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6-12-26 10:18 访问量:6221 信息来源: 解读
时 间:2016 年 12月21日 19:30—21:00
地点:北滘文化中心 综合楼一楼 华语文学研读基地
导读:姜佳
主持:陈宇莹
陈宇莹:今天晚上我们读的这本书是《宽容》,作者是威廉·房龙,他是荷兰籍的美国作家。他第一本书是《荷兰共和国的衰亡》,当时学界评论比较好,但是市场反应一般。《宽容》这本书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他这个人在文学、地理方面是一个通才,一生出版了大约三十本书,非常了不起。而且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他写的书不是从老学究的角度出发,而是用一种很通俗的语言去描述他的观点,同时他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上分析情况,讲故事。
姜佳:房龙1882年出生于荷兰鹿特丹,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以后娶了一位美国的富家女,1911年获得哲学博士,1914年一战爆发时房龙就以记者的身份访问欧洲,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写的作品也不太受欢迎。
从1915年到1922年房龙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安提克学院,两度教授欧洲史。校方评语是:房龙老师讲课颇受学生欢迎,可他“缺少科学性,无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房龙本身多才多艺,他精通十种语言,又拉得一手很好的小提琴,还为自己的作品配上很多的插图,这些都使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
房龙的第一部作品是《荷兰共和国的衰亡》,这本书是学术作品,但是卖得不好。
1920年他开始撰写通俗读物《古人类》,这本书激发了他,一发不可收拾,从1921年到1925年写了《人类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宽容》等。
《宽容》这本书出版于1925年,全书一共三十章,这本书时间跨度非常的长,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介绍了西方历史上所有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文明的进化史,形象的描述人类发展史上的冲突、斗争。历史文明毕竟是逐渐挣脱黑暗与丑陋一步步向光明前进的,这本书的序言作者并没有直陈己见,而是别开生面的用很多寓言故事来生动的说明了创新和守旧这两大势力斗争的经历。
房龙写到,在一个封闭的“无知山谷”里,按照圣书上制定的律法,人们年复一年的生活着,一个“流浪者”不惜辛劳的去寻找一条通往外界的道路,结果被“守旧老人”斥之为“亵渎神灵”,并被众人用石块砸死,后来一场特大干旱使这个“无知山谷”饥荒肆虐,未死的人记起当初“流浪者”的话,不顾“守旧老人”的反对,开始向外部世界进军,他们最终找到了新的生存之地。为了表示对这个流浪者的感激,为当年的那些先驱者建起了一座纪念碑。这个序言最后写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房龙的著作基本是围绕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目的是向人类的无知和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和真理。《宽容》另一个名字是《人的解放》,房龙记叙的是人类思想解放的历史,《宽容》一书主张思想的自由,允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传统观点的见解,能够耐心公正、不带偏见的容忍。“个人的不宽容是个讨厌的东西,它导致社会团体内部极大的不快,官方的不宽容一旦发起脾气,可以置无辜的人于死地,也从不做任何反悔补救的事情,不要听任何的解析,还求助于神灵来支持自己的决定”。
