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当年为何要在甘竹滩建水电站?建水电站时环境是怎样的?建站动用了多少人?带着对甘竹滩水电站的一系列疑问,上周日,顺德区博物馆组织开展的“行走顺德之村落探秘”来到龙江左滩村,在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历史展示馆以及主体建筑中,探寻40多年前顺德人敢为人先、艰苦奋斗的精神基因。
据介绍,甘竹滩是广州经顺德通往江门、肇庆、梧州等地的一条重要航道。因滩口狭窄,既受西江和北江洪水影响,又受到潮汐影响,加上滩底石脉横跨,滩下暗礁林立,滩水湍急,因此被称为“饿龙滩”、“吃人滩”。为化害为利,当时的顺德县革委于1971年起用三年多时间,兴建甘竹滩洪潮发电站以及通航能力为500吨的船闸一座。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来自甘竹滩洪潮发电站历史展示馆的讲解员,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了在建设过程中,顺德人如何秉承自己设计、自筹资金、自造设备、自己安装、自己施工的“五自方针”,号召大批有志青年奔赴时代建设的第一线,克服了生活上物资匮乏的困难以及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点,成功建造了这一在顺德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水利工程,为参与活动的市民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勾勒了一幅催人奋进的时代图景。
据了解,1978年,作为我国第一座发电水头0.3米—1.8米、设计水头1.27米、总装机容量5000千瓦微水头发电的甘竹滩洪潮发电站,荣获当年度的全国科学大会奖,成为顺德人引以为豪的“顺德智造”名片。发电站建设的亲历者肖姨,用亲身经历为大家生动地讲述了当时的建设场景,大家为其无私奉献、投身理想建设的时代精神鼓掌。时至今日,甘竹滩洪潮发电站早已融入左滩村恬静的渔村风光中,成为两岸居民出行所赖的通达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