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眼村 龙眼开
文化动态   2018-08-31 17:57    565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在顺德,龙舟、龙船、龙艇之外还有龙虱,龙舟水、龙船饭之外还有龙形球场。这里有各种龙的故事,今天说的是,既有百条水龙、旱龙来到一个叫龙眼的小村
 
,求一笔赤红朱砂开眼的盛典;也有两个顺德水乡,百年以来的恩怨情仇,因两条龙船而化解的传奇。
  每逢端午前后,顺德龙舟便从初一至初五游弋各涌。昨日,正值“初三扒龙眼”,一向以宁静为常态的古老村庄龙眼变得异常热闹。龙眼环村河涌承载数百条龙
 
舟,与蓝天云影相互映衬。
  上午10时,一阵鞭炮声准时响起,村民游客一拥而至河岸。口含龙眼树枝的第一条龙舟踩着鼓点,平缓游弋至龙眼码头,将龙头、头尾从船拆下。船员双手敬
 
捧,龙头先行,龙牌居中,龙尾殿后,寓意前后有序,完整无缺。
  行至龙眼太尉庙,锣鼓喧天不停歇,醒狮起舞庆贺。点睛人朱砂笔从龙头扫至龙尾,勒流街道办主任柯宇威介绍,这如同汽车年审,顺德龙舟都要来龙眼点睛开
 
眼,不然就成为盲龙。
  传承
  点睛成小学生社会实践课
  太尉庙内,12岁的梁卓瑶一边高举着手机录点睛视频,一边转身告诉身边同学去“截”已经点完睛正在绕庙“行大运”的龙舟队员,想“采访”他们。
  在拥挤的太尉庙内,十来名身着校服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来自龙眼小学的学生,并非逃课前来看热闹,而是到现场来完成课程。本地人五年
 
级学生梁卓瑶告诉南都记者,这是学校实践课程的一部分,“以前就光知道看热闹,不知道点睛有什么流程。”梁卓瑶说。
  几名学生被拥挤的人群挤出外围后,龙眼小学校长梁叶美过来指导他们如何了解具体流程。这时,正在旁边整理龙眼叶和黄皮叶的梁六妹,成了学生们的“采访
 
”对象,而这位土生土长的梁阿姨也不吝啬,爽快地告诉了满头大汗的孩子们关于龙眼点睛的一些流程。
  “龙眼的点睛活动是一种传统文化,我们要传承下去,就要孩子们先去了解它。”梁叶美告诉南都记者,龙眼有着其他地方没有的龙舟文化优势,学校要好好利
 
用,让孩子们参加这种实践课。
  梁叶美告诉南都记者,昨天上午第一节课下课后,龙眼小学四五年级的120多名小学生,分成12组,分散到龙眼点睛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观察并记录流程。这些
 
学生们要采集关于龙眼点睛的样本,汇总成调查报告,然后在学校里做汇报演讲“对传统文化是一种传承,对孩子们也是一种锻炼。”
  市民
  83岁阿婆坐轮椅看点睛
  “他们在船上左摆右摆,上下颠动就代表着龙舟活起来。”70岁的张先生是生活在顺德的外地人,专门从大良赶至勒流,只为一睹龙眼点睛的盛景。10时30分
 
,又一阵锣鼓声从村口传来,由远及近。只见载着地藏王菩萨和一只旱龙的三轮车,在人潮簇拥下来到龙眼码头。
  作为外地人,在顺德生活45年的张先生对摸龙头的传说并不陌生,“摸下图个吉利。”相传,摸龙头,富贵天寿,摸龙尾,一年好到尾。不论是水中龙上岸,
 
还是游走在路面的旱龙,都惹来村民游客尤其是儿童们的追捧,口诵吉祥语,摸摸龙头、捋捋龙须、触触龙角、碰碰龙尾。
  在成千数万的人群之中,坐在轮椅上观看龙舟朝圣的阿婆尤为惹眼。因为身体抱恙,行动不便,83岁的梁阿婆便由儿子和侄女推着轮椅,护送过来。“我们是
 
从勒流冲鹤把她接过来的。”梁阿婆儿子告诉南都记者,母亲其实是龙眼本地人,年轻时由龙眼嫁至冲鹤。
  “她从小就看这些,每年这个时候都会过来看一看。”梁阿婆儿子说,因为身体状况原因,最近几年,梁阿婆都是坐着轮椅来看龙眼点睛。
  点睛
  群龙聚首朝圣
  昨日上午九点五十分左右,勒流龙眼太尉庙内烟雾缭绕,两人高的龙旗笔直地竖立在庙门口,在锣鼓喧天中,等待从四面八方而来的群龙聚首朝圣点睛。
  时针指向十点整时,庙门外响起一阵急促响亮的炮仗声,第一支来自大良的龙舟队,扛着龙头龙尾和龙牌走进庙堂,而在此等待多时的梁汉勇,拿起手中的毛笔
 
和朱砂,一边喊着“龙马精神”、“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吉祥语,一边为龙头点睛。
  今年45岁的梁汉勇是勒流龙眼本地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过去的八年里,每逢农历五月初三,他都准时穿上一身传统汉服,出现在太尉庙,为来自四
 