房龙说:“大凡为宽容而战的人,不论彼此有什么不同,都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的信仰总是伴随着怀疑;他们可以诚实地相信自己正确,却又从不能使自己的怀疑转化为坚固绝对的信念。”对于任何观念和理论,都要怀疑来冲淡对任何观念、理论、思维方式都要用怀疑来冲淡它繁殖、复制、独裁的本性,他主张的思想是用怀疑的精神给来一切事物改革发展的余地。
在《宽容》一书中,房龙赞美了对不同意见异见的宽容,他呼吁社会对意见异见保持的一种宽容的态度,抨击了顽固势力对意见异见的一种迫害,深深的指出意见异见对时代发展的巨大作用,它极有可能成为世界发展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得真正动力,房龙认为远古人类之所以长期处于蒙被蒙昧状态就是因为他们用各种禁忌来顽固的维护他们思想上的内容“律法”。
古希腊时代的的哲学家勇于打破禁忌,主张思想的融合与宽容,才促进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发展和社会繁荣。泰勒斯被称为科学与哲学之父,他首创的那种理性主义,唯物主义和普遍性原则。古希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代,雅典就变得不宽容。苏格拉底之死,彰显了作为政治学者的个人魅力,也说明了雅典权势者阶层对异见者的不宽容的,这是古希腊走向衰落的先兆。
最早发现血液循环和肺循环的塞尔韦特,在新教的地盘日内瓦被加尔文抓获的,1553年10月27日,加尔文把他放在火刑柱上整整烤了2个小时。到了1600年2月17日,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布鲁诺在罗马被捕,罗马教廷宗教裁判所只是简单的把布鲁诺烧死。相比之下,保守的罗马教廷要比激进的新教似乎仁慈得多。在马丁·路德时代,新教还是异端,到了加尔文的时代,新教就自居是真理的化身,又成为新的迫害者,而且更加的变本加厉,其实这里,加尔文是一个被不宽容的一个受害者,但后面的话很戏剧性的,他又变成了另外的一个概念,他又变成了一个加害者,迫害者和被迫害者的身份发生了一个转变。
直到文意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本主义,本质的就是唤醒人的思想自由,启蒙运动呼唤反封建反专制争,取政治上的平等和行动上的自由。面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恐惧,罗马教延在1559年发布臭名昭著《禁书目录》,此后一直补充更新,一直到1966年才被废除。当然从现在观点来看,能被写在《禁书目录》上是一种荣耀。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专制和宽容之间的斗争一直此起披伏,历史上曾有过有太多的不和谐的压制和摧残,假如能够多一点宽容或许人类的文明之光会更加的灿烂。而且房龙在《宽容》一书中也表达了这种殷切的愿望。
房龙强调说,在现今的世界上,对宽容的需要超过了其他一切。房龙表达的思想是,现代的不宽容,无非“用机关枪和集中营武装起来”以代替“使用地牢和缓慢燃烧的火刑柱”的中世纪的不宽容,历史不见得有什么进步。
他强调说现今距离宽容的日子需要一万年,或者或十万年,也就是说,对现代人来说,宽容是个梦想,对人类怎么办呢?房龙并没有把这个问题悬置悬挂起来了。在《宽容》一书中他表达了发对氏族世俗势力和宗教信仰结合起来的施加给信仰者和不信者在肉体和精神上的暴怒暴政,在他看来任何绝对的信仰包含着潜在的暴力,一旦信念找到通往世俗权力的道路,那么暴虐的本质就会显露出来。从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其实,任何的进步或者繁荣都与时代的宽容的精神相伴随,任何对国家或者民族,不管历史曾经有多么的辉煌,如果排斥了宽容这种精神,就会走向没落。房龙广泛的宽容一词就涵盖了自由、民主、理性。
1933年5月10日纳粹党在柏林烧书,烧掉了他们能找到的一切与纳粹观点不相容的书籍,1938年11月9日纳粹党又发动了“水晶之夜”。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从此而起,那并不是水晶,而是被损毁的犹太人店铺里被打碎的玻璃落在地方反射的光。《宽容》成书的年代就是房龙所谓“人类进入了最不宽容的时代”,他就以宽容为题,带领读者从古代开始,从头检讨祖先的愚昧与偏执。
