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每期回顾 >第二十六期 沐浴在神灵之光下的民族

第二十六期 沐浴在神灵之光下的民族

加入时间:2017-01-10 10:44    访问量:6548    信息来源: 解读

德胜读书会第二十六期
《额尔古纳河右岸》
时间:2017年1月4日 19:30-21:00
地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尹冀鲲
主持:叶琳琳

叶琳琳:《额尔古纳河右岸》是著名作家迟子建又一部巨作,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今晚有请到尹冀鲲先生作主讲嘉宾,为我们解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尹冀鲲:(一)小说的叙述逻辑和结构

整个故事由一位饱经风霜的女酋长玛利亚·索在一天的时间里,分为“清晨”、“正午”、“黄昏”以及尾声“半个月亮”四个部分进行讲述。聆听者只有雨、火、族人搬迁时遗留下来的小物件、鹿皮口袋里值得回忆的小东西们。从酋长名字可以看出,他们在俄罗斯贝加尔湖地区生活过。比如他们吃烤面包,比如他们的姓氏。因为生活环境,使得鄂温克雅库特人信仰了萨满教。他们认为万物皆有神灵,花草树木往往带有神话的色彩。而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一书中,众多的人物也正是这样被“神灵之光包围的人”。

在该小说中的鄂伦春人,不仅仅是作为中国人数最少的少数民族的形象出现来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而是超越了民族的身份,成为一种精神上的象征。
 
与被泛滥的物欲和现代工业文明异化的都市人相比,作为“自然之子”的鄂伦春人是富有个性的生命,周身散发着神性光辉,代表着一种纯朴自然的完美人格。
他们对待自然敬畏与和谐可以在小说中寻找到很多细节和故事。

(二)小说的意境以及人文关怀
 
2010年4月,我看见住在深山中的女酋长,坐在撮罗子里,林中小鸟飞到她手心里吃瓜子的场景。小说中那种温情的东西就会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探出头来。这种温情有时候会有意无意地稀释外部环境的荒蛮和残酷。2010年,我四月份去时,还是冰天雪地,两百多公里路程,要走一天。

在小说中,无宏大叙事,都是平常日子里的酸甜苦辣:吃饭、穿衣、写作、旅行。作品体现了颚温克人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与热爱。大自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万物有灵”的思想,使颚温克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在他们眼里,自然界的山、水、日、月、风、雨、动物都具有生命的灵性。

对于鄂伦春人热爱朋友的驯鹿来说,迟子建有着诗意的描写:“我们的驯鹿,它们夏天走路时踩着露珠,吃东西时身边有花朵和蝴蝶伴着,喝水时能看着水里的游鱼;冬天呢,它们扒开积雪吃苔藓的时候,还能看到埋藏在雪下的红豆,听到小鸟的叫声……”迟子建描写的只是鄂伦春人的日常生活,那种诗意荡漾的温情并非刻意拾取。

如“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
 

鄂伦春人众多的神灵及通神的两位萨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火中的神圣不可侮辱,山上的神主宰万物,驯鹿也有着自己的保护神——阿隆神,打猎回来需要祭祀玛鲁神。鄂伦春人相信万物有灵,因此在依靠山林、驯鹿生活的同时,他们也保持着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之心。

同样让他们敬畏的还有部落中的萨满,萨满是神的化身,通过萨满的做法,人们才可以向神灵祈求健康幸福。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前两部分涉及关于鄂伦春人的众多古老风俗,以及其中隐含的艰难选择,后两部分侧重现代文明对于古老文明的碰撞与挤压。
 
  如果说萨满是作为鄂伦春人的精神代表,暗含了迟子建对于充满活力生命的敬畏和向往,那么整个故事的叙述者“酋长”和孙子安草儿是部落普通人中最初和最后的守望者。

“2012年,根河政府将这个部落的人员,全部从位于大兴安岭深山处的激流河,迁移到了根河市附近的敖鲁古雅乡,但是女酋长拒绝签字,依然住在山上。”而且她的亲人也面临很多内心挣扎的事情,最后,无法面对生活,采取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如小说中“酋长”的外孙女伊莲娜,真名叫做柳芭,是个非常有才华的艺术家,也是鄂温克第一个女硕士,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毕业后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与前夫离婚后回到了根河家乡。因为长期饮酒有了酒精依赖症,酒后落入半米深的哈乌尔河淹死。而在小说中伊莲娜则是部落离开家园后未来隐患的化身,伊莲娜是最早进城的部落中的后代,但是作为画家的她在城市和故乡之间穿梭,内心充满了无法调和的矛盾和痛苦,最终选择回到家乡结束自己的生命。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迟子建书写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伤痛,还有着对于自然古老文明迅速消亡和被边缘化的焦虑与思考。

