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5-07-25 14:29 访问量:51 信息来源: 父母必读 2025年5期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寻找教育的边界和尺度,时刻觉察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并允许孩子拥有自主性,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感受。
我有3个孩子,大女儿和双胞胎儿子。每当我说出这个开场白,都会收获一些“同情”的眼神,我仿佛能听见他们的内心在嘀咕:“天啊,有3个孩子,好有勇气!这仨孩子在家闹起来,得多鸡飞狗跳啊!”如果让我来说多孩家庭的真实情况,那3个孩子确实会有更多需要注意的养育细节,但我们家几乎没有“鸡飞狗跳”的场景,因为我有“养育秘籍”。
写张小纸条,让我知道你在想什么
我们家有一个特别的沟通仪式—传纸条。纸条可以沟通当下的心情,比如为一件事情开心,表达对一个人的想念,也可以是通知对方自己的决定,尤其是表达生气后快要收不住的怒气,通常我把这个环节称为“先礼后兵”。
我们家是纸条大户,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张纸条,是女儿在生气后写给我的:“你不是一个好妈妈!”让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不过想一想,她可能也确实没有勇气当我的面对我说这句话,写纸条就成了她当下情绪的宣泄口。现在她写了出来,也“抨击”了我,她的怒气应该就消了一大半,剩下的情绪,我们可以慢慢化解。其实,我们一家的情绪类型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但通过小纸条传递文字,让自己和对方更容易去了解情绪产生的前因后果,而不是受困于当下的情绪之中,其实是更好的理解和沟通的方式。
我觉得,父母应该允许孩子们对我们表达情绪,对父母的“不喜欢”也一样可以说出来。如果孩子羞于开口,却在心里积压了这样的“不喜欢”,那就写张纸条说说吧,喜怒哀乐都是一种记录。
再慢一步,晚一点抵达“战场”
多孩家庭很多父母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们之间的“战争”,一会儿这个挥拳了,一会儿那个号啕大哭了,家长每天想着一碗水端平,却总是安抚了这个,惹怒了那个,孩子觉得大人偏心,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
我们家有三个孩子,他们之间的争吵在所难免。但刻板印象在我家是不存在的,不会要求“大的让小的,男孩让女孩”,但我和爱人会刻意地晚一点抵达“战场”,让他们自己先用自己的方式处理矛盾。有时候作为旁观者,真的很想站出来做个审判官,但我会克制自己不要做这个“大聪明”,父母自以为是的调停,其实有时会破坏孩子世界的规则。再慢一步,再晚一点出现,孩子们可能已经自己解决好了问题。除非出现了肢体冲突,我们家基本会启动“熔断机制”—当下把他们分开,先冷静下来。
孩子们在处理冲突时,会有一些可爱且直接的表达方式,如说狠话、发脾气等,但即便表达激烈,他们往往也能够很快地恢复友好关系。但如果是父母的介入过多,却可能会让孩子们觉得不公平,反而是父母适当地示弱,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聪明”。
情绪表达不应该被延迟满足
孩子的情绪跟打喷嚏一样,是忍不住的,父母要能引导孩子及时、适当地表达出来。而且,不论是积极的情绪,还是消极的情绪,父母都应该给孩子以及时的回应。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和反馈应该是及时的,而不是等到孩子长大后才能意识到自己是被爱的。
在孩子成长的每个瞬间,特别是当孩子作出努力或取得成就时,父母的积极反馈就更重要了,这种正向的回应机制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从而获得更多的力量和自信。
8岁的儿子前几天让我很惊讶,他在被一个比他还小的弟弟误会的时候,控制住了自己即将失控的情绪。我知道他把情绪憋在了心里,当天就引导他把事情说给我听。他告诉我:“妈妈,其实我当时真的很生气,但我拼命地控制自己,真的快要憋不住了!”我赶紧安抚他:“你做得太棒了,你才8岁就能控制好情绪,很多大人都做不到,妈妈要好好奖励你!”一听我这么夸他,他反而不好意思起来,说下次他还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