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在2020勒流乡村美食文旅周的最后一天,一道黄连特有的“风景”让火热的现场持续升温:“振兴杯”黄连社区第四届龙虱通天埠比赛在黄连河激情上演。百人龙虱万米竞渡的热闹场景,也为为期5天的乡村美食文旅周画上圆满句号。 活动告一段落,振兴仍在路上。循着龙虱文化的复兴之路,黄连乡村振兴的脉络清晰浮现,指引文旅小镇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百人竞渡闹黄连 非遗龙虱显活力 昨日13时15分,百只龙虱在扶安河出发,冲向黄连。百名参赛选手一人一桨一舟,在时窄时宽的河面上展开追逐。5个来回近15000米的赛程,考验着选手们的体力、耐力和技术。 市级非遗“黄连龙虱游艺”,是黄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连续举办了四年的“振兴杯”黄连社区龙虱通天埠比赛,是一年一度集中展示非遗文化魅力的盛事。 通天埠意为公开赛,今年比赛参赛名额限定100名,不到一天时间就报满了。除了黄连和勒流其余村居的群众,活动还吸引了大良、杏坛等多个镇街,乃至广州、南海等地的爱好者报名参赛。高手云集,为市民、游客带来了一场精彩的竞赛。 经过紧张而激烈的角逐,选手梁富邦率先冲过龙门,以1小时30分的成绩夺得比赛第一名,成功卫冕。谈及夺冠技巧,梁富邦坦言,由于龙虱竞赛是单人作战,对参赛者的体力和技能要求较高,除了有足够的体力,掌握好平衡,还要观察分析对手的状态,才能出奇制胜。 此次比赛奖励前35名,并设有风格奖30名;黄连社区本土运动员另设奖项,奖励前10名。除了奖金和纪念品,获奖选手还分别获得黄连本土伴手礼一份。 文化复兴逾八年 振兴脉络引未来 赛事颁奖典礼在黄连古庙公园举行,舞台旁的非遗文化展区里,龙虱制作者何东成全程关注着,“黄连龙虱能有这般盛况,实在令人高兴”。这般感慨,与龙虱的兴起、衰落和复兴有关。 昔日顺德的香云纱制作基地主要有三个地方,其中一处便是黄连。龙虱,便是香云纱工人经常接触的薯莨桶,由于体型小,用作游龙竞技,便命名为龙虱。龙虱是黄连独有的民间文化产物,并在1950年催生了一个名为“通天埠”的龙虱竞赛,首届比赛就有120多只龙虱同时竞技。随着香云纱产业的式微,龙虱和“通天埠”竞赛也逐渐消失。 龙虱再度出现,是在2012年。当年58岁的黄连社区居民、顺德洪拳传承人之一的何东成,在徒弟的启发下,根据印象中龙虱的模样,制作了第一只改良版龙虱,窄而长,仅容一人坐。由于徒弟众多,何东成一口气做了9只龙虱,扒龙虱迅速成为徒弟们日常的娱乐活动。 黄连龙虱的复兴之路由此拉开。从小范围的师徒娱乐活动,到2016年开办青少年龙虱公益培训班、青少年龙虱竞赛,再到2017年举办首届“振兴杯”黄连社区龙虱通天埠比赛,黄连龙虱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更在2019年入选佛山市第七批非遗代表性项目。 有人造龙虱,有人爱扒龙虱,社区搭建竞赛平台、开展河涌治理,企业赞助赛事……社区、企业、群众三方联动,打造了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黄连龙虱。这条复兴之路,生动展示了黄连乡村振兴的脉络,通过深入开展社区营造,调动社区力量参与环境提升、生态保护、文物保育和文化传承,共建“古韵黄连 文旅小镇”。 四大抓手重落实 文旅小镇闯新路 随着“振兴杯”黄连社区第四届龙虱通天埠比赛的结束,2020勒流乡村美食文旅周落下帷幕。作为勒流文化的展示窗口,黄连社区通过辖区文化阵地、各项文化活动,将勒流翰墨、美食、龙舟、民俗、非遗等文化元素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向社会分享了乡村振兴的“黄连经验”。 秉持初心,再闯新路。如今,黄连正在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路上,黄连社区党委书记张乃顺表示,将一如既往紧扣水乡生态修复、历史文化挖掘、传承弘扬黄连乡土美食、民宿建设四大抓手,深入做好环境提升、生态保护、文物保育和文化传承等工作。 生态环境是水乡的生命,历史文化则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黄连河涌疏通率超过80%,由上万棵落羽杉守护,有专属巡逻员和社区群众参与维护,黄连龙虱竞赛才能真正显出活力。 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大力引进优秀文化。黄连画家艺术村开村两年,“请进来”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首届作品展,让基层艺术工作者、爱好者在家门口就能观赏国家级精彩画作。 “食在广州、厨出凤城、味在勒流、根在黄连”,挖掘黄连本土美食,用美食留住游客的胃,再用民宿留住人。第三届勒流“金镬铲”厨艺争霸赛决赛上,来自黄连的何京桃,用一道鳗鱼复古菜征服专业评委,拿下“银镬铲”和最具创意菜式奖。 黄连乡村振兴,有基础,有思路,重落实。对于黄连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勒流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伍成亮充满信心,并表示勒流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将大力积极支持黄连的创建工作,以创建促建设,带给周边群众更好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