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摘 生活资讯 经  济 健康饮食 科技数码 家庭教育  
 
首页 > 报刊文摘> 生活资讯 >“忘”与“记”的自筛逻辑

“忘”与“记”的自筛逻辑

加入时间:2025-07-25 14:44    访问量:50    信息来源: 思维与智慧 2025年6期

  国学大师吴宓先生,系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始人之一,在比较文学和外国语教学方面具有开拓性成就,被誉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他晚年时,记忆力严重衰退,有人去探望他,他会闭上眼睛苦想半天,还用手指轻击脑袋辅助回忆,最后却只能自言自语:“这位先生是谁呢?”有时,他甚至连长期相处过的同事的名字都想不起来。可就是这样一位“记性极差”的老人,对《红楼梦》的120个回目,却能背得一字不差。

  有人说,吴老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当他身体衰老、记忆力衰退时,那些读过的书依然在记忆深处完好无损。其实,人生在世,经历的事情难以计数,即使不是嗜书如命的人,读过的书中也包含着无数信息,要想全部记住,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在时间的慢慢流逝和大脑的默默舍弃中,一些形影朦胧、无关紧要的东西被忘掉了,一些印象深刻、富有意义的东西被记住了——这就是“忘”与“记”的自然筛选逻辑。

  用生命科学来解释,“忘”是岁月对生理机能的一种消磨,是大脑在时光流逝中逐渐失去的一种本能。但是,有些“忘”并非真正的彻忘,而是大脑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自然筛选,它有意无意地舍弃了那些与情感、兴趣和价值观关系不大的信息。而“记”,也是在自然筛选的基础上,留存了那些重要、有趣或有价值的信息,尤其是那些孜孜以求、刻骨铭心的东西。这种取舍,往往不由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没有经过刻意选择,看似随意、自由和不确定,却受内心深处情感和认知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忘掉了那些心中无所烙印的信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和容量来记忆重要信息。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进行“忘”与“记”的选择和取舍。基于常理和常情,人们应当而且容易记住父母的关爱、朋友的帮助和同事的支持,难忘那些曾让自己身心愉悦、有利于成长进步的知识和经历,同时应当而且需要忘掉那些无谓的争吵、无尽的烦恼和无趣的往事。通过“忘”,可以减轻心理负担和记忆累赘,使自己更加轻松地面对生活;通过“记”,则可以积累经验、积蓄力量,让自己获得长足发展。

  “忘”什么、“记”什么,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论语》中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体现的是专注学习和传道授业的境界;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彰显的是豁达大度、宠辱不惊的境界;洪应明在《菜根谭》中说“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更是表达了忘掉该忘的、记住该记的之无我境界。雷锋一生虽然短暂,但他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忘掉的是自己的劳累、辛苦和烦恼,牢记的是随时随地为人民做好事;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竭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掉的是自身罹患的不治之症,牢记的是全县百姓的疾苦和治理风沙的使命。这样的“忘”和“记”,闪现着公而忘私、一心为民的人性光芒,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忘”与“记”,既是大脑的机能,也是人生的智慧。面对纷纭繁复的世界,面对脑海中无数的人和事,我们应该学会正确地“忘”与“记”,将那些有意思、有价值的回忆留在心中,让那些不健康、无裨益的往事远离自己。这样,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从容、快乐和有意义。

上一条:孩子“啃老”是世界性难题

下一条:拒绝是生命的栅栏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