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12月9日,对于很多顺德人来说,也许是平常的一天。但对于住在顺德北滘的广东粤剧院原副院长林榆来说,是值得载入生命里程碑的一天,因为这一天,他迎来了百岁生日,慈祥的笑脸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瞬间,如同冬日下的暖阳一样给人一股暖流。
他是一名革命者,也是一名艺术家。他是一名拥有82年党龄的老红军,也是迁居顺德17年的新顺德人。他是广东粤剧院原副院长林榆,12月9日是他的百岁生日。在百岁生日之际,林榆和家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把自己十多年的手稿捐赠给广东省粤剧博物馆,希望能为粤剧艺术的传承作出一点贡献。
组建广东第一个国营粤剧团
并担任团长
中学时期的林榆便开始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林榆在阳江一间小木屋里,秘密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他才18岁。
侵华日军登陆华南后,林榆辗转到了韶关,一边在炮火纷飞中坚持学业,一边在街头上演抗日救亡剧。1943年,从广东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林榆接受党的安排,秘密到达东莞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加入了东江纵队文工团。白天他随着部队转战山沟丛林,出入于枪林弹雨之中,晚上则伏在油灯下抓紧创作,这个时期,林榆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地回春》等多部话剧,在各部队巡回演出。
随着东江纵队北撤,1946年林榆又奉组织之命到香港参加组建中原剧艺社,继续以地下党的身份,在香港上演了大量爱国戏剧。直到1949年林榆才到北京,随解放军南下接管广州,任广州军管会文化组组长,接收敌产。
1953年,林榆受命组建广东第一个国营粤剧团并担任团长,从此与粤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为粤剧的改革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组织起农村粤剧队把新粤剧送到农村去
虽然已百岁高龄,林榆说起当年的粤剧改革仍然十分动容。
记者看到,虽然林榆耳朵听不见,通过书写明白后,他讲述当年粤剧改革的点滴记忆,断断续续,但依然深情。他告诉我们:“当时我们接管了广州所有的文艺单位,包括大量的戏院。当时粤剧戏院观众很多,但是剧本不行,都是旧社会的戏,封建迷信的都有。我们组织了一个粤剧组,主持新编粤剧来代替旧的粤剧。”
在林榆的领导下,广东的粤剧开始了有计划、有步骤的革新。当时的粤剧改革要“好睇有益”。对此,林榆打破了粤剧“老倌带徒弟”的传统,大量招收新人,并请京剧、昆曲的名师教授唱腔、身形。另一方面,他结合时代需求、自身革命经历,创作了一系列的现代粤剧。新的剧本、新的演员像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场场爆满,大受好评。
后来,林榆又组织起农村粤剧队,专门负责下农村演出,把新粤剧送到农村去。“我们解放初期组织的农村粤剧队有十几个,下乡演出二三年。”如林榆亲手挖掘并组织排演了粤剧经典剧目《搜书院》,并且由马师曾、红线女出演该剧。1956年,广东粤剧团(广东粤剧院前身)赴京演出《搜书院》,周恩来观看了演出并书赠“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遗产,创造性地发展地方戏曲音乐,使祖国的文化艺术发出新的光彩”的重要题词,奠定了粤剧在全国戏剧界中“南国红豆”的地位。
离休之后,林榆搬到了顺德居住,儿孙满堂的他本该清闲地享受天伦之乐,但年近八旬的他仍笔耕不辍,创作了5个粤剧剧本,其中《伦文叙传奇》获戏剧界全国最高奖项文华奖,是获得奖项最多的一个粤剧剧目,至今仍久演不衰。林榆屡获广东省政府的“粤剧艺术突出成就奖”和“广东鲁迅文艺奖”等重要奖项,2015年林榆荣获第二届广东文艺终身成就奖。
现在,这位百岁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老一辈革命家、艺术家身上的精神能一直传承下去,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