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背锅侠”CEO王荐:“流量暴增后,我更关注差评”
加入时间:2025-07-15 11:02 访问量:44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镜头前滔滔不绝的王荐,未曾预料到自己在2025年广交会现场拍摄的一段真实记录会点燃互联网。视频里,这位佛山市鲲宴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面对复杂国际贸易环境时的压力与坦诚引发广泛共鸣,一夜之间,流量如潮水般涌来。当外界聚焦于他个人的“爆红”时,王荐却将目光牢牢锁定在评论区那些对产品的挑剔与批评上。
创业维艰:
从“活下去”到意外走红
王荐的创业之路绝非坦途。2017年离开家电巨头美的后,他投身工业互联网领域,创立鲲宴科技。彼时,生存是唯一目标。“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有三个字——活下去。”王荐坦言。初创期的窘迫刻骨铭心,“每一次要发下个月工资的时候都是最难的时候。”为了维系团队运转,他和伙伴们四处参加创业比赛,奖金成为重要的“输血”来源。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创业远非想象中的光鲜亮丽,成功者只是“幸存者偏差”。
转机出现在2025年广交会上。彼时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广交会成为中国制造的“试金石”。王荐拍摄了一条记录其复杂心境与现场经历的视频,意外击中大众情绪。他冷静地将此归因于“风口效应”——贸易战背景、广交会节点、真实焦虑的小老板形象,加上个人特质引发的共鸣,共同促成了这场流量风暴。
流量之后:
产品才是终极试金石
流量骤增带来一个尖锐问题:“是人红,还是产品红?”王荐对此异常清醒。“这次流量的暴增,很明显有‘人红’的因素,”他毫不避讳。这次“走红”反而给他上了关键一课:当企业拼命鼓吹产品如何完美时,用户往往产生逆反心理;反倒是基于对人的兴趣,用户才可能关注到产品本身。视频中短暂出现的鲲宴产品画面,意外成了展示窗口,评论区“上链接”的呼声蜂拥而至。
面对泼天流量,王荐则视差评为宝贵财富。“我巴不得用户各种吐槽产品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他直言,“大家时间这么宝贵,肯花时间批评你的产品,说明是关注你的。”他将用户反馈视为免费的市场调研:“人家花钱都买不到的答案,现在放你面前了,你还不改?”在他眼中,直面批评、快速迭代,才是品牌塑造的正道。正因如此,他视社交媒体为企业“接近用户、真实获取反馈最高效的渠道”。
“低风险创业”论:
钱是最不重要的要素
面对因他故事而燃起创业热情的年轻人,王荐却泼了盆“冷水”:“不简单,不建议大家创业。”他援引残酷的现实——大多数创业终以失败告终。但他同时点亮另一盏灯:“鼓励大家在自己的时间上去创新。”他极力主张打破对创业的狭义理解——并非只有辞职、砸钱做老板才算创业。
王荐提出“低风险创业”路径,第一步是在公司内“练手”,鼓励年轻人在现有工作中打磨专业能力、积累资源人脉,同时寻找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小规模试错。第二步是待条件成熟再“起跳”,当客户、渠道、产品相对成熟后,再考虑从岗位转换出来独立运营。第三步是呼吁企业家转变心态,他建议企业家(包括大企业)应包容甚至支持员工成为“外部创业伙伴”,他表示,“想象一下,你带出的兵,你‘黄埔军校’的学生出去创业你都投资了,你从经营一家企业变成了投资人角色,生态可能会做得更大”。
对于创业的核心要素,王荐语出惊人:“负责任地告诉大家,钱是创业过程中最后才重要的事情。”他回顾早期创业经历,坦言当时作为“新兵蛋子”,钱常花在无关紧要处。真正的考验始于2020年公司“断奶”自负盈亏,“没有‘大树’以后,痛,才是真正的痛。”他总结创业成功的关键要素有三个,第一是深厚的专业能力,在赛道中若无足够专业性,“根本摸不清门道,风险巨大”;第二是可靠的合作伙伴,“人无完人”,需要有互补的伙伴共同解决问题;第三是磁场般的凝聚力,专注做事时,靠谱的伙伴与潜在投资人自会被吸引而来。
“三代为工”的制造执念:
要做时间的朋友
驱动王荐在艰难中坚持的,是融入血脉的制造业基因与清晰目标。“我爷爷是重工业炼钢的,我父亲是装备制造业干工厂的,我进了美的做轻工业——三代为工。”这份传承让他选择工业互联网赛道,将工厂问题用数字化手段解决。顺德这片土地深厚的制造业基础与“世界美食之都”的资源,更让他坚信其智能烹饪生态事业扎根于此的必然性。
王荐的目标感极其明确:“今天的努力是为了若干年后,回首望去,身边都是自己喜欢的人和事。”他梦想与优秀伙伴共同成长,为社会真实问题提供独特解决方案,让大众享受解决痛点后的便利。鲲宴当下聚焦的智能料理锅与烤箱产品,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十年前在美的时便有的构想。受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实现,如今他倾力投入:“这个项目还有10年、20年、30年的成长空间,是值得我花费一生去交付想要的智能烹饪生态。”
面对未来,王荐无意刻意经营“网红”人设。“我的人就是这样,有很多缺点,不想掩饰。”他甘当“背锅侠”——坚持作为公司法人对产品全权负责,将产品视如己出:“对外都说这产品是我儿子。”用户对产品的不满,他都视为必须回应的批评。
流量潮水可能退去,王荐始终清醒:流量只是工具,“把事做成才值得飘”。比起镁光灯下的热度,他更珍视用户对产品的每一次吐槽、每一个差评。在顺德这片制造业与美食文化交织的热土上,这个流淌着三代工人血脉的创业者,正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用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智能烹饪的漫长赛道上,把“差评”淬炼成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牌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