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犹太人的故事:漫长的流离》

《犹太人的故事:漫长的流离》

加入时间:2023-12-01 16:02    访问量:2417    信息来源:


责任者:(英)西门·沙马著

索书号:K18/65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意大利著名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的电影《美丽人生》。主人公圭多,是一位有犹太血统的意大利人,性格乐观开朗,和善幽默。他一直想在意大利小镇开一间属于自己的书店,但因为他是犹太人,开书店的申请屡遭驳回;他想要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但因为他的犹太人身份,始终得不到心爱女孩家人的首肯。等他排除万难,终于和心爱的女孩结为夫妻,有了自己的孩子,开了属于自己的书店,一切都向着美满结局方向发展的时候,意大利纳粹党人冲进了他的家,把他和他的家人都送进了集中营。圭多好不容易刚刚抓在手中的安稳生活,一瞬间就成了泡影,等待着他们一家的,是暗无天日的集中营生活。

 

这一切不幸,都只因为一件事:他是一个犹太人。而他的不幸遭遇,几乎就是犹太人几千年历史的缩影。不论身在何方,都始终不被真正的接纳,因为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民族,他们的文化。当历史的发展出现惊涛骇浪的时候,犹太人总是第一个被浪涛吞没,无处可逃。

 

就是这样一个历经了诸多苦难,满世界颠沛流离的民族,不但没有被苦难压垮,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没有被历史所淘汰,反而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在逆境中崛起,成为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民族之一。

 

说起犹太人,有一段资料着实让人震惊:犹太民族总人口数约1400万, 占全球人口的比例不到0.25%, 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2%的诺贝尔奖。再搜索一下犹太人中的名人,一个又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映入眼帘:爱因斯坦,冯·诺依曼,卡尔·马克思,弗洛伊德,卡夫卡,斯皮尔伯格……那一串长长的名字,真是令人惊叹!

 

带着对这个民族的好奇与敬畏,翻开历史的书页,让我们从头梳理一下,犹太民族的历史与变迁。犹太人的远祖亚伯拉罕原来居住在苏美尔人的乌尔帝国附近,后来为了生存,迁移到了迦南(今巴勒斯坦一带)。后来犹太人定居之处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只能继续向西迁移到埃及。犹太人刚刚在尼罗河下游安居乐业不久,就因为埃及发生动乱,不幸沦为埃及人的奴隶。他们在摩西的带领下历经千难万险逃出埃及,回到故土,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出埃及记’。之后大卫王建立了一个统一且强盛的犹太王朝。但没过多久,犹太人建立的王国又被巴比伦帝国攻占,人民被掳到巴比伦成为奴隶。在波斯帝国崛起,消灭巴比伦王朝以后,犹太人被允许回故土,重建耶路撒冷圣殿。之后罗马帝国崛起,犹太人又沦为了罗马帝国的属民。公元1世纪,犹太人起义反抗罗马帝国的暴虐统治。罗马帝国派大军镇压,耶路撒冷被攻破,圣殿再次被拆毁,几十万犹太人被屠杀,幸存者被驱逐出故土,流落到世界各地。

 

从那时候开始,犹太人就像是没有根的浮萍,在世间飘零。他们不被这世界所接纳,也不愿被世界所同化,他们固执且顽强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期盼着救世主的降临,召唤所有的犹太人,一起回归故土!

 

当时间来到公元1492年,对于犹太人来说,这是一个他们不愿去回忆的年份。基督教对犹太人的宗教压迫达到最高潮,刚刚统一不久的西班牙,费迪南和伊莎贝拉夫妻王朝下令全面驱逐犹太人。据历史记载,在1492731日之前,十几万没有皈依基督教的犹太人,必须离开西班牙。

 

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甚至都来不及收拾完自己的行囊,就被迫匆匆地离开了他们定居了好几代的故乡,踏上了继续流浪的旅程。不过这里好像也不能称为他们的故乡,他们原本就不属于这里,他们也不属于这片大陆。不论是在欧洲,亚洲,非洲,甚至美洲,他们都只能是暂居的过客。他们唯一的故乡,是他们魂牵梦萦了千年之久的故土:锡安(Zion)。犹太民族始终坚定地抱持着这个想法,流浪的旅程终究会结束!本书《犹太人的故事:漫长的流离(1492~1700)》,讲述的就是自公元1492年西班牙大驱逐开始,至 公元1700 年之间,飘零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所经历的故事。

 

本书作者 西门·沙玛 勋爵(Simon Schama),是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任教,自1993年至今,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任教。西门·沙马教授所著,本书的前篇《犹太人的故事:寻找失落的字符(公元前1000年—公元1492年)》曾获得过英国非小说类图书最高奖项:塞缪尔·约翰逊奖(Samuel Johnson Prize)。本书则是西门·沙玛勋爵所著的续篇《犹太人的故事:漫长的流离(1492~1700)》。本书延续了前作的超高水准,用翔实的史料,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从14921700年,这两百年间,犹太人散居在世界各个隐秘角落里的真实生活。作者用一系列精彩的故事描绘出一幅幅生动而富有深意的历史画卷,把故乡与他乡、史实与忆想、保守传统和与时俱进、民族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冲突融合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犹太人个体、族群不同时段的生活面貌。

 

在《犹太人的故事:漫长的流离(1492~1700)》这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在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和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在那个宗教迫害最为黑暗的时代,所经历的林林总总。在本书中,有一个特别的词:隔都(ghetto),出现的频率极高。隔都的意思就是一个城市中,强制所有犹太人居住的一小片区域。最早的隔都,是位于威尼斯的一片废弃矿区,后来这片荒废的区域被隔离出来,专门给犹太人生活。威尼斯城内所有的犹太人必须搬离原来的住所,强制搬进这一片租金高得离谱的封闭区域。犹太人生活的隔都在每天太阳落山后,所有大门一律关闭上锁,桥梁被封锁,所有作息靠钟声提示。小岛周边的海面上有巡逻艇,以便监视是否有人外出。

 

隔都从公元1516年的威尼斯开始出现,之后在法兰克福,在布拉格,在几乎所有犹太人聚居的地方,犹太人都被限制只能在隔都中生活,这种情况持续了两百余年。而所谓的隔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统治的区域内,迎来了最后的疯狂。纳粹把占领区内各个城市中的犹太人,强制隔离在一片狭小的区域内,不但剥夺了犹太人全部的财产,还强迫他们参加高强度的工作,最后榨干他们身上的最后一点价值,然后把他们送进死亡集中营,用各种残忍的方式将他们杀害。奥斯卡最佳影片《辛德勒的名单》,就讲述了这段可怕的岁月。当然了,这已经不是《犹太人的故事:漫长的流离(1492~1700)》这本书所涉及的范畴,但这场悲剧的发端,就是从本书中着重介绍的‘隔都’开始。

 

通读《犹太人的故事》,这段深重的历史让人深思,让笔者想起曾经看过的,一首并不知名的诗歌。作者是一名年轻的犹太人,巴维尔.弗里德曼,他生于布拉格,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年23岁。这首诗可以作为《犹太人的故事:漫长的流离(1492~1700)》这本书的片尾曲,让读者去体会,那一个又一个故事的背后,流淌着怎样厚重的思想与感情……

 

《蝴蝶》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转自豆瓣,原作者:六月)

上一条:《巴黎评论·诺奖作家访谈》

下一条:《重走梁林路》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