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南华村多年来积极推动八音锣鼓传承
文化动态   2020-05-22 10:25    2846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每逢周六下午到南华村曲艺社教授八音锣鼓演奏,已经成为南华村村民梁星发、梁锦发、廖成娣、唐振祥的固定日程。他们之中最年轻的已过花甲之年,最年长的已过古稀之年。从2014年至今,南华村连续6年坚持挖掘好苗子,推动八音锣鼓传承,培养出20多名八音锣鼓传承人。
  据悉,杏坛素有“锣鼓柜之乡”的美誉。2014年,锣鼓艺术(八音锣鼓)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保护单位就在杏坛。直到现在,杏坛多个村居仍活跃着八音锣鼓柜活动。近年来,杏坛积极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其中,南华村的八音锣鼓得到了政府、村委会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等各方力量的支持,至今已经传承到第五代。
  
  挖掘好苗子
  传授八音锣鼓
  
  在廖成娣的家中,记者看到南华村的锣鼓柜“联庆雅聚”正面有一对联写着“联庆金革称盛世 雅聚丝竹庆丰年”,锣鼓柜表面除了雕龙刻凤之外,四面还有郭子仪拜寿、状元游金街、梅兰竹菊等多种精美图案。
  村中有老人记载,清朝光绪六年间(1880年),南华由四片区组成,各片区均有一个锣鼓柜,每逢佳节,四柜合一,欢聚一堂,“联庆雅聚”因而得名,当时人们以八音和唱,曲艺联欢,穿插排演折子戏作节目助兴。
  多年过去了,老一辈传下来的四个锣鼓柜早已烧毁、损毁,南华村八音锣鼓柜活动也一度停顿。改革开放以后,南华村成立曲艺社,村中慢慢恢复曲艺活动,受到父辈影响的梁星发等第四代传承人,也燃起了复兴南华村八音锣鼓的决心。
  1996年,南华村举办庙诞,组织开展菩萨巡游活动,梁星发等人自筹1000元的材料费,自制简单杉木锣鼓柜参与巡游,重新办起八音锣鼓柜活动;在2007年,他们又再次自筹1万元自制了一个锣鼓柜。“那一年,我们的锣鼓柜还参加过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500天鼓乐庆典晚会演出和香港回归十周年活动。”提起这段经历,梁星发四人眼中写满了自豪。
  到了2014年,南华村党委领导提出了希望梁星发等第四代传承人能够帮助南华村培养第五代的八音锣鼓传承人,于是梁星发等人开始从南华小学挖掘好苗子,免费教授八音锣鼓。
  梁星发四人告诉记者,20多年来,之所以一直坚持复兴、传承八音锣鼓,为的就是一个“好”字。这个“好”就是对八音锣鼓的热爱。“八音锣鼓是非遗文化,我们怀着一种责任感,希望它不要失传。”梁星发坦言。
  
  多方齐出力
  推动非遗传承
  
  在过去7年,南华村每年都会从南华小学三、四年级挖掘一批学生学习八音锣鼓,如今已有20多名的第五代传承人可以出师。在第四代传承人中,最年长的廖成娣已经77岁,最年轻的梁星发也已经67岁。“年纪虽然大了,但我们会尽己所能,一直坚持教下去。”梁星发说。
  近年来,南华村八音锣鼓得到了复兴与传承,其背后除了有第四代传承人的坚守之外,还有来自政府、村委会和社会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梁星发还记得,在2014年,南华村党委领导还向区一级申请到10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打造新的锣鼓柜和推动八音锣鼓传承。
  南华村党委副书记李结贞说,除了政府的支持之外,南华村委会还通过参与顺德区青年益创行动、99公益日等活动以及发动本地热心人士赞助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作为南华村八音锣鼓培训基地的日常运营经费。正是有了政府、热心人士以及村委会的多方力量的帮助,南华村八音锣鼓传承培训才得以维持到今天。
  “南华村开村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不想让八音锣鼓这一珍贵文化失传。”李结贞表示,虽然村中已经培养出一批第五代传承人,但是随着学生升学等因素影响,南华村八音锣鼓始终没有组成固定的表演队伍,“我们最终还是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年轻的接班人,真正地从第四代传承人中接过担子,在南华村再次掀起八音锣鼓的热潮,并且能像他们的师傅一样,继续为南华村八音锣鼓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