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源> 精品书评 >《从军记》

《从军记》

加入时间:2024-04-23 14:37    访问量:2467    信息来源:

责任者:文清丽著

索书号:I247.57/26934


我认识文清丽好早了,她在军艺文学系读书时送过我她的一本散文集,写得充满了感情,我爱人喜欢看。近五六年来,她平均每年创作七八个中篇,刊发全国各大文学刊物,且转载率过半,又得了《小说选刊》年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我看到了她的突飞猛进。最近她又捧出了长篇小说《从军记》,我读完感觉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军旅文学作品。

  《从军记》我认为它最吸引人的特点,是平实。平实不是平淡,是真切。全书以诚恳之笔讲述了黄土高原一个农民家庭兄妹三人从军的故事,他们没有任何背景,靠自己的努力,两个哥哥成为共和国将军,妹妹成为了著名作家,故事本身就足够吸引人,很励志。它告诉读者,成功是靠自己奋斗出来的。这部作品的可贵就在于作者没有编造离奇的故事,两个哥哥身为农民子弟,一个从基层部队到总部,又从总部到荒漠部队,几起几落,初心不改;一个在缺氧高寒的雪域高原奋斗三十多年,终于当上了将军,却因军队改革的需要,脱下心爱的军装,与部队一起转业地方,即便退休了,心心念念仍牵挂着部队。妹妹从做方便面、为老干部服务、奔赴汶川抗震救灾到为军队出版工作默默奉献,每个细节,都很扎实。而全书的叙事者的视角,又是通过妹妹——一个军旅女作家的眼光去看,就更真实可信,更具有感染力,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全书通过兄妹三人的奋斗史,展现了我们国家和军队近四十年的变革,同时,它又是一部优秀严谨的军事文学作品,从军人的日常生活到陆海空火箭军部队的所见所闻,很接地气,每一个细节都经得住推敲,全书充满了激情,洋溢着对军队的爱,对战友的爱,对父母的爱。它不但是一部从军史,还是一部女作家的成长史。它告诉读者,一个爱好文学的女孩如何成长为一名军旅女作家的。她从平淡的军营生活中如何捕捉文学种子,又如何让这些种子发芽开花的。它告诉有志于创作的人,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它又高于生活。一个作家成功的秘诀永远是阅读和体验。

  文清丽的笔墨是自信的,从女主人公李晓音初次当兵到成为大校军官,一路写来,三十四万字,没有大的事件,字字句句,全是细节,这很考验作家的功力。写了多半辈子小说,我的体会是故事好编,细节难写,一个细节露出破绽了,读者就不信任你了。而且文清丽把三十多年来社会上流行的歌曲、电影、电视剧,军官制度改革、服装变迁,出版行业从胶片到数字化流程,军人生涯从总部机关、基层连队,高原、都城,通过主人公的视野一一写来,作为一个兵龄四十多年的老兵,曾从事出版工作多年,我是没挑出毛病来的。更有意味的,她还把笔墨延伸到国外,使小说有了厚重而开阔的大背景。

  在书中她写了很多感情,笔笔洋溢着爱与感恩,即便面对别人的不理解,面对这样那样的困难,她没有责难,而是以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解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乡村女孩李晓音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大校军官,成长为一名女作家,就是因为她置身于亲情的呵护中,置身于大熔炉般的军营里,如果没有新兵时班长的教导,没有食品厂的教导员的荐才,没有基地主任的用才,没有出版社老编辑的传帮带,没有亲人一路的鞭策敲打,没有大学同学的奋争,没有两个哥哥一文一武的人生指导,她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大校军官的。纵观全文,有许多可圈可点的细节,比如女主人公的父亲——生产队长主持召开的两次家务会,诸多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母亲想让乡下的儿子来接她,顺便到北京来玩,生怕女儿不同意,时时陪出的小心,让我眼角湿了。动人之作一定是紧扣住人物的情感,捕捉了易被常人忽视但却存在的亲情之爱。《静静的顿河》我读过好多年,现在还难以忘记葛里高里在前方打仗,她妈妈一直盼着儿子归来,把他的衣服挂在家里的墙上,不时抚摸的情景。

  当然,作为一名老兵,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笔下的军人生活,女主人公下潜艇、上飞机,冬季拉练时的细微感受,射击时的紧张,打光靶的懊恼等等,没有扎实的生活,是不可能写出这样富有质感肌理的细节的。文清丽正是凭着这样一个个扎实的细节来构建她的这部长篇小说的,以生活的质感来塑造她作品中的主人公,讲述她与周围人的故事。这样的人物才是军事文学作品中值得关注的,文学是什么,文学是人性,是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幽微,写出别人没有发现的那些让我们动情的部分。当我们为主人公命运感同身受时,这部作品就成功了。

  作品中还有另一个女主人公,我认为塑造得也较好,那就是李晓音的好朋友秦小昂,她几乎是以李晓音的对立面出现的,她出身干部家庭,漂亮、聪明、多才,在秦小昂生活道路上,一会儿是朋友,一会儿是对手,以不同方式鞭策着她。她也有女性身上的一些毛病,比如考试时去跟老师套题;为了留京离开深恋的男友;对丈夫的情感也是患得患失。但是她是可爱的,因为她是真实的,本质是善良的,是李晓音人生中最好的朋友。作者最后借两出戏文说出了秦小昂的悔恨和不甘时,我认为是成功之笔,完成了秦小昂的心理变化。一部好小说,把一个人物从头到尾写得一成不变,那是失败的。特别是长篇小说,在庞大的体量中,主要人物一定是流动的,是变化的,它不能是标签化的,即便是配角,他或她必也是生动的。

  说到戏文,我又多说几句,文清丽近年迷上昆曲,写了十几篇关于昆曲的小说,昆曲这个古老的戏剧使她的行文有了来路,甚至有了去处,而这部小说她借助京剧、秦腔、昆曲、评弹,使这部军旅小说打通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通道,我认为是可喜的。地方戏、民歌及各个时代的歌曲、影视作品,无疑是那个地域,那个时代民众的精神之魂,而文清丽在《从军记》中展现的军旅特色的歌曲、影视剧,比如电视剧《潮起潮落》《和平年代》《父母爱情》,比如电影《闪闪的红星》《弹道无痕》,歌曲《当兵的历史》《强军战歌》,说实话,有些我还查了一下,时代是准的,证明她做足了功课。这部小说,从80年代一直写到当前新军事变革,至少以我有限的阅读,还没有看到这样直面反映现实题材的军旅小说。文清丽开了一个好头,作为军旅作家,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反映我们时代,反映军改下官兵奋斗强军最新样貌的好作品。


(转自中华读书报作者徐贵祥

上一条:《多年蚁后》

下一条:《曼珠沙华》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