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均安的七夕,最热闹的并不是象征着浪漫的花店或西餐厅,而是延续“摆七姐”这一传统文化的沙头社区。昨晚7点左右,不少村民来到沙头社区的黄氏大宗祠内参加“摆七姐”活动,向“七姐”祈求智慧和巧艺,以此纪念象征着自强不息精神的自梳女群体。
“摆七姐”活动,是以前自梳女们围坐在一起,共同度过七夕佳节的方式。借着这个节日,均安举办了2019均安七夕文化节活动。均安镇党委委员、宣传文体办公室主任欧阳带玉表示,希望延续这种方式的同时,通过融入文创元素,将七夕打造成均安的文旅新IP,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推动均安文旅产业发展。
自梳女自强不息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七巧节、女儿节、七姐节等,伴随着时代发展,七夕节的意义也丰富起来,从象征感恩上天赋予女性生存手艺到对爱情美好的祈愿;从夜空星辰中的牵牛织女鹊桥仙到对月传针、投针验巧的民间习俗,皆印证着农历七月初七对于中华劳动女性浪漫而务实的精神。
在均安沙头社区,不仅保留了七夕独特的民俗习惯,还是特殊时代群体自梳女文化的发源地。均安沙头社区至今保留着象征自梳女南洋印记的冰玉堂建筑,充满时代传奇性。为重燃自梳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均安在七夕期间举行了2019均安七夕文化节系列活动,其中,“摆七姐”传统活动的重现,勾起了不少“姑太”的回忆。
“以前生活很艰难,我们都希望能有一双巧手,能赚更多钱,去养活自己,养活家人。”今年82岁的“姑太”黄桂婵回忆起当年的辛苦,眼睛泛起了泪花。她告诉记者,当年选择“自梳”,就是因为她的妈妈40多岁守寡,还有三个弟弟要照顾。在当年的物质不丰富的时代,黄桂婵选择了“梳起不嫁”,一直照顾孝顺妈妈,直到妈妈66岁去世,以及三个弟弟也相继成人。
黄桂婵虽然没有子女,但生活得很幸福,她告诉记者:“政府把我照顾得很好,我现在过得很开心。”
传承延续折纸技艺
据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的“姑太”都逐渐病老去世,目前,在均安沙头的自梳女也只剩下10个左右。即使年老,她们都还坚持把自己以前谋生的手艺——折纸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昨晚,黄氏大宗祠内,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八仙桌上摆满了用芝麻、通草、米等原料穿针引线,手工制作成各种微型花果、人物、宫室等工艺品,每个参与活动的村民手中,都捧着一个有着美好祝愿的折纸祭品。“这些祭品的制作方式,都是‘姑太’们教我们的。”沙头社区自梳女文化手艺队队员欧阳阿姨向记者介绍。
据悉,自去年首届自梳女七夕文化节,由社区妇女自发组织开展“摆七姐”活动后,沙头社区便组织辖区内热心妇女成立了自梳女手艺队,在“姑太”的指导下,邀请手工艺术导师指导手艺队队员进行手工折纸的培训,为“摆七姐”节庆活动做准备。
在黄氏大宗祠内,一边摆放着由沙头社区自梳女文化手艺队队员制作的手工艺品,另一边由均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设计的自梳女文化创意产品首次亮相,引起了现场人员的浓厚兴趣。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让自梳女文化迸发出更多的活力。
手机壳、抱枕、帆布包等一系列产品,均印上了自梳女的卡通形象。“卡通形象惟妙惟肖,再现了自梳女的外观特征,能够吸引人们关注这一群体,继而去深入了解自梳女文化的内涵。”市民梁晓莹被这些文创产品勾起了兴趣,她觉得这些文创产品为人们打开了了解自梳女文化的窗口。
作为自梳女卡通形象的设计师,均安职业技术学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梁熙雪从今年4月着手设计,几易设计稿,最后于6月底敲定终稿。卡通形象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梳女长辫等形象特征,简单的线条勾画出衣着的样式,可以给人留下印象。梁熙雪说:“以前对自梳女的了解停留在梳起不嫁的基础认识上,参与了自梳女卡通形象的设计,才深刻地认识到她们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
展示沙头文化魅力
自梳女文化作为均安的文化名片之一,对于均安建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昨日除了“摆七姐”活动,还开展了均安美食妈姐宴品鉴会、村巷夜游、星空鹊桥亮灯仪式等系列活动,活动与文化的结合,充分展示了均安沙头乡村的文化魅力。
“这是均安推动文旅产业的又一新节点。”欧阳带玉表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到均安调研时强调:“均安要发力于文旅产业,发挥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发展生态均安、文旅均安,做好功夫特色小镇的创建工作,在全区规划时优先谋划均安的发展,实现生态、产业、文化、旅游全面协调发展。”
均安作为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镇,在4年前,均安以“关帝出游”为载体,打造了传统文化的名片。今年,均安将通过以自梳女文化为线索联动马六甲文化,鼓励促进均安与东南亚美食文化交流,让均安民俗与妈姐菜走出国门,积极吸引东南亚文化艺术资源进入均安,丰富均安文旅资源,在粤港澳大湾区推广均安文旅系列IP,开拓自驾旅游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