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广东珠三角一带喜以年花年橘装饰家居,年花中,又以有着“辟邪”“长寿”寓意的菊花较受欢迎。
每到这个时候,伦教荔村的菊花,红、黄、粉、白一大片开得旺盛,如打翻了调色盘般光彩夺目。田里花农收菊忙,田垄客商寻花来。
对于曾经的“菊花之乡”来说,荔村的菊花产业经历过由盛而衰,继续种植菊花的花农已经不多,但是那背后的文化底蕴,那一份精神,依然留存。近年来,荔村加强党建引领,期望重塑“菊花之乡”,一些有想法的年轻人也加入队列,带着“荔村菊花”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赋予菊花新的内涵。
半月前菊花已经预售一空
2月5日下午,荔村村民周永权与妻子一起,带着外孙在自家菊田里收割菊花。这些都是半个月前就被客商预订了的菊花,如今花儿开得正盛,正是收割的好时候,夫妇俩凌晨5时就起来收割,累也舍不得停歇。
“今年的菊花比较好卖,很早就有人过来收购,半个月前我们家的花就被预订一空了,再来都预订不到了。”周永权说,今年收花的客商比往年多,甚至有些客商还没看到花苞的颜色,就下了订,现在也还有不少客商前来巡看,想收购菊花。
周永权是荔村一直坚持种植菊花的那一拨人。16岁的时候,他就掌握了种植菊花的技术,经历过荔村“菊花之乡”的繁荣时期。
只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荔村菊花种植日渐减少,一大片一大片的菊花田看不见了,越来越多菊农离开这一行。但是周永权舍不下那一份手艺,坚持种植菊花,成为村里仅剩的约20户菊花种植户之一。
何绮雯是周永权的儿媳妇,工作之余会帮助家里种植菊花。菊花看着漂亮、浪漫,但种植起来却是一件苦差事,早出晚归,收割的时候甚至凌晨5时就要起来,劳作一整天,累到腰酸背痛。
但了解过荔村的菊花文化之后,她逐渐理解了家人的选择。
作为年轻人,何绮雯愿意接触及尝试更多新鲜事物,近几年开始通过拍摄及剪辑小视频的方式,宣传自家菊花,效果渐渐体现出来了,“前几年就有客商线上订花,今年线上订花的客商更是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份额。”何绮雯说,现在在花市摆摊的已经变成年轻人,逛花市的也是年轻人,卖花的思维习惯开始慢慢转变,不再光靠熟人市场,而是通过线上寻找更好的货源。“触网”也为他们带来了更多客源,菊花销售也更快。
“菊花之乡”迈出创新步伐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可能已经不知道荔村种植菊花的历史。
伦教荔村曾是广东省菊花出口四大基地之一,培育出“顺菊”集体商标,享有“菊花之乡”的美称。20世纪80—90年代,荔村菊花产业最兴旺的时候,有2000亩地种植,出口的菊花数量占了伦教菊花出口的九成,带动荔村经济实现飞跃。
时代发展之下,那样的盛况如今已经不再,坚持种植菊花的花农剩下约20户,种植菊花的面积也日益减少。只是,深藏于荔村人内心深处的菊花情结依然未淡。
乡村文化振兴及“百千万工程”的浪潮下,去年荔村启动了“顺菊故里,花田乐事”菊花文化艺术节项目,在顺德区社会治理众创共善计划的支持下,项目以顺菊文化为抓手,希望逐步重塑荔村“菊花之乡”的新时代盛况,通过各方力量参与,共同带动荔村菊花文化互动。
村里在创新,民间也在创新。就在周永权花田的旁边,儿媳妇何绮雯租下一块9亩的农地,建起了菊醉里·荔村菊花科技发展基地。这是一个不一样的菊花种植项目,花田不再是成片的颜色堆砌,取而代之的是水塘与陆地的合理搭配,曲径通幽,各种颜色的菊花点缀其间,配以其他花卉绿植,如花园般美丽雅致。游客前来,可信步赏花,也可以坐下来,品一杯清茶,叹一杯咖啡,享乡间的宁静与悠闲。
“我们想做的是一个可供游客开展各类文化交流的空间。”何绮雯说,想法可能源于家人长久地与花为伴,也可能自己本身就是爱花之人。她曾在阳台种满鲜花,参加过最美阳台评选,后来继续在院子里种花,又参加过最美庭院的评选,在这个过程中认识了同样热爱种花的邻居,后来夫妻俩和邻居及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结合荔村的菊花文化,决定办一个与花有关的产业项目。
2023年6月,他们在村里租了一块地,7月份进行开荒,“每一棵草、每一盆花都是我们亲手去种植、打理,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何绮雯说,知道自己创业,朋友们也很支持,有朋友前来帮忙剪辑视频进行宣传,有朋友的公司主动联系她,选择了他们的场地开展团建。
今年1月底,“顺菊故里花田乐事”荔村菊花文化艺术节举办,重塑“菊花之乡”的共同愿景,让这个文化节与菊醉里在理念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而这种共同点,最终促成了文化节在菊醉里开展。一拨又一拨游客涌进这个营地,从吃喝玩乐中全方位感受菊花的魅力。
对于未来,何绮雯没有想太长远,很多事情都是一步一步来。虽然自主创业,个中包含着众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与艰难,但事情似乎也在向好发展——菊醉里目前才试运营一个月,但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单位前来预定场地。
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浪潮下,一个以乡土文化为底蕴的创业项目,无疑为“荔村菊花”谱写了一个别样的故事,至于它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我们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