1938年二战处于一触即发之势,同年房龙就推出了《我们的奋斗》,这是对希特勒《我的奋斗》的回答。1939年德军入侵了荷兰,炸了房龙的故乡。1940年房龙为《宽容》写下了《但是这个世界并不幸福》的后集。房龙控诉到“宽容的理想在近十年内为什么这样惨淡地破灭,我们如今的时代为什么还有超脱的仇恨、残忍和偏执!”他写道,“在近六年的发展中,纳粹主义、法西斯主义以及各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片面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增长开始使最抱有希望的人们相信,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回到了几乎是不折不扣的中世纪。”他强调“只要这个世界还被恐怖所笼罩,谈论黄金时代,谈论现代化和发展,完全是浪费时间。”“只要不宽容是我们自我保护法则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求宽容简直是犯罪。”结论是“宽容并非一味纵容。如今我们提倡宽容,即意味抵抗那些不宽容的势力。”在《宽容》一书中,房龙尊重人类历史,探索科学真理,承认社会发展,激励思想自由。
其实《宽容》的原版比我们翻译的版本更好理解,原版是更加面向科普性、通俗性、趣味性的读物,写得非常浅显易懂。
中国有人誉其为“自由主义代表”、“人文主义大师”。三联书店总经理、编辑沈昌文先生曾说:“翻译出版此书,得益于李慎之。李先生洋文好,又是老共产党员。他曾跟我说:我们在很多事情上,要回到西方的二战前后。按照指点,我找到的第一本书就是《宽容》。
沈昌文先生又说:“宽容这个题目好。大家都经历过文革,那个年代没有宽容。所以《宽容》出版后,一下子印了15万册。”实际上房龙本身并非资深的人文学者,自由主义代表也还值得商榷。欧洲的房龙其实没有什么知名度,而房龙在中国掀起的热潮,也是机缘巧合,房龙受欢迎和中国一百年来国运跌宕起伏有关系,就像新海诚谈《你的名字》的成功,”是很偶然的原因,很偶然的切合了某个时代 “一部作品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就必须能够激荡迎合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某种强烈的情感。在美国房龙被看为知名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对学术界影响不大,房龙死后,美国《星期日的快报》评论他“善于将历史通俗化,又能把深奥晦涩的史书变成普通读者的一大大乐趣。"他儿子给他写的传记中是这样写:“美国文学史、史学史都不会留下房龙的名字。他虽然背着通俗作家的名声,却能让老百姓愉快地感受历史、地理和艺术。"
最后引用房龙的名言:“百家口味、各个不同。所以能否宽容,能否兼收并蓄,事关历史能否进步。任何时代的国家和民族,如果拒斥宽容,那么不管它曾有过怎样的辉煌,都要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与衰亡。”
他在《宽容》后记中告诫“我们仍处于一种低级社会形态。其特点是:人们以为现状完美无瑕,没必要在做什么改进。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别的世界。一旦我们麻痹大意,病毒就会登上我们的海岸,把我们毁掉。
陈宇莹:房龙写的这些书都通俗易懂,对于很多人来说,完全可以作为思想启蒙的读物。《宽容》这本书是我比较苦闷的时候看的,看着看着就入迷了。我觉得从学术上说,这不是一本很有深度的一本书,但它绝对是一个启蒙,能够带给我们新的理念,能够引起我们共鸣的书籍。所以有些道理我们都懂,但看不透某些东西,所以我建议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这本书。
