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再听“数门口”非遗文化“发新枝”
加入时间:2024-02-20 09:31 访问量:1194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龙舟说唱,又被称为“龙舟歌”或“唱龙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舟说唱形成于清乾隆年间,是传统民间变木鱼歌腔调而创,流行于珠三角地区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至今已有260多年历史。
顺德是龙舟说唱的故乡,也是如今为数不多仍旧能听到龙舟说唱的地方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顺德茶楼酒肆、社庙、本地人办喜庆事,都会找“龙舟公”助兴,龙舟说唱响亮的锣鼓声、通俗押韵的唱腔以及妙趣横生的故事总能引来众多的观众。
昔日,龙舟说唱艺人为了几两碎银,自除夕夜到元宵节,离开家乡到别处挨家挨户唱龙舟,俗称“数门口”。如今,龙舟说唱作为非遗技艺已经荣登艺术的大雅之堂。我们从龙舟说唱这种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在“守正”的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树发新芽”,不断展现新变化。
回忆当年“数门口”
昔日过年,顺德乡村到处能见到龙舟公“数门口”的场景。“数门口”指的是唱龙舟的艺人龙舟公挨家挨户去唱龙舟,唱罢领到新年利是再往下一家去。一般这些勤奋的龙舟公,自除夕当日开始,便坐船到热闹的地方,租住下来,一直唱到元宵结束,才带着一箩筐的食物和利是返回家中,这些都是几十年前龙舟公生活的真实写照。
出生于1941年的龙舟说唱代表性传承人陈振球回忆当年“数门口”的经历,颇为感慨。他表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逢年过节也不用再背井离乡卖艺谋生了,但他对龙舟说唱的感情依然深厚。
他年轻时在茶楼向当时出名的“龙舟宁”学习唱龙舟。学有所成后,他像其他龙舟公一样,除夕夜就出发,到了发达的地方便找客栈住下开始走街串巷唱龙舟,每天唱半天。他说,最兴旺的时候,一天赚的钱超过平日一个月在生产队赚的钱。从年初一到年十五,每天工作半日,剩余的半日在客栈拆利是,打点好别人给的糕点、油角等食品,或者到附近看一场电影。有些地方的人特别热情,我们到了,主人家烧香,我们走时还点鞭炮。每到一条村,凡是开门的人家一定要唱。有些人家没开门没唱到,我们离开的时候会有人追着出来要求我们回去唱的。有些人家没有大人在,我们也不会因为没利是而不唱,往往大人也会追着出来补利是。到元宵节,我们回家了,箩筐里全部都是食物。我们把糖糕晒干,足够煲一年的糖糕粥,吃不完的煎堆油角则分给别人。
登堂入室扬美名
如今的陈振球,已经不用再像年轻时过年期间为了谋生到别处唱龙舟了,而是留在顺德本土宣扬龙舟文化,唱出非遗文化新声。
龙舟说唱的曲目唱词囊括万千,既可单纯地演唱叙事,亦可应用于社会宣传。随着时代变迁,龙舟说唱的故事内容也不断更新、丰富,最新的时事新闻、国家政策成为龙舟说唱的好素材。龙舟说唱传承人陈广就曾在本土主流媒体牵头下,用他所创作的《龙舟说唱:喜看黄龙十年大变样》,以黄龙村为特写,用龙舟说唱这一形式咏赞顺德的新发展、新变化,助力顺德乡村振兴。
一直以来, 陈广也积极参加晚会和大小活动,推介龙舟说唱。代表性曲目有《万家灯火万家弦》《畅游十景乐悠然》《文明花放沐春风》《好人颂》等。他演唱的龙舟说唱《石湾公仔灿群芳》,曾在广东省第五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上荣获金奖。
非遗有了接班人
能唱会道的龙舟说唱艺人还将这门传统技艺传授给下一代,勒流龙眼小学和杏坛的麦村小学就是其中代表。
近年来,勒流龙眼小学开设了龙舟说唱班,培育出一批龙舟说唱接班人。这批接班人在龙眼点睛活动、节日以及非遗展示现场,均参与表演。郑老师是带这些孩子学习龙舟说唱的老师,他表示,学习龙舟说唱的都是社区居民,大约一半是本地人,一半是新顺德人。在培训过程中,郑老师特别注重揣摩小孩心理,他将唱龙舟的节奏变得更加明快,变得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不但如此,在唱词中也传承了以往即兴创作的传统。他经常把生活的美好写进唱词,也鼓励孩子将自己心中感到美好的事情写成唱词。
“开始是好奇,后来就爱上了。”这是杏坛麦村小学多位参与龙舟说唱培训的学生的心得体会。该校龙舟说唱教学负责老师冯老师对记者说,一开始教学时遇到了困难,因为孩子们对龙舟说唱的历史底蕴了解不深,因此刚接触热情不算高。但随着了解的深入,大家都认为这种传统文化比较有意思;有板有眼地唱起来后,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同学参与其中。据了解,早在2006年,杏坛麦村小学就开始选拔学生成立龙舟说唱队,还经常登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