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2-20 08:55 访问量:3154 信息来源:
近期,大火电视剧《繁花》谢幕,但是坊间热度不减。
很多观众对游本昌扮演的“爷叔”印象深刻,念念不忘。
剧中“爷叔”矍铄干练、儒雅精明,一个亮相,一个眼神,一个回首,就将观众带入世事苍茫的境界。
2024年1月12日,游本昌在央视第二届电视剧年度盛典的舞台上放声大笑:
“我从小向往电影,喜欢电影,到了80了始终就没搞上,已经绝望了。结果突然告诉我,王家卫导演要找我,有部片子让我演胡歌的教父。你们说,可想而知我的心情啊,哈哈哈!”
念戏校三年半没开窍,在话剧院跑了三十年龙套,年过半百才等来“济公”,又历经坎坷近40年迎来“爷叔”。游本昌演技非常精湛,寻求艺术梦想的道路却远非顺遂。
“一息尚存,坚持不懈”,他曾面对鲁豫总结,“演出、排练、创作,这就是我的养老方式。能演到什么时候,就演到什么时候。”
他的学生许晋杭为他写了本传记《梦想永远不会太晚》,记录了老爷子坎坷丰富、不屈不挠的一生。
生命不息,梦想不老!
2016年底,游本昌在自己艺术团的年会上,再次深切缅怀起自己的老师孙维世。
“我最好的时候就是在50年代,被国家培养,进文工团,获奖,进剧院,跟着孙维世导演,我非常幸福。我们心甘情愿地把一辈子都交给她。”
游本昌回忆道:“孙维世开心的时候,在门口都能听到她在屋里面的笑声,如果你对艺术不真诚,她能直接把剧本甩到你的脸上。”
孙维世是谁?
她是周恩来的养女,当时的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兼总导演,也是游本昌人生的贵人。
游本昌本身也被公认为孙维世门下的代表型演员,并以此为无比的美誉。
耄耋之年的游本昌,回忆自己事业上最美好的时光,没有提三次登上春晚舞台,没有提出演济公后的风光无限,而是提到了年轻默默无闻时跟着孙导的日子。
由此可见孙维世对他的影响,他对孙维世的感激感恩。
孙维世曾经改变过游本昌的命运。
1956年,中央实验话剧院成立,需要招收演员。但当时中央戏剧学院没有毕业生,孙维世等人来到上海戏剧学院“微服私访、暗中选拔”。
当时游本昌所在班级正在排练毕业大戏。之前,他已确定分配去贵州,大戏结束后就要离开上海。
游本昌并未因去向已定而懈怠,依然全神贯注沉浸在排练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水平。
孙维世等人在学生们不知情的情况下,于台前幕后反复多次观察,最后选中游本昌和另一位同学进京,加入中央实验话剧院。游本昌闻讯激动万分。
初到话剧院,游本昌很不起眼。
那个年代讲究高大全,他身高不够、形象瘦弱,先天条件差,难以出头。
“文革”之前,因为孙维世的赏识和提携,游本昌还是得到过启用的。
有次剧院排练俄罗斯戏剧《大雷雨》,游本昌本来只能旁观,没有上场机会。
孙维世突然过来让游本昌准备,明天上场演男一号。
一个龙套演员担当男一号,这是求之不得的机会,也是莫大的荣幸和挑战。
游本昌准备了一夜,第二天《大雷雨》五幕戏连排,他扮演的男一号全部戏份拿下,毫无问题!
尽管最后他只能出演龙套,但当时的快乐终生难忘,仅书里就讲了两回。
孙维世是一个非常有才,并且爱才的人,看人看得非常准。
《大雷雨》公演时,游本昌扮的是没有台词、短短过场的老农奴。但仅为了揣摩老农奴的穿着打扮、衣食习惯、心理逻辑,他就看了19本书,更不谈其他方面的努力。
演出之后,《人民日报》报道说:“这是一个经典的龙套!”
尽管孙维世未能亲眼见到游本昌大放异彩,但日后种种足以证明她的眼光。
游本昌“文革”期间被下放,做了许多跟演员毫无关联的事情。
“文革”结束后,他回到中央实验话剧团,事业并无转机,甚至长年遭到压制。
游本昌喜欢创新,但原本倾向提拔新演员且和游同有求新精神的孙维世已经去世,这让游在剧院的处境举步维艰。
没有理想或者合适的角色分配给他,总是跑龙套,甚至无戏可演。他不被领导看好,更是一度要被调走。
游本昌自述:“情商很低,有点旧知识分子的清高,万事不求人”,当时在单位“干这个也不让干,干那个也不让干,处处不得志”。
但他不是个肯服输的人。
在专业上,他从来没有放弃过,一直在默默观察、揣摩、打磨自己的演技,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他扮演什么角色,就努力让什么角色出彩。
游本昌后来回忆道:“这个是逆增上缘。我还真是要感谢那段时间的积压。如果没有那段时间的积压,哪能把我的潜力都激发出来呀!”