杨文灿:房龙这本书强调的是一种怀疑,一个思考,对现在、将来的一个怀疑。这也是这本书在我们中国两个标志性的要求,一个是民国时候,另一个是80年代,恰恰是思想禁锢比较严格的时候。这本书在中国两次走红,是我们思想在进步,很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另一个是这本书还是要用批判性的眼光看,我刚好看了一本书叫《大江大海》。与房龙的书无形当中有点契合,但看问题的眼光还是有差别的,这也表现了社会当中,还是需要宽容的思想,宽容的态度,观点不同,想法不同,所以我们要把书看完才能说它行还是不行。
黎仁刚:八十年代是中国思想最活跃的时候,我们经济上改革开放,思想上几乎什么都能引进来,包括现在我们学的哲学思想。我们说宽容其实很难做得到,宽容是非常宝贵的。深刻的体会是我们应该学习宽容,这种宽容不单指上升到很高的政治层面,还有在自己家里面,对小孩的宽容,对父母的宽容,对自己配偶的宽容等等,我们都需要拯救宽容有这么一种心态,人类就能走得下去,相信这种书会出版得越来越多的。
陈宇莹:这本书里面提到的不宽容,可能来源于恐惧,在于我们不知到未来会发生什么东西,会存在一些不安等等。类似一群狼里面,有一头不是它们原来的那些习惯,那么其它的狼会去攻击这头和它们不一样的狼。其实人也有这种情况,序言里提到的流浪者的故事,本来他提出来的主张是对的、他找到了开满鲜花生活富足很快乐的地方,但是在那无名山谷里,他在传播这些和原来思想不相符的东西,他们会杀死他,因为他跟大家不一样,跟大家理解不一样,或者跟大家的原来的定义不一样。最终,大家发现他说的是对的,他挽救了整个无名的山谷的人。
所以房龙他提到一点,我们必须要对一些意见者给予相应的宽容。但时至今日,我们的社会是不断的往前走,就是我们不断的从一个不宽容的状况慢慢的变到宽容了,然后到某个阶段又往前走。我觉得大家可以看一下《宽容》这本书的序,和最后一章。这里提到生命是短暂的,而宽容可能需要一万年,也可能十万年,但这一天它总会随着我们克服恐惧而来。这本书整个思路是相对乐观的,但是它有一个基础是我们需要宽容,也需要给时间我们去实现这些目标,这是我自己看过之后的一些观感。
冀成:这本书我1985年就买了,但是我今天才读完,我所以买它,就是因为它的序写得很好。后来才发现它讲的是西方文化思想的进化史,我没有这段文化史和哲学史的积累,读不懂、读不下去,就仍在一边。放了二十几年,后来儿子上高中的时候,学校老师要求他读,要和他讨论。这时候我已经读过了西方哲学史、西方历史,这时候再回头看这本书,觉得它太浅了,没有味。虽然它是思想史,但是它介绍的这些人的故事而没有介绍他们的思想发展,所以也没有读完,读完是今天。
这本书叫《宽容》,其实讲的是不宽容的历史,以及那些市思想的先驱们为了和不宽容的势力作斗争的故事,那么为什么不宽容的事情多呢?宽容的少呢?
因为第一章讲,从人类的起源上来说,因为资源的稀缺,宽容的人就是少,都死去了,留下的是自私的基因。物资缺乏,只有生存下去才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的基因里面充满不宽容的基因,所以说任何不宽容都来源于恐惧,这是我们进化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要说,宽容是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但不宽容也是一个条件,宽容和不宽容是一对分不开的兄弟,有宽容就一定有不宽容,有不宽容就一定有宽容,为什么呢?宽容是什么?它讲了宽容就是允许别人跟我们不同的思想,还有行为。
问题是思想带来行为,行为带来冲突,个人的意志一定会产生冲突,因为要否认就一定会有个边界,边界就是对方的意志,所以就有不宽容。那宽容起到什么作用呢?
就像我们企业来来讲,企业的进化第一步要鼓励大家去创新,这个时候它的资源很少。美的原来做小家电,后来到空调,一下子做大了,然后到一定时候,又鼓励大家创新,这个就是宽容和不宽容的统一。
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宽容,也要看到不宽容,看到它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因为统一的思想才能集中力量,才能集中资源,社会发展,但是过于不宽容,由中国三千年的封建统治,西方的一千年的黑暗世纪,都造成了西方的思想统治和中国的停滞,但是太宽容我们又看到一盘散沙,所以这中间有平衡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做到真正的宽容使社会发展呢?
