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加入时间:2023-09-01 10:15    访问量:2517    信息来源:



责任者:戴建业著

索书号:I207.22/775


诗歌这一文学形式在唐代臻于极盛,李杜、高岑、王孟、元白……名家迭出,璀璨如星河。唐诗的形式和风格丰富多彩,诗体有古体有近体,“诗风或雄壮或纤秀,或平淡或秾丽”。唐诗见证了唐帝国的兴盛与衰亡,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远超前人。因此,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唐诗都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如今相隔千年,加上世易时移之故,我们再接触这些我们民族的精神文化遗产,有时竟有雾里看花之感,不能尽得其妙。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建业在B站上开设的诗歌课可谓适逢其时。戴建业老师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讲解深受欢迎。这门网课的讲稿经过脱胎换骨的整理,即形成了这本《戴老师高能唐诗课》。

 

唐诗一般依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来分期,本书也照此编排,择其中名家名作加以解读。初唐(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唐玄宗初年)分3讲,从上官体讲到“初唐四杰”,陈子昂,这是盛唐诗歌的准备期;盛唐(开元十五年前后)是唐诗的黄金时代,分15讲,历数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岑参、高适等人,讲述了当时流行的田园诗和边塞诗,而李杜作为盛唐诗坛的高峰,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占到7讲之多。随着唐王朝由盛转衰,诗风也为之一变,中晚唐约2讲,重点讲了柳宗元、刘禹锡,兼及元稹、杜牧、李商隐等人。可见,本书是以盛唐诗坛为重点,对中晚唐诗人则相对涉及较少,阅读感觉骤然收尾,对许多名家都只是点到为止,其实中晚唐诗歌虽不如盛唐大开大合,但也多有佳作。

 

书中延续了网课诙谐的风格,戴建业老师常以本人日常生活作喻,大有闲话家常之感,但这只是表,他在分析诗歌时,总是一丝不苟,按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逐句解读,再加上征引对照,常能洞烛幽微。如初唐王绩的《野望》与王维的《渭川田家》同为田园诗,均是写自己的田园生活,但书中则结合二人生活背景,对照发现二者诗意之异。王绩身处隋末唐初,两次出仕均失望而归,最终隐居终老,诗中无论自然还是人世,处处透着萧索;王维诗中则“退避恬淡但绝不消沉,厌倦政治却热爱生活”。因此,书中认为“从情调上讲,王绩的田园冷淡,王维的田园温暖”。再如世人常说王维“诗中有画”,这究竟什么意思,书中列举诸家观点,之后从意象并列、空间构图、移步换形等几个方面提出自己对此的见解,颇有启发。

 

唐代文人多以从军为进身之途,高适、岑参等人都曾至边地入幕,希望建立功业,博取功名。他们的笔下之诗记录了苍凉雄奇的边地风光,再现了戍边将士的征战生活,其中既有积极进取、报效国家的豪情,也有对残酷战争的反思。边塞诗胜在气势和意境,透过边关生活展现了盛唐气象。诸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句,大气深沉,至今读来也能感受到诗境的开阔。书中对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等人的代表作一一加以分析,带读者品读其中声势场面,使人感受到其中昂扬的心态和诗人们遒劲的笔力。

 

对于李杜等大家早有定说,但书中不仅引述了古代文论,还运用了现代文学评论方法,通过细致赏读,进一步带读者了解了他们的个性和创作特点。如李白之豪放飘逸,书中结合《蜀道难》《望天门山》等作品,展现了其诗歌独特的艺术风格。又借用美国新批评派对张力的观点,指出李白的作品具有情感的张力,并认为这一张力源自他人生的悖论式追求——在政治上建功立业和在精神上获得彻底自由。根据这一观点再看《梁园吟》,的确能体会到其中矛盾情绪的碰撞和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艺术震撼。至于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沉郁顿挫”,自古以来也是诸说纷繁,这种写意式的评价必须具象化才能使普通读者理解。书中即以公认的唐七律压卷之作《登高》为例,分析了短短4句诗中密集的信息量,其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十四个字就包含了八层意思,充分呈现了沉郁的感情。可以说,非经如此细细拆解,难得其中真味。

 

历经时光洗涤,唐诗这一文化瑰宝依然灼灼生辉。通过戴建业老师深入浅出的解读,我们得以细细品味千年前文人的文思才情,亲近这些生动的灵魂和不朽的作品,感受这份独属于我们民族的浪漫。

 

转自豆瓣,作者:煎茶

 

上一条:《鳄鱼》

下一条:《无爱的世界》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