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6-05-20 15:05 访问量:7482 信息来源:
德胜读书会第五期《旧影潮州》
翻开沉淀百年的影像
细数其中的故事
倾听潮州才俊对故乡的深情
5月25日 19:30
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 2016丙申猴年,距潮州第一张照片拍摄已过去146年,这一年,《旧影潮州》一书出版。奉上一段视频,带您回忆这段历史。
有人说,“为出生地写一本书,犹如还清旧债,心情愉快。”
《旧影潮州》
作者:老照片君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月
序
撰文/陈平原
接到《旧影潮州》书稿的那一瞬间,我真的是又惊又喜。惊的是,这事本该由我来做——多年前读约翰·汤姆逊的《中国和中国人影像》与《镜头前的中国》,就注意到三元塔等有关潮州的老照片;撰写研究晚清画报的著作时,也曾格外留意有关潮汕的图像资料——这下可好了,有人捷足先登。喜的是,作者很用心,且充分发挥年轻一辈熟悉网络的优长,做得比我想象中的好。激赏之余,欣然答应撰序,且并非居高临下的“鼓励”,而是表达感激之情——借助此书,我得以重温家乡那日渐远去的面影,同时,学习那“一段看得见的潮州史”。
今日中国,从政府到民间,都在强调“与国际接轨”;反过来,如何关注自己脚下的“这一方水土”,则成了看得见摸不着的短板。几年前,我发表《俗文学研究视野中的“潮州”》(2010年4月11日《南方都市报》),谈及先贤整理潮汕文献的功绩,除了《潮州诗萃》(温廷敬辑)、《潮州艺文志》(饶锷、饶宗颐著)等大书,还有许多深深介入了现代学术潮流的“小书”(如1920—1930年代丘玉麟、林培庐、杨睿聪等潮汕学人的工作),同样值得关注。文章最后谈及:“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读书人,谈论潮汕文化,需要‘同情之了解’,更需要切切实实的体会,以及深入骨髓的探究,而不是什么‘提倡’或‘表彰’。”说这话,很大程度是在自我检讨,因起意虽早,却至今未能腾出手来投入“潮学”研究。
《旧影潮州》的作者是潮州人,80后,摄影记者,在媒体工作,这几点决定了本书的基本特色:第一,对这座古城充满温情与敬意,且因熟悉周围环境,得以寻访老人,确定拍摄方位及建筑名称;第二,善于利用网络搜索,除诸多潮州老照片外,还有据此制作的铜版画;第三,摄影师的专业知识,使得他处理图片以及谈论湿胶棉摄影法、移轴镜头时得心应手。
封面上这幅三元塔,拍摄于1870年,是目前所知潮州影像史的开端。此塔六层以上在1918年的地震中垮塌,故约翰·汤姆逊的这幅作品弥足珍贵。但若放在全国范围审视,同时期的照片中,砖塔、寺庙、城墙、集市等比比皆是,三元塔算不上特别稀奇。要说兼及建筑、风物、人情与影像,最值得关注的,还属那横卧在韩江上的湘子桥。
今天的潮州古城,吸引广大游客的,除了广济桥(湘子桥)、开元寺、韩文公祠、许驸马府、己略黄公祠、笔架山潮州窑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大名鼎鼎的牌坊街。可惜,让今日游客惊叹不已的重重叠叠22座石牌坊,至2004—2009年间复建。真正显示古城风韵的那39座牌坊,因妨碍交通,1951年4月便基本上拆光了。这比北京拆牌楼及城门还早了三年多。剩下的三座,“岳伯”“省郎”二坊难逃“文革”厄运,只有北马路的忠节坊硕果仅存。《旧影潮州》专设“凭吊潮州牌坊”一节,收录诸多老牌坊的“遗照”,供后世读者缅怀。这些照片拍摄时间不一,且比较靠后,这本是其弱点,没想到作者灵机一动,转而谈论起牌坊上的海报及标语,借以看出时代风气的变化。
随着1860年汕头开埠,潮州作为府城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因此,史家谈论近代潮汕,焦点明显从潮州转向了汕头。大趋势确实是如此,但不该完全抹杀古城潮州的现代转型。当我看到一百多年前潮州的弃婴岛(第49—51页),了解时钟楼的钟声曾响彻古城、惠及三溪(枫溪、意溪、涸溪)(第98—105页),以及1917年为响应新文化运动而组织的潮安青年图书社坚持活动多年(第208—209页),实在按捺不下喜悦的心情——我那处于“省尾国角”的家乡潮州,清末民初,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闭塞呀。
谈及当代潮州的“闭塞”,我曾举了个例子:1978年初上大学前,我没有见识过火车。所有人听到这个细节,都会长叹一声,深表同情。可我知道,历史上潮汕之间是有铁路的,要不,从潮州到汕头的公路怎么会叫“铁路线”呢?这条1904年8月动工修建、1906年11月建成通车、1939年6月因遭日军飞机轰炸而拆毁的潮汕铁路,竟然是近代中国史上第一条由华侨投资兴建的纯商办铁路(第32—33页、第152—158页),这倒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也曾走在时代前列的潮州,什么时候、因何缘故,变得日渐保守与落寞?这是我特别希望了解的。时过境迁,重新崛起中的潮州,有必要牢记且直面此惨痛的教训。翻阅这些老照片,仿佛穿越一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喜欢或关心潮州的你我,怎能不百感交集?
——2015年11月24日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撰文:陈平原
来源:丁铨
视频:薄壳电影工作室
小编: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