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社工日,今年的这一天是3月19日。社工,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名词,社区、学校、医院等都有他们的身影,在社会公益、福利事业的兜底处,总有他们的默默付出。
目前,顺德社会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服务门类较为齐全、专业领域走在前列的专业服务力量,在社会救助、社区建设、扶贫济困、残障康复、矫正帮教、长者服务等领域取得积极成效,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中也发挥出积极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社工的作用。在这个属于社工的日子,本报《慈善周刊》推出社工专题报道,向这群默默付出的人致敬。
心理服务社工林思映
全情投入每次服务
她曾入选广东省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和中国百名社工人物
“很高兴在别人的生命旅程里,自己能帮一把。”提起十余年的社工生涯,佛山市顺德区一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一心社工)社工林思映这样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
从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到社工,从深圳辗转东莞再到顺德,大学从社工专业毕业以来,林思映始终扎根一线,深耕个案,全情投入帮助每一位服务对象。
这样的全情投入也让她的工作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她先后获得顺德区优秀社工、佛山市社工之星、广东省社工之星的称号,后来更是入选广东省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和中国百名社工人物。
面对荣誉,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表示,这只是起步,接下来的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在专业社工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用自己微薄的力量,陪伴和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耐心帮助案主走出困境
“林姑娘,谢谢你!我心中压了很久的石头终于落下了。”
这是一位母亲王女士对林思映发出的由衷感谢。王女士的女儿小曼(化名)一度不愿意上学,对学校充满着恐惧,王女士被迫辞职在家陪着小曼。
跟进这个个案,林思映历时整整半年时间。经过近三十次会谈和陪伴,除了调动家人的配合,林思映也运用系统脱敏法,让小曼一步步克服内心对学校的恐惧,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最终帮助小曼回归了校园。
这是林思映处理过的众多个案中的一个。林思映比较擅长于处理婚姻矛盾、亲子教育、家庭暴力、青少年厌学等类型的个案,还与机构同事组成危机处理小组处理过北滘多宗社会事件。
其中,面对青少年厌学个案,“有时候,一开始你不一定能跟孩子直接开展沟通。”林思映说,几年前一名母亲严女士向她求助,儿子一直以来成绩一般,父亲去世之后,更是一蹶不振,不愿意上学,作为母亲,千头万绪之下,已无力解决这些困境。
林思映马上开始深入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原来严女士与丈夫有矛盾,丈夫去世后,内心怨气与伤心无法排解,对儿子逐渐疏于关心,更无力解决儿子成绩不理想的现状,导致儿子逐渐对学业失去信心。环境的恶性循环导致了严女士抑郁的情绪越发严重,已无力自我消解。
“我们判断,是母亲的不良情绪影响了孩子,那么改善母亲的精神面貌很重要。”林思映开始为母亲做辅导,运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手法,帮助严女士将负面情绪宣泄出来,推荐她带孩子参加社工机构举办的亲子活动,拉近亲子距离,后来还为严女士推荐工作,解决其经济困境。渐渐地,严女士从负面情绪的泥潭中走出来,亲子关系得到了改善,孩子也重返了校园。
开设工作坊帮助改善婚姻关系
在家庭综合服务、个案服务等领域获取了丰富的经验之后,2014年,林思映依托一心社工开设了婚姻工作坊,通过系统的婚姻关系课程,帮助更多夫妻改善家庭关系。
“课程的内容是我从专业的渠道学习而来的,运用的是系统家庭治疗方法。”林思映说,虽然是社工专业毕业,也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她一直没有停止学习,除了单位和政府机构组织的一些培训外,她还积极在线上线下报读相关的专业课,购买了不少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提升专业能力。