(三)小说背后的思考

《额尔古纳河右岸》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通过“我”这样一位年近九十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个酋长的妻子,讲述了一个丛林弱小民族百年的生活史和心理史。
 
按照物竞天择的方式,我们究竟要不要去抢救这样的遗产。鄂温克族以放养驯鹿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长年流转,逐水草而居,在长期的与特定自然地理的交互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世界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价值与意义,这是一个过度依赖自然节候的世界,这是一个泛神的世界,是一个到处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生死轮回、周而复始的世界,是一个朴素、简单、美丽而忧伤的世界。
 
这样的生活当然远离了外部世界强悍而迅捷的工业文明。所以,当后者以不可阻挡的力量破坏了鄂温克人赖以生存的领地时,动摇的不仅是他们的物质生活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文化以及信仰与精神世界。
  
2010年后,当地政府把这个部落的所有猎枪都收了,男人无事可干,以饮酒度日,使得这个弱小民族变得更加弱小,人口寿命维持在40岁左右。很多人都是喝酒喝死了。在这里,我建议大家去看看顾桃的《犴达犴》纪录片,真实地反映他们目前生活现状。
 
如果仅从这样的层面去看待《额尔古纳河右岸》,会以为它是一部史诗性般的作品,必定有编年式的宏大叙事骨架,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来讲故事。
 
而在小说中,作品也真实地写出了两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不同取舍,老一辈人始终不习惯走出森林的定居生活,森林、溪流、驯鹿与星空是他们灵魂得以安息的地方,而年轻一代则越来越认同外面的世界,现代的生活方式、文明、教育以及眼花缭乱的商品都使他们心驰神往。这种情形不仅存在于鄂温克族,这一进程曾经在现代化的阐释框架下被冠以进步的标签。

●迟子建对历史的书写采用的是另一种路径,是一种日常叙事方式,一种轻逸灵动的风格。这可能与她的历史观有关。比如,她也写日伪和文革时期,但是并不是叙述的重点。
 
●按人类学家的说法,小说的叙事结构走的是“小传统”的路子。迟子建在作品中给出了这个民族百年历史中的许多人类史的重大事件,从而在感性层面获得对这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身临其境的体认。

也正因为如此,原本可以厚重的作品被迟子建演绎成了“一支苍凉的长歌”成了一首抒情诗,《额尔古纳河右岸》也充盈着诗意之美。自从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每年都会去一下那里,去了那里,你的内心很平静,很舒服。在茫茫森林中,你听到沙沙的落叶声,看到粗壮的兴安落叶松直插蓝天,顿时对自然有了敬畏之心。在手机信号全无的大自然中,你会觉得唯有与内心和解,才能化解纷繁世界的压力。

另外,我觉得小说对人物的塑造,对鄂温克人性格之美的挖掘,全无高大上的感觉。小说中林克、达玛拉、达西、拉吉达、瓦加罗、哈谢、妮浩等人物身上无不体现了朴素、耿直、智慧、善良与温情,就如你身边朋友一样,每个人身上都美的一面,也有不美的一面。正是这些人性使得作品通体透亮。而对萨满日常生活的描写让人如沐浴天国的神光,与自然有了对话的之路,在精神层面有了和解之道。
 
 
【欣赏】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
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老了。”

“我发现春光是一种药,最能给人疗伤。”
 
叶琳琳:刚刚听了尹冀鲲老师对《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解读,尹老师对这片区域非常了解,也出于自己内心的热爱,使得他反反复复进行阅读,对于这片区域的历史、地理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深挖,所以说起来头头是道。
 
梅老师:今天第一次来读书会,《额尔古纳河右岸》也是第一次了解,想请教尹老师,为什么这本书可以获得茅盾文学奖?
 
尹冀鲲:中国古代有个特别重要的观点,即“文以载道”。这本书通过民族的变迁,把民族的百年历史用非常美的文字展现出来,本书的结构非常精致。创作小说的人与写历史的人有区别,历史可能更多的是非虚构化史实,小说则需要虚构,而虚构来源于生活,本书展现出作者对于这片区域的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深刻了解。《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茅盾文学奖是当之无愧的,无愧于文字的优美、结构的紧凑和文本价值。所谓的文本价值是给予读者内心的温暖,这本书不像传统的、高大上的读物,而是刻画出更多人性的美,将生活细节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就是身边的事,所以你会觉得小说写得特别棒。
 
叶琳琳:我们重温一下当年《额尔古纳河右岸》颁奖词:迟子建怀着素有的真挚澄澈的心,进入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世界,以温情的抒情方式诗意地讲述了一个少数民族的顽强坚守和文化变迁。这部“家族式”的作品可以看作是作者与鄂温克族人的坦诚对话,在对话中她表达了对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坚持信仰、爱憎分明等等被现代性所遮蔽的人类理想精神的彰扬。迟子建的文风沉静婉约,语言精妙。小说具有诗史般的品格和文化人类学的思想厚度,是一部风格鲜明、意境深远、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上乘之作。

周团:我没有去过内蒙古,也没有迟子建的人生经历。今天听了尹老师的解读,翻了一下这本书,对于书中的人名、地方名感觉陌生,可能读下去比较困难。对年轻人来说,心难以静下来阅读,这部小说对于有一定阅历的人比较容易吃透。请教尹老师,假如没有太多生活阅历,如何深读这部小说?
 
