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3-04-24 14:48 访问量:2917 信息来源: 家庭医药 2023年4期
生活中,很多老人身体出现不适时,能忍则忍,能拖就拖,不肯轻易去医院。老人为何会这般“忍病”?可能是以下5种“心病”在作祟:
“怕麻烦”心理 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老人处理大多事情时力不从心,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即使医院就在家门口,不少老人生病后仍不爱去医院,主要是觉得“看病太麻烦了”,认为医院人多、排队时间太长、检查化验要跑好几个地方。另外,他们也担心看病会影响子女的工作和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不愿给他们添麻烦,因而轻易不愿去医院。
“怕花钱”心理 客观地讲,虽然现阶段的医保政策越来越完善,但并不是百分百报销,自己还是要承担一部分费用。很多老人一辈子节俭惯了,想到去一次医院的花费少则上百,多则上千,对于农村和一些医保报销比例相对较低的群体来说,仍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不如自己买些药吃更经济方便,所以能不去医院看病就不去。
“怕有病”心理 很多人一提去醫院就会心生抵触,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未知”的害怕心理。从出发去医院,到挂号,再到候诊,内心都非常恐惧,“会不会查出严重的疾病”“如果是重症该怎么治”“需不需要做手术”“治疗得花多少钱,自己能不能承受”……于上年纪的老人,他们的担忧只会更多,一方面认为有些身体不适很正常,这是人到老年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又怕查出一些指标不正常,给自己“添堵”。
“偏方治大病”心理 现在很多老人宁愿相信偏方治大病,也不愿去医院。他们觉得,医生看病是为了卖药赚钱,并不是真的为患者好;即使不了解一些“祖传秘方”的安全性,但侥幸地认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做的,肯定有用”。加上老人对信息真伪的辨别力下降,更易相信“祖传秘方”“古法秘制”等虚假信息,最终不仅对自身疾病无任何治疗效果,还会耽误最佳诊治时机。
“暗示”心理 老人普遍缺乏安全感,其通常有两个表现:一是过度敏感,二是过度回避。过度敏感的老人易受周围人影响,特别是当熟人因病去世后,老人一旦发现自己有类似症状,极易被“暗示”是否患上同一种疾病,更担心去医院检查后会被确诊,因而过度回避,抗拒就医。
了解老人抗拒就医的心理后,就可一一拆解。对于怕麻烦的老人,可向其解释到医院后的流程和手续、关键时刻向谁求助等细节问题,增加老人对医院的熟悉感,减少恐惧;对于怕查出病的老人,要使其明白不是不检查就没病,相反,定期检查可帮助及早预防和治疗;对于迷信偏方的老人,要多向其普及健康知识,增强老人对健康信息的辨别能力;对于缺乏安全感的老人,需要多陪伴,以增加老人安全感。此外,还要帮助老人学会网上预约就诊等,更多地享受互联网医疗的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