难群众,这也注定了双百社工的工作与机构社工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前在机构,由于工作量大,有时候只能通过电话探访服务对象,但在伦教双百社工站,无论多忙,我们都一定要亲自入户探访,了解服务对象最真实的情况。”
今年年初,赵倩君与同事一起入户探访一名困难独居长者。“这么冷的天气,冷不冷呀?家里保暖做好了吗?”得到肯定答复后,赵倩君没有就此结束访谈。她主动与大爷握手,发现大爷手心冰冷,在征得大爷同意后,她们走进大爷房间,发现里面的床铺上只有凉席和一床单薄的被子,并没有其他被褥。
“大爷可能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去发现他的一些需求。”帮大爷披上大衣保暖后,赵倩君和同事马上与村委会民政专员联系,在村党委的支持下调来了一床村福利会的棉被,并亲自帮助大爷铺好了床。
“如果当初我们只是电话慰问而没有入户探访,或者只入户询问后就离开,那么我们就不能精准地识别到探访对象的状况与需求。”赵倩君认为这种“用心”是必要的,而持续的入户探访也让她感受到陪伴的力量,服务对象信任她,会对她敞开心扉,“这其实也反过来激发着我提升个案服务能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