有次在排练厅,他看到主力演员某某走出来,就跟某某说:“总有一天,我要演你这个角色。”
某某打量了下游本昌,手指着边上一位演员,说:“他可以,你不行!”说完就离开了。
游本昌一个人待在排练厅,心里充满挑战和斗志,就为了自己说过的那句话。
故事的结局是,他有天真演上了那个角色,而某某看好的那位演员,一直没有出现在该角色的饰演名单上。
不仅如此,在笔者看来,游本昌日后成就名气也远超某某,还更加长寿。
长期的被边缘化,没有击败游本昌。
1983年,游本昌在知天命之年,做了一件死而无憾,足以给自己人生一个交代的事情。
寻不到外援,只靠自己和夫人勒紧裤腰带,游本昌挖空心思创作,做出了新中国艺术史上第一台哑剧。
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那台哑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和关注,后来他携4分钟的《淋浴》登上了1984年春晚舞台。
影响力的扩大,为他带来了出演济公的邀约。
饰演济公用尽游本昌毕生所学。而哑剧元素的加入,使得表演诠释如虎添翼。
比如有时疯癫状态喝酒,不可能喝真酒,而是水,甚至就用无实物的动作代替喝,这用的就是哑剧手法。
他还在表演时融入了卓别林的喜剧方式、戏曲、评话元素等以及个人的理解和情感,用几十年的积累,塑造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济公。
游本昌也因此名扬海内外,成为了公认的“济公”爷爷。
游本昌一生与佛有缘。
母亲怀他六个月时去苏州礼佛,拜的就是济公。
小时候,家里有尊济公瓷像,他特别喜欢。
有人说他活不过十三岁,只有皈依佛门才能逃过一劫。
父母害怕,在他六岁时,送他到上海法藏寺,拜兴慈法师为师,法号乘培。2009年时,他也曾二次出家。
后来在昆山上四年级,他每天放学都要去听号称“江南活济公”的沈笑梅先生讲《济公传》,回家后还要模仿给家里人看。
书里提到,拍济公时发生了一些奇妙之事,让游本昌觉得:“当你真正能济世为公,为了立德扬善而拍这部片子的时候,老天爷都会帮你。”
有一场戏,济公在草丛中,一对蝴蝶在济公扇子上翩翩起舞。观众或许以为这个长镜头表演是加了特效,但实际上国内当时根本没这个技术。
这是游本昌演到一半,看到两只蝴蝶起舞,自己走过去把蝴蝶喊过来的。
还有一次,在常熟虞山拍摄济公和黑风道人斗法。游本昌觉得场面铺垫要做足,现场最好狂风大作、昏天暗地。
昏天暗地剧组做不到,狂风乱作可以试试。剧组找来了两台圆桌面大小的吹风机,结果连树枝都吹不动。所有人一筹莫展。
突然就来了一股狂风,刮了好几个小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完全就是剧组期待的场景。
那场戏大家一鼓作气,拍得淋漓尽致。
后来游本昌去各大讲坛分享,都会提到这件事。
其实类似的事情,当时还发生过很多,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阳光有阳光,很是不可思议。
当然,在读者看来,这些也许是巧合或者渲染,也可能是因为“幸存者偏差”原理影响留下的记忆。
《济公》播出后,游本昌一炮而红,大红大紫。因为表演太出色,大家真把他当成“济公”了。
他走到哪里,哪里人们就喊:“济公来啦!”
以前很多寺庙不知道济公的形象怎么塑造,不清楚胖瘦高矮。自从游本昌的济公风靡全国,绝大多数的济公像就照着游本昌塑造了。
五台山的师父还把游本昌的道具扇子插到了五百罗汉中的济公像上。
济公在故事里度人,《济公》电视剧在戏外也发生了真实的度人故事。
游本昌去临沂时,当地著名的保兰集团女董事长特地寻来当面致谢。
她前半生遭遇各种不公、生活痛苦,是巧合下看了《济公》电视剧被感化,相信世间还是有真理和希望的,决心重新出发……
他去新加坡时,一位老华侨前来致谢,说自己的孩子们都是受英文教育长大的,几乎忘却了中国传统文化。《济公》的热播,让大家重燃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也明白了要做好事、孝敬父母、要有爱心。
游本昌一下就感受到了文艺的力量,它是有教化作用的,弘扬真善美,塑造人的灵魂。
1998年,茗山长老主动给游本昌赐字:“以文化人,以艺导心,以文艺化导人心”。
从此以后,他便将此视作了长老嘱托他的使命。
他之前奋斗不息,为的是有舞台证明自己的价值,实现艺术的梦想,不是为了追逐名利。实际上成名后,他还拒绝了不少戏。
他后来做了很多公益的培训和活动。临近八十,他卖了别墅筹款,去做了话剧《弘一法师—最后之胜利》,带着艺术团各地巡演。
既是为了弘扬弘一法师的精神,以文艺化导人心;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性格演员,而不仅是喜剧演员。
游本昌老师是位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勇于接纳新鲜事物的达人。
历史和现状在他身上交织,传统和潮流在他身上融合。
他在2016年时就试水自媒体,但坚持的理念还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建院方针:“集合一批有共同理想,在创作上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他可能是年纪最大的网红,他的账号上没有庸俗故意博眼球的作品,却吸引了无数网友。
他在抖音就有1200万粉丝,一条元旦祝福视频竟然有3700多万赞,堪称顶流中的顶流。
历经坎坷沉浮,看透世态炎凉,依然热爱艺术、热爱生命,依然坚持要“以文艺化导人心”。
他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