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浓浓乡情为伦教带来的教育之光
加入时间:2024-12-26 11:46 访问量:11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悠悠北江水,从伦教北部穿城而过,千百年来,滋养了这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一批又一批的伦教人从这片土地出发,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功成名就的乡亲们没有忘记生养自己的家乡,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们回乡投资设厂,带动家乡经济发展;支持基建,助力城市民生福利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的大潮,让昔日贫困落后的小镇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摇身变成产业兴旺的“珠宝名镇”和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宜居小镇”。
在其中,伦教教育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沿着新成路——羊大路由西往东走,沿路能看到的学校、幼儿园,绝大部分都冠上了人名,周君令中学、熹涌陈佐乾纪念学校、霞石善祥学校、翁祐实验学校、鸡洲锡全小学……这些学校,都是乡亲们对家乡教育的深情回眸。
时至今日,这份乡情代代相传,延绵不绝,影响着社会上更多的热心人士、企业、组织,越来越多的慈善资金进入伦教教育领域,助推优质教育成为伦教高质量发展龙头强镇的“新名片”。
凝心聚力,捐资建校
学校成伦教最美风景线
在伦教,最好、最美的建筑不是酒店、写字楼,而是学校。
改革开放之初,以郑裕彤、郑裕培、周君令、翁祐、周君廉、李锡、何庆等为代表的港澳和海外乡亲一边回乡投资,一边开启了延绵不断的家乡福利事业建设,支持教育事业发展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彼时,伦教整个街道的中小学校、幼儿园普遍存在校舍低矮窄小、课室不足、缺少礼堂和运动器材等问题,亟需提升。
早在1982年,旅港乡亲郑裕培就捐资80万港元重建了母校——伦教镇学校(后改为伦教小学),继而又大力资助、积极参与仕版、羊额、熹涌、大东、永丰、三洲等村居学校的建设。
次年,翁祐捐资476.44万港元,在伦教羊额村兴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初级中学——伦教羊额翁祐中学,这是当时珠三角地区最气派、最现代化的公办学校之一。2007年,翁祐的夫人翁何韵清、长子翁国基等家族成员秉承翁祐倡教育才的美德,捐资1500万元将其改名为翁祐实验学校,并进行易地重建,在翁氏家族的大力支持下,其成为整个顺德范围内第一批获得“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的单位之一。
几乎同一时期,旅港乡亲郑裕彤、郑裕培、周君令、周君廉、何伯陶、李锡、梁伟炳等乡亲捐资兴建新伦教中学。到了2004年,郑裕彤又捐资1500万港元,并带动家族成员捐资500万港元,筹建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今天,该校培养的学子一次次在世赛中斩获佳绩,办学成绩令人瞩目。
感人的故事像一本怎么翻都翻不完的书,在伦教侨捐项目一览表上,有关学校的一页,周君令、周君廉、李锡、何庆、苏善祥、何伯陶、何廷锡、翁国基、郑家纯、郑家成、陈秋、梁伟炳等乡亲的名字也赫然在上。而伦教的大部分学校、幼儿园都冠上了主要捐建人的名字,犹如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这份支持背后最动人的并非资金的投入,而是乡亲们对家乡那份沉甸甸的爱以及对伦教莘莘学子殷切的期望。周君令中学建成之初,周君令特意在校门口手书“英贤辈出”四个大字,为家乡培育英才的热情与期望跃然纸上。
建起翁祐中学后,翁祐一直牵挂学校的发展,经常回校看望并奖励师生,同时不断加大投入,购买校车,添置校服,建设了伦教第一个塑胶运动场,20世纪90年代就为学校添置了电脑、打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并普及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同样的情景也发生在鸡洲锡全小学,“很多设施设备、场地场所更新都不是学校提出的,而是李锡先生回来看望,发现问题之后主动支持我们提升。”曾任伦教鸡洲锡全小学校长的何宝贞说,有一次,李锡回来发现老师们的办公电脑很陈旧,就把电脑全部换成了新的。
重新翻开伦教侨捐项目一览表,不难发现,不少学校的捐建人一栏并非单独,伦教中学的主要捐建人有25位;汇贤中学(现已改名为汇贤实验学校)主要捐建人有16位;霞石善祥学校主要捐建人有5位……这种凝心聚力,似乎是一种巨大的共识,数十年来这种共识成为伦教教育最大的支持,也必将化为伦教教育走向未来源源不绝的动力。
和风细雨,奖教奖学
一批批优秀师生脱颖而出
近日,伦教汇贤实验学校举办第十二届伦教社会福利基金会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这个奖教奖学在开展之初就得到了伦教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支持,十多年来支持的金额已经超过了160万元,奖励师生超过1万人次。
这在伦教并非个例。乡亲们对于伦教教育的支持既如知春好雨,踊跃捐资建校,又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从精神上激励广大师生奋发图强、励志成才——很多学校在建设完成之后,均会设立奖教奖学金。
2004年,翁祐弥留之际,仍然心系学校,立下遗嘱,用自己剩余的养老金创立“翁祐博士慈善奖教奖学基金”,时至今日,翁祐实验学校师生每年奖教奖学金额都能达到20余万元。
作为伦教中学的主要捐建人之一,郑裕培并没有因为学校的建成而停止对学校发展的关注,而是坚持每年亲临主持该校的奖教奖学颁奖大会,勉励师生努力上进。
这样坚持的并非仅他一个,周君令中学筹办的时候,周君令不顾舟车劳顿,频繁往返于香港和顺德两地,出谋划策,悉心指导,全力支持。学校建成后,他又捐资100万元设立奖教奖学金,每年坚持携带夫人周余碧兰回家乡参加奖教奖学活动。