这样的努力,最终外化成为她工作过程中的一个个成功案例。在一次婚姻成长小组分享中,一位离异男士表示,参加这个婚恋小组最大的收获就是,他从内心原谅了前妻,之前一直沉浸在痛苦里无法自拔,现在可以让自己的人生重新开始了。
还有一位父亲,因为与女儿关系恶劣,每天争吵不断,日子过得很痛苦,无计可施的他接受了林思映的建议,前来参加了婚姻工作坊的课程,十几节课程下来,他从中寻找到了解决父女紧张关系的钥匙。
“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感受到这份工作的价值感和成就感。”林思映说,这种价值感、成就感支撑她在这份并不容易的工作中坚持至今,并将继续坚持下去,陪伴和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医务社工林嘉怡
帮助困难病患解困
入职半年,她获评单位年度最佳新星
从驻点社区的社工到医务社工,林嘉怡发现自己走进了完全陌生的领域,知识储备不够了。在日复一日地与病患打交道的过程中,林嘉怡学会以热忱、善意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一切,她说:“我渐渐发现,世界的美好,从对待生活、工作的心态变化开始。”
这种热忱与善意,让这名23岁的年轻社工获得越来越多服务对象的肯定与信任,也获评为星宇2023年度优秀新星。这种肯定鼓励着她独自一人带着“医路友仁”困难病人医疗救助服务计划2.0在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一路前行,“我希望有一天,这个项目能够开展到3.0版本,继续帮助更多困难病患解困。”
做好医患“中间人”
2023年10月,林嘉怡正式成为星宇社工一名医务社工,带着“医路友仁”困难病人医疗救助服务计划2.0驻点在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随医护人员进行查房、自主探访、开展个案和小组活动……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医患之间的桥梁、患者与社会之间的桥梁、需要帮扶救助的患者的资源链接者等角色也开始走进林嘉怡的工作生活中。
有一次,医院送进来一名急性脑梗死的“三无”患者(一般指无身份、无责任机构或人员、无支付能力的病人)。
当时病人已经陷入昏迷住进了ICU,急需家属的支持。作为医务社工,林嘉怡马上与派出所取得联系,查找到患者的家乡及所在的居委会,最终联系上了患者的亲属。
不过,患者本身并没建立家庭,没有妻子和儿女,其他亲属也并没有能力给予更多的支持。林嘉怡转变了帮扶思路,转而帮助患者收集及整理资料,帮助患者办理了低保,向医院医务科申请免除了其医疗费用。
住院期间,林嘉怡经常到病房探访患者,帮助患者进行社会化适应,这种陪伴让患者将林嘉怡当成了亲人。后来,患者达到了出院条件,由于没有人接应及照顾,林嘉怡通过其家乡居委会联系上了当地一家养老院。
这样的案例,在林嘉怡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并不少见,运用“五社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多元力量参与化解患者的问题成为她跟进此类案例的常态化思路,“医院与患者之间需要一个‘中间人’,我就要全力做好这个角色,帮助患者获取帮助,回归社会。”
患者出院继续探访
2023年11月15日,一名患者家属为林嘉怡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危难之中伸援手,人间处处有真情”,这离她进入医院驻点,不过一个半月。
这样的感谢与信任逐渐成为林嘉怡工作生活中的一道风景。她曾遇到过一位病人,医生表示其已经到了生命最后阶段,建议保守治疗,患者家属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时有些乱了手脚。
看到这,林嘉怡及时介入,她一边安抚家属的情绪,一边张罗着帮助他们开展网络筹款。不过,筹得的款项并不多,无法覆盖大部分的治疗费,患者提出回乡治疗。临出发的时候,是林嘉怡张罗为患者购买了静氧袋、吸氧器等医疗器材。
“‘医路友仁’项目不仅包含对困难病人的医疗救助,也包含其出院之后的跟踪关怀内容,很多出院的困难患者我们也会前去探访,为其送去关怀,尽力为其解决难题。”林嘉怡说,那名患者去世之后,她还探访过其儿子,发现其儿子家中还有一名患有重度糖尿病的母亲,因经济能力和照顾能力有限,母亲的病情有逐渐恶化的趋势。看到这,林嘉怡在项目的允许范围内购买了营养品、成人纸尿裤等物资助其解困,还助其申请了低保,缓解经济困境。
近期,这名患者家属带上母亲前来住院,第一时间找的也是林嘉怡。“感谢医务社工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给我们伸出了援手,陪我们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期。”这名家属说。
