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4-11 15:18 访问量:1546 信息来源: 婚姻与家庭 2024年3期
孩子的学习是家庭的头等大事,很多家长都梦想孩子能自动、自发地学习,不用催、不用吼,每次考试都拿高分。然而事与愿违,很多孩子好像对学习并不感兴趣……
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探索欲和求知欲。很多孩子小时候都会经常问“为什么”,其实就是大脑在高速运转,把他看到的、听到的、体验到的内容进行综合消化、不断反思,并从成人这里得到验证的过程。
可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为什么变得不爱学习了呢?
一方面,学习的难度在不断增加,孩子想要维持原有的学习水平,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另一方面,家长有意无意的一些做法影响了孩子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通俗来讲就是内驱力,与之相对应的是外驱力。很多家长擅长采取外驱力,最为常见的就是通过物质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短期来看的确奏效,但从长远看却未必有效。
曾有一位妈妈问我,她一直用物质奖励的方法鼓励孩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不错。
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她开始担心自己力不从心。因为物质鼓励的成本越来越大,幼儿园买玩具,上小学后开始出国旅游,孩子刚上初三,已经把欧洲国家都游遍了。“以后上了高中、大学,怎么办?”
还有个故事,老人家门口是个大草坪,经常有小孩成群结队来草坪上踢球,吵得老人寝食难安。他不希望孩子们来这里踢球,但直接赶肯定不行。于是,老人想了一个办法,对孩子们说:“你们来踢球,我很开心,给你们每人发10元钱吧。”
拿到钱的孩子们高兴坏了。第二天,他们早早地来了,但老人只给了5元,孩子们明显很失望。第三天,老人只给1元,并解释自己最近手头紧,以后可能一分钱都给不了了。
“不给钱,我们就不会再为您踢球了。”孩子们说到做到,从那以后再也不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开始,孩子是因为兴趣使然,兴趣就是内驱力即内部动机。可当老人给了他们钱,就把踢球变成外部动机了。
一旦外部动机没有了,孩子就没有动力踢球了,而当初促使他们来踢球的内部动机,也早被物质奖励的甜头给磨没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教授做过一个认知失调实验。他让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做一件特别无聊的事:绕毛线球。
在规定的一小时内,志愿者们把一团毛线解开后再绕起来,绕完后又解开。结束时,每人都会拿到一笔钱。有的是100元,有的则只有1元。然后,教授问他们一个相同的问题:“你喜欢做这件事情吗?”
你猜怎么着?那些拿到了100元报酬的人说,他们一点儿也不喜欢这个无聊的游戏,之所以会做,单纯就是为了钱。
那些只拿了1元钱的志愿者则开心地说,他们很喜欢做这件事,理由是谁也不会为了1元钱做这么无聊的事,自己是因为真心喜欢才坚持下来的。
很多人经常加班,但从未拿过加班费,理由也是如此,因为他们说服了自己喜欢做这件事情。如果只是为了加班费,一旦领导不给钱,那么,工作的动力就会消失。
同理,想要保持孩子学习的内生动力,家长首先要避免因为奖励太多而把孩子的内部动机都转化成外部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