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这个世界的人与人文》

《这个世界的人与人文》

加入时间:2024-03-25 09:17    访问量:428    信息来源:

责任者:胡钰著

索书号:I267/10267

 

清末民初以来,大量知识分子奔赴海外求学、考察,写下大量游记,所写从沿途风光延伸到对各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关注上,佳作迭出。近日,清华大学胡钰教授的新书《这个世界的人与人文》延续了这个中国文人书写传统。该书包含游记二十三篇,大多是胡钰教授在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里与学生共游世界各地的文化随笔。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不同国家迥然有别的民族个性,作者选择了“深旅行”的方式,深入日常生活,走访商业企业,调研教育事业,参与节庆活动……旅行中,作者本人也在思考人的生活境况、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思考交错纠缠的东西方传统、文明的过去与未来。全书读来,细节生动,启人深思。

  一、百花齐放的世界现代化图景

  书名中的“世界”一词显出这本书的天下关怀底色。它不是以群体性领先的西方诸国为视角,对全球格局的傲视,而是以现代化先行国家和后发国家为共同主体,对各国文明交往的感悟。用书中的话说,这个“世界”包括了“平日里较少被关注的非西方国家或非英美西方国家”,是“多样化的全球”而不是“西方化的全球”。打破“西方中心论”的世界观,奠定了这本游记包容、平等、和平的基调。

  在这样的视野下,作者笔下不同地区的现代化表现各有特色。

  欧洲地区,便利的现代基础设施和遍地的人文景观并存。东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越南的文化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东地区,阿联酋以雄厚的资金底气推进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以色列和伊朗格外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南亚地区,尼泊尔有着亲近自然、淳朴热情的国民性格。非洲地区,是一片拥有丰富资源和区位优势的热土。美洲地区,则有着旺盛生长的生命力,美国的历史虽短,但一直以最前沿的视野领衔科学技术的突破,巴西坐拥“地球之肺”亚马逊热带雨林……这些国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自然资源和民族性格。尽管同处于现代化的大潮之中,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各自的现代社会景观。

  同样的现代理念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地处美洲的巴西、欧洲的瑞士和亚洲的尼泊尔都有“多元共处”的文化理念,表现却大不相同。瑞士的多元共处表现为国际立场的中立和全球磋商合作的融洽,巴西的多元共处是对不同容貌、不同肤色、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人群的高度包容,尼泊尔的多元共处则体现在对多宗教、多民族、多信仰的准允和尊重。

  即便是最具普遍意义的科学创新,在不同国家也展现出了各自的气质。地理条件特殊的巴西有旺盛交通需求,发展出了南美最大的飞机制造公司。阿联酋的技术创新有丰厚的资金支持,于是不乏冒险的勇气。常踞领跑位

  的美国硅谷对世界科技前沿保持高度敏感。瑞士的企业注重精细生产以及对品质的极致保障。以色列有迎难而上的民族传统,这让以色列成为全球高新技术最大出口国之一……

  二、现代文明中的人文关怀底色

  不同国家各有风景,相同的是各国人民共有美好追求。在巴西,中巴青年共同唱奏《我的中国心》,这种超越地域的真挚情谊让人心生感动。在尼泊尔,神牛节的快乐和热闹扑面而来,人们“被紧紧地挤在那里,但每个人脸上都露出快乐的笑容”。在俄罗斯,海军节80周年活动的检阅仪式和烟火活动热烈且豪迈。在日本,动漫作品的“爱和正义”感染着每一位观者。这些片段总能让读者心头一热。

  书中写道,瑞士汉学家热衷于译介中国传统兵法,澳门一处纪念馆收藏了埃德加·斯诺在延安的见闻笔录,位于乌培塔尔的恩格斯博物馆中陈列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周恩来留学法国后把共产主义信仰带回中国,用希伯来语写作的以色列作家获得世界性文学奖的肯定,尼泊尔人对鲁迅和陶渊明笔下的中国熟稔于心,伊朗中学生喜欢阅读孔子……作者提到的这些作家作品,形式各异,体裁有别,相同的是,它们都传递着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期待,那便是——对本民族传统

  的重视、对强权的反抗、对和平的向往、对政通人和的希冀、对智慧和灵魂的追求。

  发展至今,人文关怀已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观念,支持着人类打造一个温暖、和谐的生活世界。在作者笔下的各国风景中,我们都能看到人文关怀为社会发展铺上的底色。阿联酋政府设置了幸福部和宽容部,负责提升社会的幸福感和宽容度;以色列的电梯和空调等现代电器上标着“安息日”的标签,提醒在民族传统安息日不动电;乌菲兹美术馆记录了欧洲中世纪人为反对神权进行的科学艺术探索;中国、越南和南非的博物馆纪念馆承载着人类反抗压迫的民主精神……近五百年里,人类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行动力,把设想落地成具体的政治制度、建筑遗迹、展览作品、产业形态和生活方式。人文关怀不再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从人文主义到新人文主义

  这本书里,相异的风景与共同的底色,看似松散地联结起不同国家。我们在美国、巴西、阿联酋的片段里读到科技发展,在中国、南非、法国、越南的片段读到共产主义理想,在日本和德国的片段里读到哲学,在伊朗和意大利的片段里看到自然,在以色列、俄罗斯的片段里读到民族传统,在意大利、希腊、瑞士的片段里读到文学艺术

  ……篇章之间,世界各国的科学、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生态的现代化发展流动起来,绘就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的文明图景。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得名“人与人文”的原因。游览现代世界文明图景,我们看见山川、雨林等自然生态,看见产业、基建等现代景观,更重要的,是看见人类反思自己、完善自己进而创造理想生活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和行动才是推动世界前进的不竭动力。16世纪,意大利的一批作家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概念,堪称世界各民族人文传统中最响亮的口号。五百年的时间,发展出市民人文主义、新教人文主义、理性人文主义、革命人文主义等各种人文主义形态。这些以人为本的思想都针对不同时代的不同问题而生,为人类反抗外部条件的压迫和压制起到积极作用。

  而眼下,各国的互通互联达到前所未有的紧密程度,影响人类生存状况的因素从一时一地的人类活动扩展为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协调。我们是否有必要发展出一种与我们所处时代环境相匹配的新的人文主义? 特别是,当中国作为崛起的非西方国家力量加入到世界格局的转变中,站在变局中的我们应该期待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文明图景?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有他的思考。在本书序言中,作者写道:“今天的世界需要以真正的理性、和平、包容为核心的新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既反对神权也反对霸权,以人类为中心、以平等为原则、以合作为方法、以自由为追求,这种人文主义是滋养人类发展的新的文化与精神,推动建设世界文化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寥寥数句,表达了对“新人文主义”的畅想。

  这一呼吁掷地有声,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游记的闲情逸致,包含了对全世界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其中热忱,与百年前中国知识分子漂洋过海的心情一脉相承。一百年前,朱自清、郑振铎、王统照和刘海粟等大师都曾赴欧游历。刘海粟归国后在游记中专辟一节《东归后告国人书》。字里行间,中华文明蒙尘之际的救亡图存心情可见。相较于百年之前救国强国的迫切,眼下的中国能以更自信的态度加入国际间的对话和交流。我们能否探索一种新的人文主义,并使之成为更多人的共识,值得我们揣想和期待。

 

(转自中华读书报作者:石文婷

上一条:《你想飞吗,像鸟一样?》

下一条:《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