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多学科团队协作救治“肥幽”婴儿
加入时间:2024-05-29 15:04 访问量:929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宝宝出生2周后频繁呕吐?近日,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多学科协作,顺利救治一名“肥幽(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患儿。医生提醒:初生宝宝如频繁出现喷射状呕吐且进行性加强,上腹部有胃蠕动波及橄榄状肿块,就要注意提防“肥胖”发生的可能性。
据了解,患儿小浩浩出生体重2.86kg,出生2周后开始出现呕吐,满月时体重也仅有3.3kg,体重增长不理想,生长曲线位于正常水平下,存在生长迟缓可能。
家人带小浩浩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外院曾完善幽门彩超、腹部平片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考虑宝宝可能是牛奶蛋白过敏、喂养不耐受、胃肠功能紊乱等。但经过治疗仍未见好转,小浩浩更是出现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等情况,家长一筹莫展,随后带小浩浩来到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儿科住院。
经过首诊医生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后,考虑小浩浩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的可能性较大,即幽门处存在梗阻,从而造成食物无法正常通过,并引起患儿呕吐、营养不良等症状,但此前做的彩超未见其幽门有异常,需要进一步完善患儿的消化道造影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
该院放射科得知小浩浩的情况后,马上开通绿色通道,完善上消化道碘油造影检查,检查过程中看见造影剂在患儿胃内停留无法通过十二指肠,提示其梗阻位置就位于幽门部。
该院儿科副主任李淑欢立即组织科内讨论,并通知小儿外科代理副主任王胜义参与会诊。会诊认为,诊断先天性幽门肥厚狭窄彩超具有很高的准确性,于是通知刚从深圳儿童医院进修回来的林婷医生给患儿行彩超检查。彩超检查结果提示患儿幽门管壁增厚,肌层厚约0.45cm,幽门管显示长度约2.0cm,检查过程中幽门管未见明显内容物通过,符合肥厚性幽门狭窄声像。
尽管已确诊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但此时患儿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比正常值升高了3倍多,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低,营养状况差,考虑到手术、麻醉的风险,为确保患儿能顺利安全地完成手术,儿科、小儿外科、感染科、麻醉手术室等多学科开展会诊,讨论制定患儿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新生儿科护士长龙言芳为患儿留置空肠管,提供肠内营养支持,同时采取护肝等治疗,以改善患儿的肝功能和营养状况。在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患儿的各项指标好转,为后续手术创造了条件。
随后,小儿外科王胜义团队为患儿实施了幽门环肌切开术,麻醉科手术室团队安排了小儿专科麻醉医师及专科护理团队保驾护航。手术过程顺利,麻醉平稳,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目前已顺利出院。对于患儿的顺利康复,家属对医护人员连连致谢。
院方表示,此次“肥幽”患儿的成功救治,得益于医护人员的精湛医术和精心呵护,更离不开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未来,院方将继续探索和发挥多学科优势,为患者提供优质、综合的医疗护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