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17-01-06 10:37 访问量:10398 信息来源: 解读
也许是自己对历史题材小说的过分偏爱,又或许是对作家迟子健的深度关注吧,当得知本期德胜读书会的主题书目是《额尔古纳河右岸》时,便再也无法按捺激动的心情,再次重读起这部厚重的作品。
过去首次拜读此作,看到的是生死苦乐,是哀怨情仇,是家国情怀,是沧桑人生,掩卷长叹而怀古伤情。也曾由此而为一个古老民族的没落悲伤,为今人强盗式掠夺而愤怒,但由于年龄使然,仍是感性大于理性。数年之后,重读《额尔古纳河右岸》,便有了更多的理性,更深的思考。
时间与人类的纠结之恋
“它们在风中发出清脆而悠扬的回响,唤醒了我对岁月的记忆。它们就像天上的太阳和月亮,照耀着我们留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路”
——《额尔古纳河右岸》
《额尔古纳河右岸》用“一天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以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相信每个阅读此作的人都会为这个弱小民族的没落与无奈而叹息,或者愤怒。但在时间的长河中,又有哪个民族没有经历过苦难与兴衰呢?人生如此,民族如此,文化亦如此。
人说,时间是条无情的河流。面对时间不可逆性的残酷,人类从中进化、成长、起伏、生死。回首,久远的记忆越来越模糊,少年人类的纯朴渐行渐远。前行,生死的必然谁也无法躲避。于是,人类与时间之间便有了太多的纠结,如一对苦恋的情侣,既有相守的执着,又有相思的苦痛。一面爱着时间的赐予,一面又恨着时间的无情。对前者,是倍加珍惜与追忆,便有了深深的怀祖情绪;对后者,是难以把握的未来结局,便产生了对未来的恐惧,当然也有探求。怀祖、恐惧与探求,便构成了人类与时间的纠结之恋。当作者迟子健从历史的角度追思鄂温克族的悠久与沧桑,从现实的角度表达一个民族的无奈与担忧时,《额尔古纳河右岸》又何尝不是一部怀祖、恐惧与探求的文化情怀与人类力作呢。
过程:远接源头与走向终极的锁钥
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一切都只是过程。
鄂温克族的历史变迁,充满了人间爱恨情仇的交织,一切是那么悲壮,却也是那么精彩。即便是外敌入侵,今人摧残,自我衰落,最后坚守,都无法抵御时间之手。《额尔古纳河右岸》精彩之处,不在于对历史的描绘,而在于用爱恨情仇的跌宕构织人类的奋斗、抗争,书写人类对时间与未来的思考。
对此,我们思索:任何一个民族的起源与结局,似乎都是一种大致相似的图景,而不同的,却是其各有各的精彩。当我们赞叹一个民族的伟大、悲伤一个民族的衰亡时,应该更多的品读其伟大的奋斗、悲壮的抗争与可贵的坚守。贯穿其中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即使无法阻挡一个民族的消亡,却也能够帮助我们对现实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努力。
这,便是过程的价值,也是对时间的超越。
当我们充满激情地品读其精彩的情节、欣赏其细腻的文笔、惊叹着它的惊叹,思考着它的思考时,藏之于精彩过程中的理性与良知底色,便会呈现在我们的心中。
现在即未来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当搬迁的卡车在清晨驶入营地的时候,我看见那些要走的人的眼神中不完全是喜悦,他们的眼睛里也流露着凄凉、迷茫的神色。
——《额尔古纳河右岸》
在人类的记忆中,远古虽然洪荒却依然美好;未来充满憧憬,却也充满太多的未知与恐惧。而这种恐惧,则更多来自于现实。因为,现实,既承接了过去,又延续向未来。如果现实是美好的,人们一定坚信未来的美好,相反,如果现实是残酷而无情的,那么人们则对未来更加担忧。鄂温克族经过了千年的繁衍才从额尔古纳河左岸走向右岸,却仅仅因为不到百年的时间却从山林走向山外,甚至从存在走向消失。在现实中,由于时代的变迁与外来的冲击,鄂温克族已经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其年轻的一代,有死伤的,有坐牢的,有堕落乱情者,有失踪者。这种残酷的现实与乱相,带给这个民族的,只能是对未来的担忧与恐惧。
虽然我们不可能用现在的努力唤回乃至返回到久远的过去,却可以构建未来的美好。鄂温克族的衰落,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更是人类的悲哀。既是对人类社会的残酷现实,也是对大自然的生态摧残,显示的不是人类积极的理性探求,而是疯狂的掠夺与对自然敬畏的放弃。因此,作者对这个民族的挽留,其实是对现实的呼唤,对未来的负责。
这,正是此作的厚重所在,是作家背负历史艰难前行的可贵背景。
撰文:穆向民
配图:花瓣
小编:Clai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