面八方的龙头点睛。“我从小就在这里看师傅点睛,师傅去世后,村里就找到我。”梁汉勇说。
  梁汉勇告诉南都记者,他师傅生前就住在太尉庙前的一栋民房,如今他继承师傅衣钵,成为一名点睛人,“我想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生前师傅最好客,喜欢热
 
闹。”
  说起给龙头点睛的技巧,梁汉勇说,是有规矩的。“每一笔最后一下,一定要朝上,不能往下,寓意步步高升、奋发向上。”点睛时,他所喊的每一句吉祥语,
 
都是对来客们的祝福,以及祈祷不会出现洪水等自然灾害。
  在拥挤的庙堂内,前来拜会的龙舟队员们,在梁汉勇每喊完一句吉祥语,就会一起大声喊道“好嘢!”梁汉勇说,这是对祈福的一种感谢,也是对祈福的一种期
 
望。此外,在点睛之前,还会有专门的人员为前来参加朝圣的龙舟派利是、赠送礼品。
  梁汉勇说,点睛习俗在龙眼村延续了600多年,近年来这一年一度的盛会,逐渐成为顺德的一项招牌文化活动。梁汉勇表示,目前龙眼点睛正在申请广东省非物
 
质文化遗产,“如果能申遗成功,将为岭南龙舟文化增添点睛的一笔。”
  深度观察
  被“点睛”改变的龙眼村
  一年只有一天农历五月初三,但过去三年,勒流龙眼因这一天而改变。
  “龙眼点睛”的习俗,不仅成为龙眼村最瞩目的名片,也成为勒流水乡文化、模范村居建设对外宣示的窗口,地处顺德中心的勒流,试图通过一次民俗盛宴包装
 
一个本地的文化品牌,龙眼这个古老的村子也因而悄然改变着。
  其他村居品牌同聚龙眼
  从黄连社区来到龙眼村,并不算近,开车接近半小时,不过70多岁的罗剑明昨日一早就和家人带着招牌的“公仔饼”来到龙眼市场旁,布置自己的临时售卖点
 
  这次勒流政府提前一个月就和罗剑明相约,希望端午前就把公仔饼做出来,在五月初三这天售卖。和罗剑明一样,刘绍华也是提早炮制烧鹅,从黄连赶来,同样
 
临时摆摊推介自己的“大头华”烧鹅。除了这些老字号外,还有好几家勒流较为有名的私房菜都从各地赶来“参展”。
  而在他们临时摊位的对面,是一字排开的勒流22村居的水乡文化展示,有历史、有饮食、也有环境。除了商业合作,勒流昨日还把众涌、黄连这些村居的文化
 
名片直接搬来和点睛相结合,如众涌的水上飘色上次出现还是在40年前,昨日也一同被邀请,在点睛间隙作为本地水乡文化展示。
  这种统一的“打包”手法受到商家欢迎,罗剑明说像公仔饼这样的糕点,早已是老一辈的记忆,现在连找人做饼模都不容易,能够在这样的节庆向大家展示,也
 
算是难得的机会。
  投入5000万改造村居环境
  事实上过去3年,龙眼一直围绕“龙眼点睛”做文章。2013年末,龙眼村位列广东省第二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名录。对于这个自古水乡气息浓郁、历史文化源
 
远流长的村落,区发展规划和统计局还专门编制了建设规划,希望通过对该村未来的建设作出统筹安排,厘清发展思路,打造勒流示范村。
  以昨日人流最为集中的龙眼码头为例,2013年龙眼点睛时,这里还是一个旧仓库,当时的龙船饭也是在这里解决。而昨日,仓库早已拆去,成了一个古色古香
 
的水景公园,墙上甚至还有点睛的雕塑,焕然一新,除了点睛这天,平时也是村中老人畅聚之地。据统计,勒流及区政府近年累计投入近5000万元开展龙眼村周边
 
环境综合整治,对河涌进行疏涌清淤、生态修复、开涌引水和节点景观提升。
  在去年的改造调研会时,时任顺德区副区长、区发规统局局长杨小晶坦言,随着顺德城市化进程的大步迈进,龙眼村的古村韵味确实受到冲击。但是,龙眼村名
 
列“广东省第二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创建名录”,正是因为这里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传统,他相信借助名村示范村改造的契机,龙眼村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
 
遇。
  可到村民家中小憩饮茶
  相比罗剑明这些村外人,龙眼点睛对龙眼村民的影响或许更大。除了环境大幅改善,也为平静的乡村带来不少商机和活力。在昨日,行至龙眼村各个角落,不难
 
发现村头巷尾总有数家村民家门前挂有“好客龙眼”的旗帜,看起来颇有古代客栈的味道。
  作为“龙眼点睛”的东道主,为展现龙眼村民好客之道,今年来参加盛典的游客只要看到插有这面旗帜的人家,便可行至家中,可借用厕所,小憩饮茶,咨询问
 
路等。昨日上午,记者就来到一家插有旗帜的家庭,只见大门四开,无需敲门,入门左侧便是洗手间指引,颇为贴心。
  有的村民门口没插上旗帜,也打开家门,不过是做生意。耀目的阳光之下,不少家庭在门前摆起加冰的水桶,里面装满各色饮料,有些更有头脑的,还批发了十
 
几元一架的实木龙舟模型,做起应节生意。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