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村外甘竹河日落。
一条甘竹河拐了一个雅鲁藏布江似的大湾,冲击河流东岸刷出了东风村这片肥沃的土地。东风的历史得从三百年前说起,但是冲击成的这片沙洲,却又不知始于何时。只知村内伍氏、廖氏、麦氏的先人从勒流以外的地方迁来,后在此开枝散叶。据村里的老人说,原本廖氏和伍氏各有一个祠堂,但在风云变迁中毁于一旦。所剩下的,能证明东风村曾在明朝的历史中存在过的痕迹,也就仅余一间庙宇——它就是受东风村以及远近村居村民敬仰的三圣宫。
三百年古庙重修,“五保户”拿出最后积蓄力挺
有着三百年历史的三圣宫。
三圣宫位于东风村的腹地,有绿水环绕,由主庙堂、村民休闲室两部分组成。这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古庙,最近的一次翻修是在1985年。据三圣宫理事介绍,重修三圣宫是由当时的一群小伙子提出来的,然后一呼百应,连当时的“五保户”一名孤寡老人都拿出了仅剩的五毛钱积蓄。在这场民间自发的集资活动中,村民共筹得2万元,港澳侨胞共捐资7600多元,这将近三万块钱的资金在当时可谓天文数字。然而,这离重建还有巨额的资金缺口。但是,巨额的资金缺口显然不能阻止乡亲们重建三圣宫的热情,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只用了三个月就竣工了。
悬挂在三圣宫的香塔。
走进三圣宫,空中悬挂着一个个香塔,香塔中间挂着小木牌,木牌上写着人名,祈求吉祥安康。这里有上百个香塔,点一年保持香火不绝,需要380元,“38、38,又生又发”看守三圣宫的老人笑着说出所设金额的寓意。三圣宫里摆着的三个神灵,中间是观音娘娘,右边是天后娘娘,左边是金花娘娘,称为“三圣娘娘”。本地百姓对三圣宫十分崇信,络绎不绝的善男信女来到此处上香,祈祷风调雨顺、辟邪免灾,正如它的对联所写“三尊妙法开九州富景,圣驾丰功展百业鸿图”。这一份对三圣宫的共同崇信,维系着以伍、廖、麦三大姓氏为主的东风村的和谐稳定。
一声“炮”响,响彻两百年时空
多年前“抢花炮”民俗活动留影。
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日,是东风村延续了超200年历史的“三圣宫诞”。届时,三圣宫前的广场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先是燃烧“大炮竹”(鞭炮),后是“抢花炮”,两个环节吸引着成百上千的村民和游客参加。据东风村老书记麦志根介绍,在当天午饭过后,各个会堂分别将代表自己会堂的鞭炮送到三圣宫广场前集中,按预先的抽签顺序,陆续将自己会堂的一百多米长的鞭炮架上十米高的炮架上,一路延伸至庙前,点燃后万炮齐鸣,场面十分热闹。
到了“抢花炮”活动,先是在两层楼高的“摘星台”上引火点燃一支如竹筒大小系着红绸的“炮”,随着一声炮响,飞炮腾空,数十人应声“哄”成一堆齐齐伸手抢,人们捡炮、传炮、争炮,热闹无比。“花炮”分别有“行运年年”、“花开富贵”等炮名,每一个“花炮”对应着一个镜座,拿到“炮”的人可得到镜座放回家供奉以示吉祥。“每年的这个时候,村里就像过年一样热闹。”村民廖伯说,“三圣宫诞”成了乡里乡亲探亲会友、团聚的好日子。
分布在东风自然村的“社稷公。
除此之外,每年的正月初六至十六日,该村还有祭拜“社稷公”的习俗。东风村16个自然村或一村供奉一个或两村供奉一个“社稷公”。“社稷公”的“家”不像三圣宫那么“豪华”,是安在村头的一间体格较小的房子,也有一些是露天的,有“住其地,制其‘社’”的说法。
往年北上龙眼点睛盛况留影。
“矫若龙腾旗开,破浪乘风去;猛如箭发鼓响,扬威夺锦还。”在三圣宫休闲室内,墙上挂着一幅笔锋遒劲、颇有年月的对联,反映出当年秋日“龙舟北上点睛”的盛况。麦志根老书记说,当时在甘竹河,那道大湾的河水上,两只十几米长的龙舟在两岸人山人海的注视下出发,一路北上龙眼点睛,载回“浩荡”的“神恩”。延续今日,“龙舟点睛”民俗活动仍备受村民的关注和喜爱。
继往开来,东风之音持续高歌
据麦志根老书记介绍,东风村是东风片和隔海片合并后的统称。“东风压倒西风,所以叫东风。”麦志根老人说,这代表了顺风顺水的好势头。在这类历史断层的村庄,如何用好现有的文化资源凝聚人心、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区,一直是东风村村委会副主任伍智和思考的问题。
2018年庆祝三圣宫诞村民捐资榜单。
每年的“三圣宫诞”是东风村最盛大的节日,当天众多侨乡千里而归,上两炷香,买一年香塔,晚上和父老乡亲共聚生菜会、叙乡情。一座三圣宫成为了东风人共同的精神寄托,村民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三圣宫的一面墙上贴满了18张大红纸,密密麻麻写着去年“三圣宫诞”捐赠香资的相关单位和个人名单。由此可见,与当年重修三圣宫勒着裤腰带也要捐款的热情相比,时至今日,东风人对三圣宫的感情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稀释掉,他们仍将其视为本村宝贵的精神财富。
伍智和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围绕“三圣宫诞”庆典,结合东风村未来的规划和村内其他文化项目,做好相应设施配套,对本土文化进行保护和弘扬;同时,将三圣宫和文化广场相结合,充分发挥和拓展两者的功能,形成文化阵地和场所,推动民间民俗、文体艺术、公益活动的发展,开创文化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