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顺德信息> 科教医疗 >“无切口”技术拯救超高龄患者

“无切口”技术拯救超高龄患者

加入时间:2025-03-20 15:40    访问量:104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近日,90多岁高龄的肠癌术后患者黄朗(化名)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被紧急送入和祐医院。在该院老年医学科、消化内科、麻醉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下,消化内科主任李子俊团队凭借精湛的ERCP技术,仅用30分钟便为患者解除致命危机。
  2025年新年伊始,患者黄朗因突发持续寒颤高热、呕吐伴双下肢无力,病情急剧加重,被紧急送至和祐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谢志泉与团队结合血常规及腹部影像学等为患者进行全面检查,确诊是胆管内结石梗阻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已出现感染性休克前兆,随时有生命危险,必须24小时内取石解除梗阻,才能阻止疾病进展,挽救生命。”谢志泉当机立断启动多学科会诊。
  面对九旬超高龄、多器官功能衰退的复杂情况,参与会诊的李子俊提出创新方案,决定采用ERCP,即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建立微创生命通道。“传统开腹手术创伤极大,而患者高龄,重要器官功能很难支撑大手术,ERCP只需通过口腔置入内镜即可取石引流,但这对医生技术和团队的配合和有效治疗是极大考验。”李子俊介绍。
  在麻醉科全程护航下,李子俊与团队紧急为患者先行内镜下胰胆管照影术,经口、食管、胃放置内镜到十二指肠降段,顺利找到乳头并快速插管照影成功,继而在导丝引导下插入切开刀,切开十二指肠乳头,后使用取石球囊至胆总管内顺利拖出类圆形结石及大量的脓性液体。结石大小约7mm×8mm。手术完成后放置约3毫米的鼻胆管至胆总管内做持续引流胆汁,整个过程约30分钟。
  术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恢复稳定,12小时后恢复流质饮食,3天后顺利出院。家属握着医护人员的手热泪盈眶:“这是当班医护人员送出的最好的礼物,给了老人‘第二次生命’!”
  院方负责人表示,该病例抢救成功,是和祐医院多学科团队通力高效合作的典范,也是医院三大硬核技术托底生命奇迹,体现了医者“毫米级”的微创技术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其中有老年医学科“围术期预警系统”、消化内科ERCP技术矩阵、多学科MDT快速响应机制。正如李子俊所言:“90岁不是医疗禁区,关键在于科学精准的个体化诊疗策略和全链条生命支持。”
  就在黄朗手术当日,老年医学科和消化内科还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患者刘毅(化名)致电感谢:“感谢主任火眼金睛揪出病因,感谢李主任用一根细管免除我开刀之苦!”原来她半个月前因胆总管结石引发剧痛,经ERCP取石后现已完全康复。两位患者的救治故事,恰似医患携手书写的“生命双城记”。
  据悉,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是一种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凶险的胆道感染性疾病。该病主要是因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等导致的胆道系统梗阻,使得胆汁无法正常排泄,导致细菌大量滋生繁殖,胆管内压力急剧升高。这种细菌感染犹如一颗“炸弹”,可在胆管系统内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炎性反应。胆管炎好发于40~60岁人群,病死率达到20%~23%,老年人的病死率更高。
  所以,及时有效地治疗对于降低该病病死率至关重要。对于高龄患者来说,他们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往往较差,不能耐受复杂的开腹手术,ERCP成为他们的首选治疗方法,可以更快地使胆汁正常排泄,减少细菌和毒素在体内的吸收。
  ERCP是一种“无切口”的超级微创技术,医生将十二指肠镜经口腔插入后,经食管、胃到达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然后将导管经乳头插入胆管,注入造影剂,在X线透视下观察胆管的形态、走行以及是否存在梗阻等情况。如果发现结石等梗阻因素,就可以进一步采取措施。相较于传统开腹手术,ERCP无需开腹,创伤极小、恢复快,尤其适合高龄、心肺功能差的患者。

上一条: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以三焦点晶体植入术助患者重拾“诗与远方”

下一条:顺德一中青少年足球学院成立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