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4-08-23 10:28 访问量:1224 信息来源:
责任者:《我在岛屿读书》节目组著
索书号:I267/10801
前几日被朋友问∶“看了我的岛那个综艺吗?”
我答∶“看了!听说出纸质书了,打算买一本留存,毕竟那几位作家诗人们不经意间谈起的书目权可当作书单,他们关于文学读书的感受句句都是金句啊!”
朋友∶“呃……”
后来才知道她说的是另外一个娱乐节目,而我说的是由余华、苏童、西川等写书人、爱书人在海南分界洲岛上的书屋畅谈文学的纪实类读书节目——《我在岛屿读书》。
十几年前网络没那么发达的时候,读书人们常常聚在一起,聊作家、讲故事、谈感受……分享彼此的感悟,擦出共鸣的火花,同时汲取新的灵感。
如今网络发达、信息冗杂,大家获得讯息的途径多了、快了,心也随之不稳了。速食文化、心灵鸡汤成了年轻人接触文学的方式。其实读书正如余华老师所讲,“不是为了马上就让你学会什么,马上让你掌握什么,当你在阅读到一部作品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忘记自己存在了,这个时候的那种乐趣比你生活中的乐趣更吸引人。”
西川老师参加节目前很担心书屋里摆着当下流行的书,几个人说着形式的话,演出节目的效果。幸好事实并非如此,老友们随心所欲、随性而至,畅谈诗歌文学,仿佛又回到了旧日时光。
在这个节目里我第一次听到了西川老师吟唱的诗歌,风声习习、浪花拍案、鼓声激荡、文字转化成音符,伴随着篝火跳跃腾挪。西川老师的吟唱完全打破了我以往对大型晚会上那种标准播音腔的诗朗诵的刻板印象,他是那么自由随意,不在乎咬文吐字,不追求音量情感,却充满了活力、更加振奋人心。
常人看大海,用的是眼睛和耳朵。看大海的颜色,听海浪的撞击,感慨海天一线、日落长河。
文人看大海,用的是大脑和心灵。曾经的徐福、郑和、哥伦布、李白、谢安、苏东坡,他们也曾经看过这片大海,感受却各不相同。有了文化底蕴的铺垫,眼前的大海不只是大海,而是成了我们穿越古今、跨越边界、与古人精神交流的媒介。
余华老师参加这个节目的新奇感受是,他们这些活跃在文学界几十年的人,即使不常见面对彼此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详。这次闲聊时却发现,诗歌界和小说界在文学的天空下竟有如此大的平行空间,他们关于文学的记忆里竟然没有彼此的存在。术业有专攻,外行人看来都属于文学,内行人才会在各自的领域愈发精细深入地探究。
第一季最后一期书屋主理人房琪让大家暂停输出,各自找地方挑一本感兴趣的书补充一下消耗。
余华老师选择了在书店门口读书,可能他迫切地想立刻读书;可能他在乎的是书而不是地方,当然也有可能的是他懒得走动。
西川老师喜欢在有人间气的地方读书,肉体感受着周遭尘世变化,精神在历史文学的空间游走。
苏童老师选择面朝苏东坡看过的大海,喝一壶茶品一本书。他说偶尔脱离日常生活环境更能让精神沉浸于书中世界,有利于创作。比起电子书籍,纸质书的厚重和质感更能让读者心安。二手书上留下的上一位读者的痕记,都是他们之间跨越时空的交流。
《我在岛屿读书》是一档能够让年轻人重燃阅读热情的节目。节目组将12期节目的话题提炼梳理、归纳成册,收录了精髓金句以及118幅节目中的画面和48幅珍贵的历史照片,还贴心地制作了推荐书单。相信日后翻阅时,看到某句话、某张图片时,会被唤起当时的回忆,和那个被真诚打动的自己。
(转自豆瓣,作者: 茯苓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