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数日后的农历五月初五,勒流扶安河将因一场农艇短速竞赛的到来而热闹起来。这场竞赛由勒流街道江村村发起,以农艇为比赛工具,开展单人、三人短速竞赛。
农艇俗称草帽艇,是江村渔耕农作时代的主要交通工具。随着现代工业与陆路交通的发展,农艇作为一种水上交通工具,逐渐失去用武之地。然而,农艇承载的过去不该被遗忘,为此,江村以另一种形式让农艇“重生”,并以此为载体,唤起乡愁,凝聚人心。
曾是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
在江村,有个已经荒废了的埠头,一侧的石墙上刻有“水埠通津 缵绪堂建”几个字,字迹模糊。江村开村已有400多年历史,李、康、郑是江村的三大姓氏,这个埠头就属于江村李氏一族。
“从勒流到大良的客轮,会停靠在这里,江村以及周边村的村民会在这里上船。”在65岁的李氏长者志叔的回忆里,位于新南大涌旁的这个埠头,人来人往,也是李氏一族地位的象征,除了刻有“缵绪”二字的埠头,还有缵绪家塾和缵绪路。
“缵绪”二字的来历,志叔也不太清楚,但“水埠通津”的含义,志叔解释为“从这里通往任何地方”,而江村通往外界所依靠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农艇。
在种桑、养蚕、养鱼的年代,农艇主要有两种规模。体型大点的农艇长7至8米,主要用于外出搬运草料、肥料,体型小点的农艇也有5米至6米长,主要在鱼塘里搬运塘泥。志叔告诉记者,虽然农艇是当时主要的交通工具,但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一大一小齐全的配备,需要时,彼此都是相互借用,互相帮助。
“当时一人一艇,支起一个篷,带上棉被、锅碗瓢盆就出去了,来回一趟至少三四天,有时还会去到广州甚至更远,时间就更长了。”志叔说。
此外,外出看病、接新娘等重要事情,靠的也是农艇。志叔的妻子是勒流众涌人,1978年去迎亲时,志叔派出了众多兄弟,从江村划农艇去众涌,把妻子给接回来了。志叔表示,当时村与村之间虽有路连通,但道路很窄,不好走,农艇不仅能遮阳挡雨,搬运嫁妆也方便。
劳动、看病、婚嫁……在旧时江村村民的生活里,农艇常伴左右。临水而居的江村村民从小与水打交道,十几岁的孩子模仿着长辈划农艇的姿势,翻几次船,由长辈指点下动作,也就掌握了划农艇的技巧。
如今成唤醒乡愁的文化符号
随着现代工业和陆路交通的发展,曾经的鱼塘、耕地上建起了工厂,陆路交通运输工具也逐步取代了水路交通运输工具,农艇也就逐渐消失了。但是,农艇不仅承载着老一辈江村人的辛勤付出,也寄寓着老一辈对家乡的深厚情感。为此,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江村以竞赛的形式,让农艇重新走进村民的生活。
江村村党委书记伍信庭表示,农艇是江村的一个特色,农艇竞赛的举办,是为了让村民,尤其是年轻人,记住乡愁,记住老一辈对江村的付出。他还提到,农艇也是江村的文化符号,未来希望将其打造成为江村的一个文化名片,不断扩大其影响力。
继去年举办首届传统农艇竞赛后,今年江村将活动升级为传统农艇文化节,开展为期三天的活动。6月7日,江村将举办三人农艇短速竞赛和单人单艇短速竞赛。6月8日的江村传统农艇村居邀请赛,将邀请勒流其他村居参赛,届时,参赛队伍将在7个来回共14公里的水上拉力赛中一较高下。值得一提的是,8日当天活动开始前,还有水上醒狮、水上婚嫁表演,重现水上婚嫁习俗。6月9日,江村还为广大村民准备了一台精彩的晚会。
对于农艇竞赛活动的举办,志叔十分支持,只是遗憾因为年龄较大无法参赛。在志叔看来,多人农艇短速竞赛,讲究协调与合力,配合得好,农艇就能稳步快速前进,这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当下江村的发展。“农艇竞赛是农民的文化,活动的举办,不仅可以让年轻人了解老一辈是如何依靠农艇去拼搏的,还能聚集人气,调动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志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