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流祠堂:千年人文故里,古韵黄连
文化动态   2019-04-02 11:37    3947

信息来源: 顺德城市网


黄连素有“一河七渡九牌坊”的美谈。


  有“一河七渡九牌坊”之美谈的黄连,里面的宝藏数都数不清,城网君一连走了好几回,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在城网君看来,黄连人很“骄傲”,这是一种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自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黄连河内有七条横水渡,沿河有九座牌坊,昔日繁华盛况跃然而出,所以黄连祠堂之多也不出奇了。

  在唐代建村迄今的一千多年里,黄连人才辈出,商贾云集,在水路为主的古代,这里曾经是顺德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也是一个对深厚传统不断继承的历史文化之乡。时至今日,这方3.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分布着十多座祠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黄连,聆听这个千年人文故里的故事。

悠悠五百载,金碧辉煌显光彩


  在黄连,说起祠堂,不得不提位于致远直街8号的静叟梁公祠。其位于黄连北头,始建于1483年,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屋顶采用青瓦铺设,龙船灰塑龙舟脊,祠堂墙身采用蚝壳砌叠而成。这座有着536年历史的祖祠,在顺德范围内属颇具特色的祠堂。



灰雕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创业勤王逢简移居乐安定,申之泽荫玉川繁衍聚名家。”在静叟梁公祠门前的这幅对联,由梁氏长者梁伟才书写而成,描述了元代梁氏从逢简迁移至黄连的这段历史。其中,静叟梁公祠为在黄连开枝的第三代祖祠。

  事实上,黄连梁氏最早是宋代从河南汴梁迁移至逢简的。宋朝战乱时很多皇族达官纷纷逃于南方。居住于汴京的太祖梁起勤王后,为避战乱而迁于逢简水乡。而梁起的后代,即其孙梁宗玉在元末娶黄连的关敏之妹为妻子,从此从逢简迁居于黄连北头。


  乌门、铜锁、黑底金字牌匾,静叟梁公祠一派古香古色。祠堂中座两边陈列着多张从宋朝始祖到清末的达官贵族的梁氏祖先的画像。梁伟才告诉城网君,黄连开支以来官职最高的祖先叫梁兆榜,曾在乾隆60大寿时受钦命上京引见,被封为二品大官。



五大面蚝壳墙的蚝壳均为精挑细选。


  祠堂后座供奉着梁氏祖先,而在祠堂外,还有五面历经近十个月才重新建成的蚝壳墙,蚝壳墙分布范围为左右各两面,祠堂背面一面,每面蚝壳墙均从底部直冲到顶部的镬耳范围内。每一块蚝壳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在顺德众多祠堂中,拥有这样的质量和数量是很罕有的。

祖孙三代同为举人,父子二人双中举

  在黄连社区北头坊南桂直街8号,有着一座始建于元朝顺帝至正年间,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祠堂。梁氏族人梁启宏告诉城网君,因先后有族人梁彭年、梁兆榜官至翰林,且族内有祖孙三代同为举人,父子二人双中举两段佳话,故建此“翰林家庙”以祭祀祖先。



古色古香的石板街,见证着宋朝勤王起公的后代在黄连繁衍生息的传奇。


  该祠堂面阔一间,进深三座,为抬梁式砖木结构。正门上方刻有“翰林家庙”四字,门前为白石台阶,门口各墙上绘有多组山水、花卉、图腾等画组。大堂悬挂着梁氏家族现存的自宋至清朝历代先人的肖像画十三幅。墙壁上方有多组彩色壁画。木梁、木桁有精致图案,柱体为白石方柱。近年因中座较为残旧而改建成现代建筑,并在大堂北侧增加面积约二百六十平方的“北头公益大厅”,供村民聚会、议事及宴席之用。



顺德范围内唯一一做完整保留的字祖庙。


  就在翰林家庙内,梁氏热心公益的一班族人于2001年倡议重修族谱,发动坊内及海外宗亲之力,旷日费时,呕心溯血,不遗余力,终于重修编成内含梁氏起源,梁氏先辈有关史实,北头坊地图、简介、古迹及有关图片、各房裔孙谱册等项内容的 《广东顺德黄连北头梁氏族谱》。     

  重修族谱十年之后的2011年,还是在翰林家庙的公益大厅内,梁氏的热心族人倡议重修静叟梁公祠。经多方努力,四处奔走呼吁,募集资金百余万元,集海内外宗亲的入、财物、智力,终于让有五百余历史的古祠重焕光华。

忠义之乡,孝悌传家

  “明朝时,顺德有黄连忠义乡、龙江儒林乡、杏坛礼教乡三大乡。”据黄连人何福源介绍,黄连有一家已逝去的气势恢宏的祠堂与黄连被封为忠义乡的历史有着莫大关系,它就是鼎鼎大名的“关敏公祠”。



皇帝表彰关敏居处命名为“表忠里”。


  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元年,地方土豪恶霸割据险要,破坏国土安全,关敏率众剿匪,为国家的和平安宁立下汗马功劳,后来壮烈牺牲。皇帝表彰其居处命名为“表忠里”,将其乡命名“忠义乡”。“此后,黄连的精忠报国的精神一直延续下去,而黄连的忠义乡之美名也享誉于世。”何福源说道。

  除了忠义乡,黄连还素有孝悌传家的美名。梁伟才告诉城网君,梁氏有先祖梁成之号兼善,以孝顺母亲闻名四乡。据说,梁成之的母亲患眼病而失明,他日夜啼哭,并将眼泪收集起来为母亲洗眼,一连十四天,其母眼疾终于痊愈。消息传开,远近乡邻均称梁成之为“洗眼秀才”。梁伟才表示,作为后人,要传承和发扬好“洗眼秀才”孝顺父母的美德,以之为榜样,同样孝顺自己的父母。


  “祠堂,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何福源表示,祠堂不单是维系海外乡亲与顺德血缘关系的桥梁,同时也是给乡亲以及顺德所有后代子孙了解祠堂文化,了解顺德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了解祠堂,就等于是在了解顺德民族文化、民俗风情。”何福源说道。(姚易)

■知多D

  澳心何氏先祠:始建于清朝。重修(重建)于2013年。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门口六只大麒麟、孔雀灰塑,两排精美的人像木雕,还有精美的鳌形木雕,内部的石柱为富贵竹形的雕塑,现只保存前座。正门瓦脊上灰塑山水人物工艺精湛,栩栩如生。祠堂忘之庄严伟岸,摄人心魄。昔日,这里因有壮美香的桂花树,从而得美名为“桂花祠堂”,是当地老街坊童年的美好回忆之地。现在,这里为港湾之家社工站的办公站,为当地的社区发展贡献不少。

  仓沮圣庙:该庙始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于2008年。庙堂正中,供奉着仓颉像和沮诵像,正上方挂“始制文字”牌匾,仓颉、沮诵圣像左右分别供奉着文昌像和孔子像;两边墙各挂一副木制对联。这是顺德范围内唯一一间完整保留下来的纪念我国的文字始祖“仓颉”所建造的庙宇。修葺后,字祖庙终日香火缭绕,不时有乡民带着小孩童在此纪念、拜祭汉字始祖。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