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7-15 14:17 访问量:991 信息来源:
责任者:(美)安迪·图赫尔著
索书号:G210/102
在美国,自有报纸以来,新闻就是一桩生意。媒体是一种商业工具。对于新闻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真相,而是给你看你想看的和想给你看的。报纸是一种消费品,它的主要工作是取悦读者来获得利润。而读者对报纸的期待往往只是有趣,真实很多时候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记者相信,他们的工作就是把故事挖掘出来,并对之进行加工和润色。他们以类似通俗小说的方式撰写新闻,他们在塑造现实而不是呈现现实。新闻就像是魔术表演,媒体就像是魔术师,真也好,假也好,只要足够有趣和吸引人,魔术师和观众都沉醉其中。
安迪·图赫尔 (Andie Tucher) 是一位历史学家和记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教授,她的著作《谎言与真相》发表于2022年。
本书的副标题是“美国历史上的假新闻与假新闻业”。在书中,作者全面展示了从17世纪到21世纪,假新闻在美国新闻业中的演变过程。作者通过大量翔实的案例,生动地描绘了假新闻如何从最初的无心之失,逐渐发展为有意为之的谎言和篡改,甚至成为党派之争和资本斗争的工具。这些案例不禁让人瞠目结舌,也让人深刻反思假新闻对公众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危害。
作者回顾了美国的新闻历史,提示了假新闻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在各种时期假新闻呈现出来的特点。
1861年至1865年的南北战争为记者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报道机会,他们纷纷深入战场,将生死一线的消息传递给广大读者。读者对于战争新闻的渴求也进一步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他们渴望了解战场的最新动态,关注士兵们的生死存亡。记者对内战的报道常常充满了虚构、修饰、错误和伪造。战争结束后,许多记者发表了回忆录,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回忆偏差。
1895年2月17日,在约瑟夫·普利策的《纽约世界报》上刊登了一部“黄孩子”黑白漫画,由奥考特绘制,大受欢迎 ,此后推出彩色版,并逐渐占据周日漫画版的整个版面。1896年,奥考特跳槽到赫斯特的《纽约新闻报》,并继续推出黄孩子系列漫画。两家报纸对“黄孩子”的竞争激烈起来,逐渐演变成了“黄色新闻”。“黄色新闻”指为提高报纸销量而炮制的所谓“重大新闻”。在新闻报道中,两家报纸将耸人听闻作为优先原则,他们使用夸张的标题,对内容加以渲染,捏造访谈记录,使用虚假图片,煽动舆论情绪。
1901年,普利策心生厌倦,退出了黄色新闻大战,取消了《世界报》中所有的“黄色”部分。而赫斯特变本加厉,明目张胆地印刷任何可以卖出去的东西,而且很少承认自己的错误。终于有一次,他在《新闻报》上煽动刺杀总统威廉·麦金莱(书中称麦金利)。9月14日,麦金莱遇刺身亡,在刺客身上搜出了这份《新闻报》。《新闻报》因此销量大跌,黄色新闻风潮逐渐衰落。报纸风格转向严肃庄重,而各种小报还在沿用黄色新闻风格。
从这时起,受人尊敬的报纸坚持否认任何形式的虚假。人们开始形成认识,专业的报纸是永远不造假的,而任何造假的报纸都永远不可能是严肃或专业的。
1892年普利策第一次向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捐款创立新闻学院,但被婉拒。后来,在普利策的一再要求下,哥伦比亚大学终于接收了他的捐赠及计划。按他1911年逝世时的遗嘱,给大学的捐赠总额为200万美元(实际捐赠金额为250万美元)。他去世后的第二年,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成立,本书作者即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在事后,人们对当时的事态进行了反思,虽然人们真的受到了惊吓,不过事实上恐慌的程度并没有传说中的剧烈。虽然广播剧造成了假新闻,但是真正成为假新闻的是当时的报纸对听众的反应严重夸大。后面此事被当作假新闻的经典案例。
该广播剧的导演是天才奥森·威尔斯,他在1941年上映的电影《公民凯恩》是史上最伟大电影之一。1999年,他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男演员之一。
1900年6月21日,慈禧向以光绪帝的名义颁布《宣战诏书》。此前一天,6月20日,清军就开始进攻东交民巷使馆区。使馆区内被围者约3000人,其中2000人为华人,保护使馆的包括409名外国水兵及陆战队员,配备三支机关枪及四门小火炮。
进攻时断时续,战况时而激烈,时而和缓。清军打了使馆区近两个月,却始终没有攻下来。而使馆区的伤亡也并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慈禧的意志并不坚决。事实她曾和人说:“我本来是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间,因洋人欺负得太狠了,也不免有些动气。……火气一过,我也就回转头来,处处留着余地。我若是真正由他们尽意地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打不下来的道理?”
8月14日凌晨,英、美、法、俄、日五国联军来到北京城外,发起总攻击。15日,联军占领北京。
当时,北京的外国记者们生死不明。为世界各国提供消息的任务落在了驻上海的特约记者身上。英国《每日邮报》发表了驻上海特约记者萨特利的电讯,声称北京的外国使馆已经被攻占,所有欧洲人全军覆没。
事实上这一切都是萨特利编造的。当时,苏格兰裔澳大利亚旅行家莫理循正在北京使馆区,后来,他甚至收到了刊有他的讣告的 《泰晤士报》。对此,他无奈地说:
那份谈及我们遭屠杀细节的臭名昭著的电讯是化名西尔威斯特的萨特利炮制的。这份电讯使多少家庭悲痛啊。
1932年至1933年,乌克兰发生大面积饥荒,食品供应不断减少,大量苏联人饿死,其中包括大部分乌克兰人,死亡人数在240万至750万之间。
1933年3月10日,英国威尔士记者加雷斯·琼斯前往乌克兰。他提前下了火车,摆脱随行人员,溜进了不对外国人开放的地区,亲眼见到了饥荒的惨状,并与当地农民交谈了解发生的一切。3月29日,他来到柏林,将他的见闻,以新闻稿的方式发表在《曼彻斯特卫报》和《纽约邮报》等报纸上。
琼斯的报道轰动了世界,却不受苏联和欧洲媒体的欢迎。他想办法找到了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在后者的影响下,琼斯的新闻稿才得以发表。
琼斯的报道与《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沃尔特·杜兰蒂的抵制。他告诉读者,不要相信琼斯散布的故事。根据他的“详尽调查”乌克兰“没有饥荒”。
实际上,杜兰蒂与苏联政府在进行合作。在莫斯科,他拿着可观的报酬,有一辆车和一个情妇,生活奢靡。在美国,他发布着苏联和美国以及欧洲都希望看到的报道,并于1932年因一系列有关苏联的报道获得普利策大奖。
杜兰蒂也并非不知道苏联的实际情况。1933年秋天,他亲自坐车去看了饥荒地区。他私下告诉英国大使馆,“乌克兰的血快流干了”。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有在任何报道中提到这些见解。
多年之后,人们多次呼吁撤销他的普利策奖,但最终被普利策奖管理委员会拒绝。目前的俄乌战争使人们再度关注此事。
1935年8月,琼斯在内蒙古被强盗绑架,他的随身向导一直在和苏联的秘密警察暗中联系。在他生日的前一天,琼斯被枪杀。
真记者被杀害,假新闻拿了普利策。
今年是美国的大选之年。特朗普的私人律师朱利安尼曾对媒体说:“真相不是真相!”如果假新闻能够强大到可以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新闻,那么,朱利安尼说对了,真相永远不会是真相!
(转自豆瓣,作者: 芥子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