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屠龙简史》

《屠龙简史》

加入时间:2023-06-30 09:30    访问量:1146    信息来源:



责任者:王永胜著

索书号:I267.1/4012

 

书在三天内陆续读完。边读边忍不住用铅笔在天头地脚批注。或者叹赏,或者认同,或者试图琢磨作者的构思,或者提出另外的见解。和一本书交流得这样密切,足以证明它对我的吸引。

 

武器、武术、武侠、武道,这些大众都多少接触过,以至于人人能侃上几句,但深入了解、实践、研究、思考过的人其实很少。写类似这样的题材,大致有这么几种方式:一是大内行的写法:要言不烦,深入浅出,明白透彻,里头全是提炼过的精粹。外行看起来没什么,行内人看就惊叹其金针度人,受益无穷。此非把握全局,成竹在胸,广大精微皆备,理论实操兼具者不能为。如齐如山谈京剧,启功谈书法,张中行谈文言,王世襄谈明式家具、谈走狗训鹰玩虫烫葫芦。第二是极尽搜罗之功,广泛采访收集一手材料,并加以文献作为辅助补充,不仅资料丰富,且作者在理论上有初步的架构与研究,像方彪所著的讲晚清民初镖行的《镖行述史》。这是少有的杰作,可惜知道的人不是太多。第三是亲历者讲述自己的经历,揭示目睹耳闻的内幕,进而谈经验、体会、感悟,因为亲切,所以详实、生动,如连阔如的《江湖丛谈》。这样的书往往故事性、现场感特别强。第四是徐皓峰谈武林武术的写法,谈古说玄,头头是道,感觉是他有一种特别的隐秘的传统或者路数,但又有点半遮半掩,有实有虚,甚至有真有假,而笔法有点刻意的拗奥与矫情(非贬义)。又想和外人说,又不足为外人道。

 

此书都有点,也都不是,可以说是自成一格。这和作者的经历、禀赋有关,也是他自觉追求所得。它正名屠龙简史,副标题武林漫游三千年。既大体按时间顺序谈武术的各方面,有点像做史;但又写得松弛、自在,类似于漫谈、摭谈。既是若干独立文章的凑泊,又带着想整齐成一种著作的心意。里头经常灵机一动,又不时作训诂考据;思接千载同时又不离人情世故;一会儿是真人真事真言,一会儿是小说戏曲诗词。

 

作者允文允武,又异想天开,时而让人豁然开朗,有些又不免武断乃至错讹。最突出的是他的自在、松弛、洒脱,表现在文章上,是气息的连贯,文笔的张弛有度,撒得开,收得回。落实到句子上,是类似打拳的节奏感,比如这两句:当我准备构建整本书时,习武目的就更加不了,为而习武。我当然不奢望练成一个武林高手,弹指神通,飞檐走壁。我更希望的是,通过武艺,与自己,与天地,与历史对话,从这个独特的门径、有趣的切片当中,去窥探历史,武学中被人忽略的诸多秘密。

 

气息悠长,长短结合,显得从容、有力、清楚、漂亮。

 

作者或者就事论事,专门着力谈与武术有关的某一话题。更多的,是以武术为引子,上下三千年,纵横文史哲,作兴致盎然地漫谈。也有以之为切口,展现其中文化、历史层面的变迁。这样可以称之为杂糅、乱炖,但因为材料多,滋味丰富,因此格外有味道,有意思。

 

在我这位读者而言,此书最有价值的是那些最实在的东西,比如对《易筋经》的理解,对少林武术渊源的澄清,自己练习武术的体会与心得,老师点拨的那些很关键的话头,像最后的《语录篇》,虽然散, 却是非常精要的内行人语,极可宝贵。比如刀剑不开全锋,打拳要松,要韧,要用意不用力,这不也是做人、做事、写字、作文的诀窍吗!

 

此书写得最见功夫的,个人以为是闲杂篇。几篇文章以武术为引子为特别的角度赏析经典,极有新意。谈《水浒》的林冲、武松,谈《西游记》的孙悟空,谈《聊斋》的几篇江湖故事,讲得深细透彻,使人解颐。如讲林冲对自己八十万禁军教头身份的自矜,武松对自己好汉人设的竭力维护。写王进、林冲、武松与人放对的不同。既讲武术,更讲人物性格、身份,江湖规矩、人情世故、世道人心。还讲作家的良苦用心,如何引,如何对照,如何牵连。讲《水浒》的名家不少,但这种讲法,是从来没有过的。讲《西游记》深入解析孙悟空学武的拜师--收徒--考察--传功--警告--驱逐,以此便讲清楚了现实武林师徒之间的种种关键。通过六耳猕猴、唐僧的紧箍咒讲孙悟空的心魔,指出六耳猕猴便是悟空的魔相,这是很高明的妙解!讲解《聊斋》几次打斗,以专业武者的眼光一点拨,蒲松龄文笔的妙处就格外突出了。人物篇里写杜甫诗里的剑舞,也有相同的好处。而之后大谈凤凰意象,虽然文章本身不错,但似乎和武术不搭界,不应该放在这本书里。