尹冀鲲:小说的人名、地名都源于鄂温克族的语言,之所以称之为“三少民族”,这一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语言,民族文化都靠口口相传,靠生活习惯传承下来。读小说需要一定的文字功底。茅盾文学奖作为国内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是颁发给对精神有追求的、有想法的作者。读书要与生活经历、文字功底和精神追求相结合。
 
 
叶琳琳:阅读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与自身的教育背景、文字造诣相关。读书抛开历史、抛开大的时间节点的东西,我们可以读文字之美。

如《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一句话讲到“我嫁给他了,饥饿是媒人。”当你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可以感觉到沉重的、力透纸背的哀伤。有时候阅读不一定读得很深,我们读文字之美就够了,如“清新的空气和这突如其来的绿树,就像朝我跑来的两只温柔的小猫,它们伸出活泼而又湿润的舌头,一左一右地舔舐着我的脸颊,将我的困乏一扫而空。”阅读本身的意义是在你这个年龄,遇到你该读到的内容。

艾薇:好几年前我就读过《额尔古纳河右岸》,2012年因为这本书特意去了一趟额尔古纳河右岸,旅行的整个过程,书中每一个细节都会在我脑海里出现。我非常感谢小说作者迟子建,书中展现一个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世界。作为读者,因为作家得到很丰富的见解,我自己非常喜欢这本书。这部小说我只看过一次,今晚听尹老师的解读,所有的细节都历历在目,一部好的作品不会让你忘记它,你会愿意再翻,也许今晚回去我会再翻再看,也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看书要先敞开心扉,不同的年纪看书会有不同的感受。
 
叶琳琳:我之前也去过额尔古纳。8月份,当地人已经开始打草,把草卷成厚重的草皮,准备好牛羊的食物。我们发现,这个作家所处的地理环境让她有一种广阔的视野,这一地方的人正如这里的山、这里的歌曲一样,一定会非常宽广,一定会非常让人觉得笃定。另一方面,我也在想,他们从8月份就开始准备过冬了,他们一直在找人与自然、人与神的平衡之道。正如艾薇所说的一样,读书还需行路。

胡键:听完大家的解读和感受,我对于这片土地可能情感更深,今年就去了两次内蒙古。《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大家从美学的角度看,我则想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为什么很多民族中非常有文化底蕴的东西越来越消失?从同学聚会里可以发现,班上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儿女和孙子都不会说本民族的语言了。国家56个民族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随着历史慢慢消亡,也可能是汉族的强大慢慢同化的过程。之所以看这本书,感慨作者的伟大,她在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俯瞰这片大地同时,也在仰视这些历史。如果民族文化消失以后,我们只能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去寻找吗?一个民族的形成,都是几千年的历史沉淀。随着工业化、现代化的社会,民族文化一点一点消亡了。这片土地上的人很纯朴和坚韧,性格的坚韧才能应对残酷的自然环境,离我们越远的生活我们更应该阅读,去感受一下远方的生活,感受一下我们的祖国还有一方水土,还有这样一方地域文化。
 
尹冀鲲:如今是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不一定拘束在一个地方,我也提倡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工业文明背后是是适者生存市场竞争机制。自从全球化以来,我想所有的民族都在面临如何留存本民族文化的问题。
 
叶红霞:尹先生从面来解读,我从点来解读这部小说。读完小说以后,我脑海中出现的多个关键词,其中萨满印象最深,我感觉很神奇,也很向往,想了解关于萨满更多的东西。本书归根于一个词,就是“敬畏”,书中在生与死之间描述非常美,感觉很震撼。在我看来,有四个词值得思考,分别是“敬畏”、“顺变”、“坚守”、“坦荡”,读完小说以后,我感觉鄂温克族是一个很真实,并且有血有肉、很神秘、很迷人的民族。

德胜读书会第二十七期
暨顺德历史文化民俗系列讲座之三
《话说三字经》
时间:2017年1月18日 19:30-21:00
地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李健明

录音整理:Ivy
文章配图:尹冀锟
现场摄影:Claire
本期小编:Claire

 

上一条:凫洲畅读 | 第四次工业革命

下一条:第二十七期 《话说三字经》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