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网上音频推荐 >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

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

加入时间:2012-08-21 09:20    访问量:3056    信息来源:

链接:http://www.kuke.com/kuke/featured/list/86A85EB038A711E0A68FA92D795E0BEC/

内容简介:    肖邦被世人称为“钢琴诗人”,而十九世纪著名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舒曼称赞他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这是因为,作为波兰著名的爱国音乐家,肖邦把他的音乐作为武器,创作了许多充满爱国思想的钢琴作品。这些作品就像一支支战歌,鼓舞着波兰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自由而坚持奋战。其中的代表作品有《“革命”练习曲》、《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等。而叙事曲体裁的作品,肖邦虽然一共只写了四首,但这几首都是非常有名的钢琴音乐,其中的《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更是不朽之作。
    《g小调第一钢琴叙事曲》作品编号OP.23,创作完成于1835年。音乐史学家们基本上认为这首作品是根据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创作的。这部长诗是诗人于1828年创作的。故事描述了在14世纪,立陶宛人民反抗日耳曼武士团(据笔者考证应该是日耳曼三大骑士团中著名的“条顿骑士团”)的斗争。故事讲述了立陶宛青年沃尔特被骑士团抚养长大,但是他却被在战争中被俘的立陶宛爱国歌手哈尔班告知自己的身份,并被哈尔班的爱国热情所激励,悄悄的从事反对骑士团的活动。后来在他的努力之下,被骑士团的成员误认为他对骑士团忠心耿耿,被任命为骑士团团长。在得到这个职位后,他开始慢慢消耗骑士团的实力,让骑士团失去人民的支持,为反骑士团的立陶宛人民不断创造条件。最终,被骑士团成员发现企图而被处死。临死之前,在塔楼之巅,他与自己的立陶宛妻子阿尔多娜悲惨的诀别。(注1)
    肖邦在诗人创作了这首长诗的7年之后,将诗歌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乐曲引子用Ⅱ级9和弦的琶音引出,缓缓前行的旋律就像一位老者准备讲述这个悲壮的故事,琶音与柱形和弦的交织仿佛相互呼应般行进。也似乎是那位爱国的歌手哈尔班在讲述国家沦陷,民族被压迫的屈辱历史。叙事性的主题随后而出,一点一点延伸,旋律不断起伏,仿佛是华伦洛德心中的情感在不停跌宕。第二主题这时出现,与第一主题相比,更加饱满,音色也更加明亮,似乎表现了英雄心中对于未来的决断,已经决定为国家民族献出自己的生命。在连接段旋律经过后,两个主题穿插交错,情绪也在这样的交错中不断变换。但变奏的第一主题不断出现,逐渐变的焦虑急促,似乎表现了祖国的危在旦夕。第二主题用更加洪亮的音色压制住了这一变化,似乎生活又因为英雄们的努力变的平静。随着,一段渐弱的旋律,几乎听不到的音量的下行后,第一主题最后一次出现,平静,安逸。但这是高潮前的宁静,在不断加强的柱形和弦的衬托下,华彩乐段喷泄而出。左右手相互的反向行进;完全不同的音乐织体组合;大幅度的超八度跳跃,把全曲的气氛烘托到最高点。随着一段先下后上的音阶,展现了英雄生命即将终结,却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辉。最后,在近似第一主题的和弦下的尾声,一连串不协和的和弦快速下行,乐曲终结在柔和而悲凉的g小调主和弦之上。
    这首长诗是一个悲剧,但反映了波兰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展现了肖邦对于自己祖国的热爱,也使当时争取独立的波兰人民得到了莫大的鼓舞。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首作品被波兰导演波兰斯基用于他的名作《钢琴师》中。电影反映的是波兰音乐家在二战时的遭遇。虽然时代变迁,但精神依旧。或许这首作品不像《“革命”练习曲》等战歌性的作品那样激昂,但它在反复交错的对比中,体现的斗争性却不逊色于任何作品。这首作品也被肖邦自己认为是最好的一首叙事曲。现在,我们远离了残酷的战争,静下心来欣赏大师的作品,从中能够得到更多的感受吧。


备注:以上音乐只能在馆内访问

上一条: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下一条:二泉映月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