我觉得第一是理解,如果没有理解我们的宽容是假的,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不宽容,因为我们大人把正确的思想教给小孩,而不让他随意去想,我们知道很离谱的东西你会允许他去做吗?那样叫纵容。
因为我们积累了一些合理的文化,那么我们每一代人就不用都从茹毛饮血的时候开始,这就是我们不宽容中文化传承的需求。如果理解成长必须犯错那我们就可以允许他去试错,如果知道这会毁掉他,我们就会不允许,会强制,所以第一个宽容的基础是理解,如果有人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不是容忍他,我们要想他为什么会那样想呢,我们或者站在他的角度看看,有时候提的问题会让我们很奇怪,这时候我们听下去,站在他的位置看,他看到的东西和我们看到的东西不一样,我们才能理解他们,这样才是真正的宽容。
第二是无私,宽容必须无私,康德也讲不要私下用自己的理性,应该公开的来讨论。第三就是整合,不同的思想整合了才能进步,我们看看日心说就是整合地心说和新观察到的现象,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哪一个都是整合了思想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超越,这样才能进步。
王珂:对于宽容这个词,之前认为就是对家庭的宽容,对生活的宽容。并没有上升到一种对社会的宽容,今晚听到各位老师的讲解,很有感触,我觉得宽容的提前就是理解。
赵慧如:首先人要先要保证我自己,自己生存下去以后,到我上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我才会去关注别人,理解别人,我的确是应该宽容他的做法和想法。我比较幸运的是父母在我想出外的时候,宽容了我,才带动了整个中国经济的飞跃的发展,这也是宽容的意思吧。
伍时骏:我比冀老师更加批判性的看待这本书,感觉看这本书就像是一百年前的心灵鸡汤,跟现在的很多心灵鸡汤是一样的。它所说的我们十年一万年之后会出现宽容的东西,但这应该没有什么可能发生的,除非脱离了人类实际才有可能发生的,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地位,所面临的情况都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做什么位置就要说什么话干什么事,该严厉就严厉,该仁慈就仁慈,还有一个问题是一般来说,没有权利的人渴望得到宽容,有权力的人要控制成本,要严厉,所以在不同情况下都会转换的。
回看历史,实际上在当年没有这么严厉的打击反对派,可能也不会走到今天,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宽容是对革命先进者的犯罪,所以对历史很多年的不能从某种感情或者道德思想里评判,实际上我自己觉得我相信每年会更好,地球还是这样的转,一样的重复今天的故事。
王娟:我其实参加过很多场德胜读书会,因为我自己在家里读比较难静下心来,我比较喜欢读书会的这种氛围,从哲学,从历史,从人文思想的角度去读一本书。今晚带女儿过来也就是想让她感受一下读书会的氛围,想她也能喜欢上读书会的这种方式。
马志良:我跟冀成老师一样,从上大学时的初读到今天的复读,这本书也是读了整整三十年。如今,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在此,谈谈这本书在思考与阅读的方法上给我的三个启发。
第一,跳出《宽容》看宽容。历史似乎是刻意与房龙过不去,就在他写下这本以《宽容》名题的书之后,人类充分展示了很不宽容的一面,从二次世界大战到冷战再到无以数计的局部战争,一直到更加不宽容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时至今日,宗教间的不宽容,已经扩大到种族、国家、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不宽容。宗教中的皇权被推翻了,国家中的独裁也被推翻了,但是我们又迎来了超级大国与经济强权带来的更大的不宽容,比如国际货币资金组织,比如形形色色的跨国公司,还比如我们十五年前就已经加入,但至今还无法享受公平待遇的WTO。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的不宽容,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等领域的所谓专利与垄断,还有移民法案、关税壁垒与反倾销,各种各样的不宽容正在愈演愈烈。按照房龙的观点,恐惧是不宽容的根源,而恐惧的原因是不安全感。那么我们也应该想一想是谁造成了恐惧和不安全,比如一部分国家与人民的不安全感和恐惧感是谁造成的?