 

此书也许作者最得意(此得意取其本意)的,是他的灵机妙悟与品评人物,以及经史文学上的训诂考据。但我觉得里头是白璧有瑕,妙的妙极,比如谈啸,谈剑舞,谈倭寇的战术与武艺。但可以商榷甚至不严谨周密处也有一些。

 

比如作者P12说:杜甫应该不懂啸,可是蜀地凄苦的猿啸一再入他的诗。他下的一个判断,杜甫应该不懂啸,却没有给一个根据。下面又说:我总觉得,杜甫的精神与魏晋人物是打通的,只是偏向凄苦。但杜甫的精神与其说是偏向凄苦,不如说是偏向悲壮沉郁

 

又如P153谈辛弃疾,"从辛弃疾的性格与一贯作风来看,这一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不会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我们把辛弃疾的愤懑、不得志、豪情、嗜杀、严苛、好酒、纵情山水、纵情女色......连在一起看,就能看见辛弃疾完整的内心世界。

 

像嗜杀、严苛、纵情女色,算是特别严厉的评价了,但证据呢?辛弃疾的研究者与研究著作不少,从中似乎找不到支持如此严重指控的有力证据。不能单凭政敌的有意攻讦,词人写过的小词,娶过妾室就下这样的判断吧。如此,陶渊明何尝不是酒鬼,苏轼何尝不纵情女色?说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像若干学者为此作过强有力的辩护,作者至少先应该驳倒这个辩护才可以。

 

接下来的P155李太白、苏东坡的诗词,那是真的潇洒,真的豪情,内心毫无所滞,两人自有疏通渠道,而辛弃疾的词是不甘,打个比方,三家诗词都是美味快意的好酒,只是辛弃疾这一坛好酒里藏着一根很大的鱼刺,我们在痛饮时,要把它挑出来,要不然会割喉。

 

这是不能体会辛弃疾词里的沉郁顿挫的美了,且这种沉郁并非是鱼刺,而是化在酒里的药材,不但不割喉,反而使其更多滋味更多层次。诗词不仅爽利豪放才美的,李白、苏轼,也有沉郁甚至沉痛的一流作品。

 

作者做考据时,有时带着习惯夸张修辞的文人习气。比如P106:文献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有力如虎,可以轻松托起城门。其实这个说法原文是:《左传·襄公十年》:孟氏之臣秦堇父辇重如役。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

 

这里并没有表示叔梁纥很轻松的意思。接下来,作者说:毕沅,手无缚鸡之力,想当然认为孔子和他一样,只能是文的,真是腐儒得很。

 

这也是随口而出的话,毕沅是大儒没错,但不见得就手无缚鸡之力,也许允文允武如唐顺之也不一定,至于因为判断孔子并无神力,就贬之以腐儒,这经不起推敲,不太合乎逻辑。

 

作者少些这样的冲口而出,不把推测作结论,会不会好一点呢?

 

比如P58:还有一个证据,《旧唐书》和《景德传灯录》都说达摩遇毒而卒。达摩,极有可能并不懂武。

 

我也倾向于易筋经非少林所创,达摩不懂武功,但达摩遇毒而卒,和懂不懂武功应该没有因果关系,因为很明显,武术高手也会被毒死的。

 

以上是个别推论的问题。而《为什么十步杀一人?》整篇文章的考证我觉得都不容易成立,原因是作者漏掉了一个明显的让其说法不成立的可能性。作者说,为什么是十步杀一人,而不是九步或十一步?我的剑道老师黄维立卸下盔甲,对我们说,两人对阵,两剑剑尖未碰将碰时的距离,大致十步。所以,李白才说十步杀一人,李白是真懂剑法!......原来十步是对阵的最佳距离。捅破窗户纸,就差这么一点点。

 

这个推论很妙,问题是这个十步,到底是多长的距离。也就是一步,是多长?细究黄老师的话:两人对阵,两剑剑尖未碰将碰时的距离,大致十步。则此一步,是指正常男子跨出一只脚后前脚尖到后脚底之间的距离,大致在0.7米左右。十步等于七米上下,则的确是两人持剑对阵,两剑剑尖未碰将碰时的距离。

 

但步,在古代,特别是唐代,往往是一个长度计量单位,在军事上更是如此。古人以举足一次为一跬,举足两次为一步。唐太宗李世民把自己的双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走一步,定为长度单位;还规定步的五分之一为1尺,300步为1里。据研究,唐代的一步为1.514米,1唐里折合454.2米。则唐代的十步,为15米多,无论如何都不是两剑剑尖未碰将碰时的最佳对阵距离了。

 

而按李白诗句上下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而言,则这里的步,很可能是指一步为1.514米的长度计量单位,而非如今举足一次的步了。

 

以上是我的一点意见,不一定对,请大家批评。我这里提出一点个人看法,不是要否定这本书。我买了它,认真读了,还写了这篇文章,如果它不好,没价值,我干嘛这么费劲?

 

上一条:《寻找百忧解》

下一条:《引爆:IP发售与文案高手》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