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63处,37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
文化动态   2020-06-16 09:36    2796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6月13日是全国第15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顺德图书馆、顺德区博物馆、顺德区清晖园博物馆联动推出的“图博联动 乐享健康——2020年6·13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顺德区文化遗产目前现状如何,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中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有怎样的规划?昨日,顺德区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各级部门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同步传播和推广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知识,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塑造“品质生活新高地”的城市形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进一步提振顺德人的精、气、神,为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不可移动文物:开启文物保护多元传播和推广方式
  据了解,顺德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463处,列入顺德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单位304处,列入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29处,列入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03处,列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5处,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其中,古建筑370处 ,古墓葬13处 ,古遗址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5处 ,石窟寺及石刻3处。
  顺德区博物馆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顺德区政府不断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出台相关政策与文件,落实文物保护安全巡查机制,安排专门人员巡查、监管文物古建筑,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杜绝文物安全隐患。同时,完善文物古建筑消防安防措施,落实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对巡查对象做到一户一档,形成区、镇(街)、村(居)三级监管体系。此外,还聘请具有文物古建修缮资质的相关单位,修缮老化较为严重的文物古建筑;活化保存良好的文物古建筑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顺德区文物保护巡查工作办公室、区博物馆开发“顺德掌上文物”信息管理平台、举办“行走顺德”等文物保育活动,线上、线下同步开启文物保护的传播和推广,让大家迈出探寻顺德文化遗产的脚步,对提高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非遗名录建设  提升非遗传承活力
  顺德区现有37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认定各级非遗传承人41人,评定各级非遗传承基地21个。近年来,顺德区不断完善非遗名录建设、推进非遗展示展演、提升非遗传承活力。
  据介绍,顺德区自2005年开始有序推进非遗普查、申报工作,基本建立起品类多样、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名录保护体系,涵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及民俗等九大类。一方面凸显了顺德“世界美食之都”地域特色,美食传统技艺种类占近三分之一。另一方面,地方民俗风貌显著,传统民俗活动及与之结合紧密的项目占近六成,集聚形成一批具顺德独特民俗风貌的文化品牌。
  通过记录性保护、生产性保护、馆藏性保护等方式,开展进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等项目,组织举办各类型线上或线下的非遗文化展演与品牌活动,以及对外交流等,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取得良好成效。2016年编辑出版《顺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汇编》。同时,现有大良鱼灯制作工坊、成艺晒莨厂、富德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一批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实行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单位,建成龙舟说唱、八音锣鼓、粤曲、粤剧、洪拳、永春拳、大良鱼灯、广绣等一批传承基地。2019年,在顺德区博物馆内,建成了顺德非遗文化展示体验馆,20余个非遗项目进行常态展示传承计划。
  此外,龙舟文化节、水乡民俗文化节等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都不断融入了非遗传承活动,得到社会的广泛宣传和市民的积极参与。
  该负责人表示,文化遗产不但蕴藏着传统文化的根脉源泉,更与现代经济生产、社会治理、城市建设、生活方式甚至人文精神水乳交融,作为重要文化载体的文化遗产在顺德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顺德区博物馆将尽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工作,全力配合主管部门,宣传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优势,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塑造“品质生活新高地”的城市形象,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植入人们的精神基因,进一步提振顺德人的精、气、神,为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