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长息肉 早诊早治疗
加入时间:2024-06-05 09:39 访问量:771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最近,顺德和平外科医院胸普外科的肠镜检查中连续发现3例结肠癌,3名患者均已顺利进行手术治疗。据统计,该院的胃肠镜检查息肉发病率约达32%,其中腺瘤发现率约22%。
医生提醒:有研究发现,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这个过程一般要5至15年,建议35至75岁人群要重视筛查,对结肠息肉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这样做,有可能引发结肠息肉
顺德和平外科医院胸普外科副主任兼胃肠镜室负责人樊普田介绍,该院胃肠镜检查息肉发病率约达32%,发病年龄在21岁至82岁,均已经完成一期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其中腺瘤发现率约22%。
最近,该院肠镜检查发现3例结肠癌,其中2例为“结肠肝曲肿瘤并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因腹痛就诊,1例直肠癌因“痔疮并出血”就诊,3名患者均已开展了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手术顺利。
“结肠息肉,就是结肠黏膜表面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樊普田介绍,结肠息肉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长大。
研究发现,超过90%的结肠癌由结肠息肉转变而来,这个过程一般需要5至15年,但个体差异比较大。
引起结肠息肉的原因是什么?樊普田介绍,这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情绪等因素有关。如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熬夜、生活压力过大等因素,均可引发结肠息肉。
结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慢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而腺瘤息肉已被公认为属于癌前病变,其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种,其中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
这样做,可早期发现结肠息肉
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很少一部分患者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等异常,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呢?
樊普田指出,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结肠息肉的有效办法,而无痛肠镜的开展,使得更多病人能够接受该项检查。
业界普遍认为,我国结肠肿瘤的筛查目标人群为35至75岁人群,医生建议有以下情况的人群及时进行肠镜检查:大便潜血阳性或不明原因贫血;一级亲属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史;本人有结肠息肉、癌症病史;有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腹痛、体重下降;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炎性肠病、血吸虫病、盆腔放疗史;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及缺乏运动。
这样做,切断结肠息肉“癌变之路”
不少人会疑问“结肠息肉,可以不管吗?”樊普田指出,腺瘤性息肉是不会自行消退的,如果不及时处理,息肉可能慢慢长大,癌变概率会随着病变增大而升高。因此,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切断息肉的“癌变之路”。
据了解,一般在医院门诊的常规胃肠镜检查中发现的息肉,绝大部分可以在检查中一并切除,避免重复检查。小于3cm的结肠息肉多数可以选择肠镜下微创切除治疗,并送病理检查明确,随治随走,遵照医嘱进行随访观察即可,无需住院,因此建议科学认知、积极排查。
另外,结肠息肉的复发与复查问题,也是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樊普田介绍,切除了息肉,但人的基因未变、环境未变,所以结肠息肉还是会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定期复查就显得尤为重要。
樊普田建议,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的病人都应该定期行结肠镜检查复查。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至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个体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改为每5至10年复查一次肠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