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顺德信息> 城建市政 >居民自筹近十万元推动社区焕新

居民自筹近十万元推动社区焕新

加入时间:2024-12-31 09:46    访问量:62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现在在这里住着更舒服也更安全了!”最近一年来,大良中区社区的居民小虎看着社区一点点发生变化:从前老化的电源闸刀、消防设施如今已焕然一新,斑驳的房屋外墙也得到了重新粉刷,居住的环境不仅更安全也更舒适了。而这些变化都要从去年的一个项目说起。
  中区社区位于大良街道的老城区,辖区内老旧小区和单体楼众多,且多建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岁月变迁,设施设备老化、配套设施不完善等,慢慢成为社区亟待改善的问题。
  因此,去年中区社区向德胜基金会申请,并成功得到资助,开展“三微治理”约前小组单体楼宇项目,以约前小组的5座单体楼为试点,进行升级改造。
  何为“三微治理”?大良中区社区党委副书记潘妙群介绍,“三微”即微组织、微平台、微行动。“我们转变思维,从居民的角度出发,通过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发动居民参与到旧楼的改造里来。”潘妙群表示。
  在项目开展初期,中区社区通过党委牵头,组建起了一支队伍,涵盖不同楼宇的楼宇长、居民骨干、热心居民,并为他们颁发聘书,鼓励他们参与社区的建设,并通过开展活动,凝聚起“自己家园自己建”的共识。
  “队伍组建起来后,我们就开始针对楼宇如何升级改造一起商讨。”潘妙群说,社区通过构建议事协商平台,制定议事协商制度,定期召开会议,为居民搭建起交流讨论的平台。
  不过,与以往社区大包大揽的形式不同,这次项目采用社区出资60%、居民自筹40%的形式开展,实现社区管理从社区“唱戏”到居民“共舞”的治理模式转变。但要居民“自掏腰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时候,前期组建的队伍就出来发挥作用了。“要知道,有些居民骨干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说话分分钟比我们好使,更容易带动其他居民。”潘妙群回忆,那段时间,居民骨干和社区党委一起努力,走遍一户户人家,上门解释,了解他们不愿意的原因,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仅促成了改造共识,还拉近了党群关系,最后自筹资金近10万元,“这个数目,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料”。
  除了自筹资金,从确定改什么、怎么改到找师傅、监工,都由居民自己完成,让居民真正成为这场微改造的主人公、执行人。
  一年以来,项目共完成了12个楼宇微更新项目、3个邻里互助微行动和多场协商议事会议,解决了楼宇墙身剥落、电源闸刀老化、消防设施老化缺失、楼梯老旧残缺等问题,大幅提升了旧式单体楼宇的人居环境。
  对于在中区社区居住了10年的小虎来说,这些变化虽小,但影响深远。“像电源闸刀、消防栓,都是跟安全紧密相关的设备,经过更换,我们的居住环境也更安全了”。
  作为社区的热心分子,小虎时常参与社区活动,在此次项目中也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每个月都会聚在一起讨论改造的事情,大家一起为家园变美而努力。”小虎说,项目在让社区更美更安全的同时,他和其他居民的关系也从互不相识变为互相帮助,“以前走在路上,人都不认识几个,现在我们在微信群上会经常聊天”。
  左邻右里关系变得熟络的同时,居民对楼宇事务的关注度也变高了,例如,顺晖楼制定了楼宇公约,打造街坊互助会接待室,互助会成员轮流值班,定期收集居民的服务需求,通过居民的自我管理和互助,解决楼宇内的环境卫生、安全等问题,营造和谐、文明的居住环境,提升楼宇治理效能。
  以“三微治理”约前小组单体楼宇项目为示范经验,中区社区今年向德胜基金会申请了二期项目,希望将约前小组经验推广到整个社区,通过激发楼长+街坊互助会的居民主体参与,推广议事协商机制,深化楼栋公约实践,探索组织化、平台化、机制化的旧式单体楼宇长效治理模式,撬动社区居民共建共治,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到楼宇治理中去,进一步实现“自己家园自己建”。

上一条:“爆改”两年多 处处是惊喜

下一条:顺德连续三年每年供应工业用地超7000亩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