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推介会在广州举行
加入时间:2023-12-20 09:01 访问量:742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一抹乡愁,几许时光;石墙黛瓦、又见炊烟。数百年时光的孕育下,岭南水乡顺德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古建筑。它们如同一本本厚重的历史书籍,记录着城市的风雨,等待着被“翻开”,被“看见”。
循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指引,顺德不断加快古建活化的步伐。12月19日,“留住乡愁,与时光共美”——2023年顺德区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推介会在广州举行。会上,顺德介绍了古建活化的经验、思路,重点推介了一批可活化的老旧建筑资源,同时面向广大企业、设计师、建筑师、非遗传承人等抛出“橄榄枝”,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新路径,保护历史文化遗存,赋能乡村振兴。
顺德实践“走出去”
现场推介一批可活化古建资源
一座古建筑,往往是某一地域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其一木一瓦一柱均记录着历史的更迭,蕴含着古老的智慧。走出顺德,来到广州,不仅是为了让顺德古建活化经验“走出去”,对外推介区内优秀古建活化资源,凝聚优质力量打造一批散落在乡村、聚集成体系的文旅项目,也是通过连贯持续的活动“引进来”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用美学思维赋能人居环境和审美“双提升”,更是结合了文旅产业的招商,是一个城市社会、经济、人文的综合形象推广。
本次推介的可活化老旧建筑资源位于顺德大良街道和杏坛镇。会上,大良街道党工委委员罗婷茵分享了金榜上街、华德里、野生鱼生、云高领地文体小镇四个古建活化典型案例,分享工作经验,同时对宝华巷片区、名扬里片区、西山庙、人民礼堂和桂畔水闸五个古建活化项目作了推介。据悉,项目均位于清晖园片区,邻近佛山地铁三号线钟楼站。
宝华巷有着近250年历史,现存大量清末、民国时期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及部分近现代砖混结构的民居建筑,属于大良旧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区域现有建筑53栋,总建筑面积超13000平方米,其中保护类建筑12栋,建筑面积超3000平方米。
罗婷茵表示,项目定位为年轻力艺文漫步街区,将打造为集特色零售、创意办公、精致食集、文化艺术创原地于一体的新青年多元生活场景,“在尽可能还原文保及街巷风貌的前提下,我们希望与本土旅游地标和非遗文化进行创新联动,进一步提升城市旅游知名度。”
杏坛镇党委委员成臻宇则对昌教大宅门、青田古村、左滩新街古村、北水水楼古村四个古建活化项目作了现场推介。青田古村开村400多年,一条由1700多块白石铺砌而成的百米长街横贯东西,长街南面是一口6亩多大的荷花塘,形成“玉带环村、九龙戏珠”的岭南乡村灵秀格局。据悉,村里现存更楼、书塾、关帝庙、扒龙舟、烧奔塔等历史文化遗产,内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10多间。
其中,村内的青田艺术区由一处废弃多年的旧厂房改造而成,是以当代中国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复合型多功能空间,吸引不少艺术家进驻,成为了青田艺术乡建的最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独具魅力的乡村“公共客厅”和融合当代精神和在地文化特质的艺术舞台。“对文化遗产而言,最好的传承是利用,最好的保护是发展。”成臻宇表示。
这些新生的古建筑,仅是顺德灿烂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更是战略叠加机遇下的全新探索。据统计,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64处,佛山市优秀历史建筑55处,保留了大量老祠堂、旧民宅等文物老建筑,特色镬耳屋、蚝壳墙等遍及城乡,还存有大量未纳入法定保护范围的特色老旧房子,与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一并构成顺德岭南水乡风情的生动全景。
2022年4月,《顺德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岭南广府文脉传承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印发,顺德率先试点,坚持“保护为主,品质优先”,搭建社会力量参与老旧建筑活化利用的“1+1”结对模式。
在此期间,顺德经探索初步形成“政府引导、区镇联动、政企合力、社会参与”良好局面,活化出一批“接地气”“有人气”“很雅气”的文旅融合创意空间。目前,结合更新改造区域的功能策划,这些让老建筑融入城市的“顺德范式”文旅空间留住历史记忆与乡愁,将“流量”变“留量”,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利用的良性互动,运营状况良好。
优秀经验“引进来”
互动交流擦出古建活化新火花
让古建筑在保留历史原味的基础上,活化出新“故事”,成为彰显一座城市文化的“名片”,各地都有鲜活的案例,彼此都有借鉴的可能。唯有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汲取成功经验、汇聚多方力量,才能让古建筑更有“烟火气”“文化味”“人情味”。
会上,广东晋明集团董事长助理肖嘉鼎分享了广州荔湾区聚龙古村的活化经验。聚龙古村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也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岭南特色民居建筑群。在进行古村落活化的过程中,肖嘉鼎及其团队按照共生共荣、与生俱来、生生不息理念推进工作,尽可能地挖掘古建筑的文化内涵、艺术价值,让其嵌入城市的发展脉搏中。
古建筑、古村落的新生,不是喧宾夺主,更不是推翻重来。“我们采取克制的改造手法,尽可能地让村子与城市融为一体,生生不息。”肖嘉鼎说。如今,这条古村正融入聚龙湾片区发展,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将开启活化利用新篇章。
老旧建筑是个大宝藏,一砖一瓦都有故事,一器一物辉映时光。唯有集众人之力,也集众人之智,才能讲好它们的故事,不辜负时光的托付。当日,参加推介会的嘉宾有来自各地的设计师、企业家、建筑师、非遗传承人等等,他们各抒己见,为古建活化建言献策,提供新思路。
“从表面看,顺德古建大多讲究精美绝伦的构件装饰之道,但深入内里则会发现,整体却十分朴素实在,呈现出有趣的两面特性。”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徐好好表示,传承是基础,关键是创新,古建活化应深刻把握“老”与“新”的内在逻辑,推动城市“老”与“新”的共存与共生,同时整合全链条产业有关的个人、企业、机构等,相互借鉴文化古迹活化经验,以“绣花”功夫唤醒城市记忆。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委员唐琳表示,在古建筑资源存量丰富的情况下,需进一步完善设施配套的建设,还要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呈现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同时借助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与手段,进一步丰富、创新文化遗产的传播载体,让古建筑有景更有魂。
顺德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表示,老旧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是一项意义重大、且久久为功的事业,希望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文物老旧建筑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凝心聚力推动城市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发展,让老旧建筑在新的时代融入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艺术时尚和创意元素,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的良性互动和发展共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
接下来,顺德将继续为老旧建筑活化建设文旅空间提供政策扶持和技术支撑,按照“成熟一批、推出一批”的原则,推动一批老旧建筑活化为民宿、书屋、咖啡屋、艺术家工作室等“顺德范式”文旅空间,让更多“颜值在线、内外兼修”的开放、交流、共享的文旅空间融入群众生活,打造聚拢人气的“打卡点”,带动周边文旅消费,促进乡村文旅融合振兴发展。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顺德大地上,一栋栋历史古建筑屹立如初,散发着新的活力,无数深宅大院正缓缓敞开大门,继续向世人讲述顺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