几个月前,乡亲李锡与世长辞,给伦教社会各界带来浓浓的哀思。这位情系家乡、心系教育的伦教“好乡贤”值得伦教人民永远铭记,而他对伦教教育的关注尤其值得称道。因放不下参与捐建的鸡洲锡全小学,他携夫人连续20多年不间断坚持回乡参加学校的奖教奖学。2021年,在鸡洲锡全小学奖教奖学活动中看到86岁高龄的李锡亲自为师生颁奖的身影。
乡亲苏善祥在奖教奖学方面的做法颇为创新。20多年前,他在霞石村购置土地建设了一幢外工楼用于经营出租,每年均产生利润,扣除折旧等费用后,利润的三分之一划入善祥学校教育基金,支持该校奖教奖学。
而这些支持,实实在在地变成了伦教教育的实效:伦教小学被评为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霞石善祥学校获评广东省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周君令中学成为广东省青少年书画活动优秀组织单位;培教小学、鸡洲锡全学校、仕版奋扬学校等也获取不少省、市级荣誉称号;汇贤实验学校甚至捧获全国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全国作文教学先进单位、全国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单位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在伦教汇贤实验学校第十二届伦教社会福利基金会奖教奖学金颁奖典礼上,顺德荣誉市民、顺德区政协委员、伦教社会福利基金会主席陈秋到场参加,学校的跨越式进步令他感到欣慰,“汇贤实验学校校园建设日新月异,创新的‘P&P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更显活力和高效,这也意味着学校没有辜负基金会的期望。”
薪火相传,影响深远
尊师重教在伦教蔚然成风
时光远去,乡情不变。这份浓浓的桑梓情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郑裕培除了捐建伦教小学外,还带动儿子郑锦超、郑锦标一起,先后为伦教培教中学、伦教新中学、汇贤中学、伦教幼儿园、熹涌幼儿园及霞石叠石幼儿园等校舍兴建慷慨捐资,捐资总额达到4000多万元。
2005年,原伦教培教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易地重建,除了郑裕彤和郑氏贤达郑裕伟的积极参与之外,他们的子侄也积极捐资支持,成就了这所人才辈出的职校。
2007年,原翁祐中学易地重建,翁祐长子翁国基秉承其父遗志,传承助学美德,慷慨捐资1500万元人民币支持。至学校落成,翁国基回乡参加典礼,再次捐赠415万元用于学校教学设备的购买。“这里是我的家乡,我们最关心的就是家乡下一代的教育。”翁国基说。
与此同时,乡亲们或港资企业设立的慈善公益类社会组织也在伦教教育慈善事业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伦教社会福利基金会的成立,就饱含着港澳及海外乡亲对家乡的厚爱和真情奉献,也是乡亲们连续多年爱国爱乡、乐善好施、尊师重教的一个印记。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基金会已捐赠超过440万元用于支持伦教教育事业发展。
就在上个月月底,周大福慈善基金会捐资1500万元,用于支持培教小学“郑裕彤周翠英伉俪综合活动中心”的建设及学校整体焕新项目。事实上,在伦教教育发展大事记上,经常能看到这个基金会的身影,如2017年基金会捐资800万元助力伦教小学新建郑裕彤楼和操场;每年伦教的慈善助学,也都有基金会在背后默默支持……
这股风潮如一阵春风,吹遍了伦教的每一寸土地,捐资助学、尊师重教在这里蔚然成风,形成了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翻看伦教各中小学校、幼儿园捐资助学榜单,能找到不少本土企业和企业家的名字;前几年伦教举办过几次“伦教慈善会教育基金”筹款活动,支持街道的扶贫助学、奖教奖学、学校软硬件提升等,得到了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掀起一轮又一轮慈善公益热潮。
数据显示,多年来,伦教旅外乡亲捐资助学金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其中,郑氏家族、周大福慈善基金会累计捐赠善款超1.3亿元。伦教社会各界同样给力,伦教总商会、各行业商会、协会、爱心企业等从2018年至今累计捐赠教育资金超3500万元。
在其中,2018年以来,伦教总商会及其会员企业积极支持伦教教育基金募捐活动,伦教慈善会共接收到他们的捐款达到1017万多元(包括2024年认捐到账款项)。
“这些善款不仅为伦教教育直接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育质量,更激励着广大师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教育与学习中,共同推动学校迈向新的高度。”伦教宣教办相关负责人说。
事实上,近十几年来,在街道的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伦教教育确实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十四五”期间,伦教有超过七成的学校进行了焕新、扩建和新建,如今还有一批学校的提质焕新“在路上”“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的美好愿景在伦教正慢慢成为现实。
而强师铸魂工程、品质教育工程、特色发展工程等的实施,逐渐在伦教打造出“学有优教”格局,助力伦教连续十年获评“顺德区教育先进镇”称号,今年又再次获得此殊荣。
过去的荣耀已成华丽的序章,承载着乡亲们浓厚的爱乡情怀、社会各界沉甸甸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伦教正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携手社会各界共同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以优质均衡教育回应群众期待,回馈热心乡贤,向社会输送优质人才,助推城市升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