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德胜读书会> 解读 >德胜读书会 | 西楼望月几回圆《三字经》(上)

德胜读书会 | 西楼望月几回圆《三字经》(上)

加入时间:2017-01-19 09:10    访问量:7981    信息来源: 解读

    有时候,一本书的命运就是一个时代的真实缩影,如《红楼梦》、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它们诞生在特定的时代或与某个时代需求相吻合,于是,一本小书就如波涛上的一片轻叶,随波翻滚,无法自控,还牵扯出无数的浪花、尘沙,还有岸边的垂柳、树梢,最后大家都不知所之。



    但一切灰飞烟灭后,人们回首当时的义愤填膺或口诛笔伐,又不禁淡然一笑,摇摇头,摆摆手,互相哂笑当时的“少不更事”,一切都似不曾发生,自然也跟自己毫无干系。
    幸亏历史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它默默地刻录下当时人们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甚至是一个高呼的口号或是一次冲动的振臂,然后不动声色地合上那历史大书,存放在时间和空间深处,让一切都停止在当时。
    因而,几十年后,当人们小心翼翼翻开那些发黄变脆的书页去细读当年或激昂愤怒或绵里藏针的众生相时,不禁会心微笑,眼前又浮现起那当年的风雷激荡或月朗风清。
   清代民国的《三字经》
   【自诞生那天开始,《三字经》便以其开放的框架而日渐成为人们乐于采用的启蒙读物模式,特别是清末到民国初年,大量增补者不断添加伦理文化常识入其中,后来更随着时代变迁而增加近代科学知识和外来思想,逐渐构成一个庞大的《三字经》体系,成为颇为完备的传统文化百科启蒙知识系统。】
    满清入主中原后,统治者十分注重汉文化经典的吸收和传播,从顺治皇帝开始,就开始组织大批专门人才翻译中原传统经典,出现了一批满汉合璧的经典读物,如《论语》、《周易》等,这一传统绵绵不绝,后更由满洲教习惟德陶格将《三字经》翻译成满文,于1724年出版《满汉合璧三字经注解》,后经乾隆一直到道光年间仍反复翻印,成为当时满族儒生学习汉族文化的入门书。此外,由于清代八旗子弟也需熟读经史子集才能参加科举考试,故此书与《千字文》等深受满族儒生青睐。由于是政府部门的正规出版物,这本《三字经》采用古老版本刊行,叙述历史也只到“十七史,全在兹”,不像后来不断增补到二十二史,因而可从中看到古本《三字经》的一些庐山面目。
    上世纪初,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涌入,《三字经》作为一种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逐渐成为人们认识和传播外来文化和现代知识的最佳途径。笔者曾见一本《时务三字经》,它将中西历史地理都囊括其中,如“今天下,五大洲,东与西,两半球,亚细亚,欧罗巴,澳大利,阿非加”,再如“美利驾,分南北,传地心,对中国”。在一百多年前,人们就以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灌输正确的地理文化知识,秉承《三字经》的启蒙教育精粹,让人一诵难忘,深受大众欢迎,从中也可得知当时人们对封闭世界之外精彩纷呈的新天地那股探知学习的渴望心态。此外,书中还涌现出大量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如“东西洋,最重学,男女分,乃有塾”。“报馆开,耳目明,电线设,信息灵,轮船驶,海浪平,铁路修,车载轻”。此外,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也一览无余,如“林文忠,魏默深,海国志,苦用心,识时者,恭亲王,贤满相,文公祥”,表达了民间大众对林则徐、魏源、奕?等人的赞颂和推崇,也可看出清末社会对民间文化和舆论的包容。
    此外,《中华民国必读三字经》、《绘图中西历史共和三字经》等渐渐出现,使《三字经》成为人们认识新知识,替换传统文化的最佳读物,因为这种书易读可诵,文短本薄,不碍携带,加上句子押韵,清晰浅白,故流传广远,深入人心。如“民之初,本汉族,清入关,强慑服,记其年,二百六,革命起,乃光复”,短短几句话,就勾勒出满清入关,民国反清的历史,更将建立民国,光复中华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很具鼓动性,“我中华,民主国,黄龙旗,变五色,汉满蒙,回藏人,大共和,气象新”,又将大共和的政治观念蕴含其中,“无贵贱,无疏亲,大平等,阶级除”等,更让妇翁童孩琅琅上口,在日复一日的诵读中无形中形成口诵心记颇具宣传效用的读物,而这种在传播新知识,引导新风气,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启蒙读物而获得下自平民大众上到书斋儒生的青睐而风行一时。
    此外,民间大量涌现各种《三字经》形式的启蒙读物,如顺治年间礼部尚书李天馥的《训女三字文》、车鼎贲的《女三字经》、齐令辰的《述史三字经》、程思乐的《地理三字经》、陈念祖的《医学三字经》、周云章的《儿科三字经》等,丰富了《三字经》的内涵和延伸范围,更以不同的内容更替而不断让这本古老小册子吸纳着时代的血脉和气息而更显得生命力澎湃和充满朝气。
    战争时期的《三字经》
    【战争年代,人们虽戎马倥偬,无暇吟诗作文,但为统一思想,鼓舞士气,不少将领却都不约而同地想到《三字经》,于是,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还是在艰苦卓绝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那些略识之无甚至是目不识丁的将士都喃喃口诵各种版本的战争时期《三字经》,成为战火纷飞时代的别样亮色,而《三字经》又肩负起鼓励士兵奋勇杀敌的神圣使命。】
    不同时代的《三字经》内容涵括不同的时代需求,而战争年代,本来温文尔雅的《三字经》却跳跃着两个抹不去的大字:血与火。
    抗战期间,国内就流传着几本《抗日三字经》。其中一本《抗日三字经》共760句,以清浅易读的句式尽揭日军侵华暴行,且激励民众“齐抗战,求生存,把国救,不胜利,不停战”。另外,一本相传出自抗日名将张自忠手笔的《抗日三字经》,行文开头如同《三字经》:人之初,性忠坚,爱国家,出自然。国不保,家不安,卫祖国,务当先。然后笔锋一转,从历代抗战名将如岳飞、张巡、文天祥、刘永福、郑成功等人一口气说到当时的“七月七,卢沟桥,日本鬼,开了炮,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把兵举”,然后将抗战将士的事迹尽数描述,以激励战士英勇杀敌,奋不顾身。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每次阅读这些跳跃着血气和弥漫着硝烟的文字,仍能感受到当时抗日战士那誓扫匈奴不顾身,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英雄气概。
    而在解放战争期间,胶东军区武委会编写的《新三字经》更是中共历史上出版的《新三字经》之一。它叙述了抗战后到解放战争期间的历史,如“卢沟桥,炮声隆,日本鬼,真疯狂”等,成为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而它自身也成为历史的产物并伴随众多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们构成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德胜读书会第二十七期
暨顺德历史文化民俗系列讲座之三
《话说三字经》
时间:2017年1月18日 19:30-21:00
地点:顺德图书馆首层文筑文创书店
主讲:李健明

撰文:李健明
配图:图说三字经
小编:韫暄

上一条:浅读 | 今日冬至,读《宽容》

下一条:三字经文化解读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