看得见的热爱是在医院里忙碌的身影,看不见的热爱,却藏在背后那些为了胜任这份工作而默默付出的努力,“有一次,我到血透室查房,护士提醒我不能太靠近,了解过之后才发现要做好防护才能进去。”发现自己在医疗知识方面的缺乏,她马上补救,除不断学习基本的医学知识外,还需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补给站,如虚心请求经验丰富同事的帮助、领导的支持,深入学习主要接触的病种知识等,一点一滴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服务对象的锦旗及单位年度优秀新星的获得,回应了半年以来她的努力和成长,而这段时间以来的所见所闻,也形成了她对于未来工作的想法,“我希望能带着‘医路友仁’项目走到3.0版本,如果可以的话,我还希望能在项目里增加患者短期居家照护服务,帮助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渡过难关。”
助残社工郭家村
深入关注残友需求
她付出爱与关怀,帮助更多人成长
一大早,伦教伦心综合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学员们已经忙碌起来,找到各自的位置坐下后,开始动手整理桌面上的手工零件,他们需要根据订单需要,开展相应的手工订单制作。而社工郭家村在一旁指导。这几乎是她每天的常态化工作。
2018年,郭家村辗转成为一名社工,主要从事助残事业,后来进入伦教伦心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中心学员的日托、个案跟进、心理辅导、能力提升等工作。几年来,一名名学员在她以及同事们的努力下,得到成长,甚至开始新的人生,而她也在服务对象缓慢的成长节奏中,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价值。
抱着憧憬半路入行
郭家村并非社工专业毕业,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过幼师、销售、人事管理等工作,似乎都跟社工扯不上什么关系。但是在她的内心,一直有一个社工梦。
2018年,辗转过多种职业的郭家村开始专心寻找社工岗位,最终入职了陈村一家社工机构。
似乎跟助残这个领域有着特别的缘分,入行至今,郭家村从事的都是助残领域或与之相关的服务工作。刚入职,她被派驻到禅城一家福利院担任社工,后来又走进顺德启智学校担任驻校社工。福利院里部分儿童患有残疾,启智学校的学生则全部属于残障人士。“他们在情感上特别渴望交流。”郭家村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残障人士社交圈子比较窄,但是也跟普通人一样,有着强烈的社交需求,他们喜欢向社工倾诉,每次郭家村都会认真地倾听,残障人士生活上的不易,触动着她内心的柔软处,提醒着她付出爱与关怀。
经验逐渐成熟,她也开始学会主动通过与服务对象以及老师们的沟通,了解服务对象们的需求,为他们设计合适的活动,跳舞、音乐等类型的体验活动是他们的最爱,每一次组织这样的活动,学员们都会展露出灿烂的笑容。
这些灿烂的笑容成为激励郭家村前进的动力,以及累积经验、感受职业成就感的途径。
提升自我继续帮助更多人
2020年,郭家村走进伦心综合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助残社工。
伦心综合服务中心是一家为辖区残障人士提供身体康复训练、社交培训、职业培训、心理辅导的机构,设有珠宝班、艺术培训班等特色职业技能培训及增能课程。然而,面对着残障人士,提升训练的成效犹如调了好几倍的慢速,经过漫长的时间,可能才能看见一点点的改变。
但是光还是会看见的。几年前,了解到周大福可以提供残障人士岗位,伦心中心根据企业的要求推荐了一名女学员阿芳(化名),并顺利通过面试后入职。
“虽然阿芳离开了中心,但是我们一直保持对她的跟踪服务。”郭家村说,她与同事通过与企业及阿芳家属沟通,了解其入职之后的情况,适时为其提供帮助。
另一名学员阿玲(化名)是郭家村的个案对象。阿玲成长于潮汕,随家人来到顺德,前来伦心中心接受服务,因为言语不通,她在中心里显得敏感且情绪化,郭家村发现她甚至存在偏暴力的举动,比如拍桌子、扔东西等。
“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慢慢引导她学会与负面情绪相处。”一段时间的引导,阿玲进步比较明显,社工经常会看到她自己在走廊打拳、做俯卧撑,平静下来之后,会跟社工说清楚发生的事情,也学会为自己做错的事情反思、道歉。即使后来阿玲离开了中心,郭家村依然没有放弃对她的跟踪服务,经常通过微信向其母亲了解她的情况。
决心逐渐形成未来职业规划,“未来,我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尤其会注重心理辅导方面的技能知识补充,深入关注服务对象的内心需求,通过专业的社工手法,帮助更多人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