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昨日下午,顺德博物馆“顺博工坊进校园”活动走进勒流江义中学,40多名西藏孩子认识了大良鱼灯及其背后的文化,并亲手参与鱼灯制作。
据勒流江义中学团委书记何善斌老师介绍,参与鱼灯文化学习和制作的40多名孩子来自西藏特色班。西藏班的开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西藏实际情况,为西藏培养大批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建设人才所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2017年,勒流江义中学迎来首批西藏班的学子,至今已有两批共计80余名西藏孩子就读该校。他们既要学习全国统一的教材,也学习西藏的课程。三年后,他们返回西藏参加中考,届时将可以考入内地高中西藏班,继续求学。
当鱼灯老师冯艳慈提着大大小小的鱼灯走进教室,孩子们便开始聚精会神地观察。冯艳慈老师从顺德水乡文化开始介绍顺德非遗总体情况,然后详细介绍了大良鱼灯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她介绍说,大良鱼灯工艺繁多,包括画模、熏竹、开竹、扎架、煮胶、涂纱、扪纱、着色描鳞、洗鳞、挂牌和嵌眼、装灯等,她逐一向学生们展示各道工序。
老师讲解完,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动手操作了。40多名孩子的操作分组进行,有的扎架,有的做鱼嘴,有的做鱼鳍,孩子们做得非常认真。13岁的德西巴宗到顺德求学已经一年了,平时通过春节、端午、中秋等节庆了解到本土文化,她说最喜欢吃粽子。她对鱼灯非常感兴趣,希望有更多机会接触本土文化。同是13岁的益西旺久说在顺德这一年,在学校和老师们一起包饺子,一起开联欢晚会,也跟随结对家庭“顺爸顺妈”们到他们家接触本地文化,感觉非常好。对于鱼灯,他说看到那栩栩如生的形状就爱上了,对老师的讲解特别用心听,在实操环节也特别认真,他非常希望能自己亲手做一盏鱼灯。来自西藏的藏文老师旦巴也被鱼灯制作技艺吸引了,他希望能为孩子们带来更多岭南文化,让他们有不一样的体验。
据了解,这是顺德博物馆“顺博工坊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今年顺德将有超过10所学校享受到顺博工坊课程送进校园的活动,内容包括粤剧、广绣、唱龙舟、鱼灯等,以学生参与互动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