第二,跳出西方看《宽容》。不要把宽容看成是西方的又一个普世价值,实际上对宽容的追求是东西方各个民族的共同追求。但是非常遗憾这本书只限于西方,因此我们还要放宽眼界,才能发现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哪一方更加宽容。看看本书译者在序言中推荐的的电影《天国王朝》,可以看到西方对东方的不宽容和东方对西方的宽容。虽然,这本书一再强调希腊罗马的宽容,但是我们不要把希腊和罗马当作是宽容的源头,至少希腊罗马也不是人类的理想国,否则柏拉提也不会再虚构一个更好的《理想国》,毕竟希腊也是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上,这种制度本身就是人类不宽容的结果,希腊内部的学术与思想自由也只限于贵族阶层。我们要想一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这个宽容的基因,宽容的精神。实际上无论是诸子百家,还是后来的儒释道,他们的著作也同样充满宽容的精神,也许法家是一个例外,但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建立在宽容的基础上,但中国人是不是比别的民族更宽容呢?
第三,跳出时代看《宽容》。本书写于1925年,写的是过去的宗教与历史。但这本书在中国出版的过程就是一个从不宽容走向宽容的过程。这本书当时由三联出版的时候冒了很大的风险,出版的时候有很多的删减,是所谓“洁本”。但是现在我们可以一字不删的出版“足本”。这就是一个从不宽容走向宽容的过程。另外,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我愿再次提醒大家特别关注本书的第25章关于伏尔泰的内容,你会对刚刚平反的聂树斌案有一个新的角度和看法。也可以关注第12章里的马丁—路德,关于他的反犹立场和言论,也可以对后来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暴行多一个理解的角度。
房龙在书中指出:人生苦短,而说教总是很长。他还说,一百个字说不清的问题,最好不要说。可见,今天已经说的够多了,就此打住。
张卫钦:希望有更多读书活动在北滘举办,阅读北滘是我们致力要做的品牌之一,随着一些硬件的开发,我们有了文化中心,有了一个藏书量十五万的图书馆。在软件方面,接下来会整合社会资源经营好我们的读书品牌,让北滘成为我们灵魂栖居地。
冀成:读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人类的思想进步需要多元化的思想碰撞,只有多元化的思想碰撞人类的思想才能进步,专制的西方的中世纪和中国三千多年的儒教专制,使我们人类都陷进了停滞。那么我们顺德现在就面临一个产业化的转型,我们不断的欢呼我们的地铁、轻轨建立,但我在担心,因为这样我们的成本会很高。这样下去美的的产业制造中心会转移,工人住在哪里呢?家电行业养不起,所以我们需要创新的企业,创新的企业是我们顺德再次腾飞的关键,创新的思想就是我们的骨髓,才能够支撑我们,创新的思想就来源于创新的人才。
姜佳:实际上我们现在还是依然处于最不宽容的时代。确实我们不应该把宽容局限于宗教的思想里面,应该扩展到世界方方面面。像刚刚讲的多元化,实际上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不同思想和不同思想之间肯定会有碰撞,有冲击,才有可能带出新的想法,新的发展的起点,我们对这种多元化的思想确确实实需要多一点宽容,这样会促进我们社会更加和谐,进一步发展。
梁国锋:我觉得今晚的读书会非常有意义,我作为文化管理的一份子,非常的希望读书会长久的举办。
谈到今天《宽容》这本书,我没读过,但我是这样理解宽容的,我就想起春秋时候的孔老夫子。弟子子贡问他:“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意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我理解其实宽容的最低的底线就是一个“恕”字,最大的一个境界也是一个“恕”字。
赵惠如:今晚让我回忆起读书的时代,让我感到很多东西过去熟悉而后陌生的东西。在姜佳老师的带领下又被提起来了,所以我内心非常的震动。
--------------------------------------------------------------------------------
德胜读书会 第二十六期
《额尔古纳河右岸》
时 间:2017 年 1月4日 19:30—21:00
地 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尹冀鲲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录音整理:ICE
现场摄影:Claire
本期小编: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