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风貌,提升群众幸福感
加入时间:2023-09-08 08:42 访问量:936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9月6日上午10时许,龙江镇旺岗村儿童友好公园又迎来了一批小小管理员,他们都是旁边旺岗幼儿园的小朋友。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分成小组劳动,有的挽着小篮子捡枯枝落叶;有的和老师一起扶起前几天被台风吹倒伏的小树苗,并为小树苗装上三角支架;有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修剪花枝……小小的公园里洋溢着欣欣然的生机。
旺岗村儿童友好公园是顺德“四小园”建设新的“代表作”。作为乡村环境提升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一个个“四小园”以“小切口”带来农村人居环境的“大提升”,用绣花功夫点缀了和美乡村画卷。
多方联动,累计建成5611个“四小园”
旺岗村儿童友好公园位于旺岗幼儿园旁,是区妇联与区农业农村局、龙江镇妇联、旺岗村多家单位联手,依托“四小园”设计大赛设计师入围作品建设,以“儿童视角”为抓手,结合儿童农耕知识体验和桑蚕文化,为广大儿童构建的一个集自然科普、亲子休闲于一体的“家门口”公园,同时也是首个区级部门联合,区镇村三级共同建设的“儿童友好公园”。
旺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海辉表示,旺岗儿童友好公园前身是一片杂草地,将杂草地改造成为儿童友好公园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在公园建设过程中,旺岗村妇联积极发动本村儿童参与进来,为儿童友好公园出谋划策,地块周边的群众也纷纷加入,参加义务劳动,帮忙平整土地等。
今年6月9日,旺岗村儿童友好公园正式开园,园内设有水泥混凝土人行通道、小菜园、环保砖走道、休息凳、花架走廊、水井等,为孩子们构建了一个集自然科普、亲子休闲于一体的“家门口”公园。旺岗幼儿园园长曾仕云表示,一墙之隔就有一个儿童友好公园是非常幸运的事情,公园扩展了小朋友们的活动空间,依托公园,幼儿园开展了劳动实践、自然观察、户外游戏及表演等课程,孩子们有了更大、更有趣、更亲近自然的活动空间,同时也收获了更加丰富的活动体验。
为维护好儿童的小乐园,旺岗村专门制定了公园日常管理制度,鼓励辖区内家庭、儿童参与公园管理和维护。曾仕云介绍,幼儿园全体师生对公园的日常管理都非常积极,中大班各班都有“责任田”,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轮值的方式参与公园的日常管养,“新学期开学前全体教职员工对公园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维护,新一批的菜籽已经买了回来,接下来等天气好的时候,准备组织孩子们翻地种菜”。
除了旺岗儿童友好公园,更多的“四小园”成为顺德街头巷尾、村前村后的小景致。以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为契机,区农业农村局纵向联动镇街、村居,横向联动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区教育局、区妇联等职能部门、群团组织,形成合力、资源共享、协同共建,不断拓展“四小园”的功能性,打造文体公园、师生共享园、儿童友好公园等。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顺德已推动“四小园”建设611个,全区累计完成建设5611个,盘活农村土地超63万平方米,为广大群众提供集种养、休闲、娱乐、健身等多功能的公共空间,带来了乡村风貌和群众幸福感的“双提升”。
此外,区农业农村局还连续两年举办“四小园”建设评选活动,挖掘出一批“四小园”特色示范样板,打造了一批高品质精品示范项目,于细微处显功夫、见品位,提升乡村环境品质。
模式创新,破解“四小园”管护难题
“四小园”建好不易,管好更难。顺德“四小园”建设经验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肯定。今年3月,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转发了顺德区“四小园”建设的实施方案。
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顺德通过“基层治理创新+四小园”的形式,探索出多种“四小园”共建共管模式,破解了“谁来管”“如何管”的后期管护难题:党建引领模式,党员带头参与四小园的维护,发动“四小园”附近的村民成为管护人,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以园养园模式,村委会将建好的小菜园通过竞标出租,小菜园的租金则作为“四小园”的日常维护经费;“耜耕田”模式,村委会将闲置地打造成连片“大菜园”,由村民自愿竞选田主,田主在获得菜园使用权的同时承担一片区域的公共服务;志愿服务模式,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对村内“四小园”开展日常维护行动,开展“大手拉小手”亲子活动等方式,让村民投身“四小园”建设管护;认种模式,开展“四小园”认养认种活动,制定了认养认种管理标准,与认养的村民签订了管养协议,将“四小园”打造为兼具生产性和观赏性的特色农业景观。
当前,区农业农村局正在探索建设“共生田园”四小园,以“1个共生田园阵地+1个田园共管委员会+N个田园公益活动”路径,发动村民参与打造特色“共生田园”,拓宽村民参与基层治理渠道,调动村民参与自治的主人翁精神,让村民自觉地参与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与此同时,推动农旅融合,以美丽乡村生态激活美丽经济,也是区农业农村局推进“四小园”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未来,区农业农村局在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和打造“四小园”的同时,将着重突出“点、线、面”的结合,推动“四小园”与亲子研学、创意农业、民俗文化、特色农产品深度融合,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民房和古村落等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景观示范带、美丽经济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