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核心提示】
线上龙舟竞渡、顺德人开始包粽子了、学校综合实践课也让孩子们体验包粽子的乐趣……进入农历五月,端午的气息逐渐浓厚。端午,对于顺德人来说,是一个隆重而充满喜庆的节日。龙舟、龙船、粽子已经变成端午文化的象征。顺德人的端午有何习俗?顺德人的端午有何特色食品?本报小编与大家一起探讨顺德人的端午文化。
溯源
龙舟起源于何时,确切时间难以考究。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 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顺德位于珠三角地区,人们出门登舟,往来划桨。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舟语》对顺德“扒龙船”就有记载:“顺德龙江,岁五六月斗龙船。斗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湾环者为龙船场。……斗得全胜还埠,则广召亲朋宴饮,其埠必年丰人乐、贸易以饶云。”实则全县各乡堡都流行划龙船。
1983年,顺德男子业余龙舟队成立,赴香港参加第八届国际龙舟赛和“市政杯”赛,一举夺得两项冠军。1985年,顺德女子业余龙舟队成立,赴湖北宜昌参加全国第二届“屈原杯”竞赛,夺得冠军,打破千百年来女子不划龙舟的惯例。自此,顺德男、女子龙舟赛成为顺德群众体育主项之一,龙舟队在国内外比赛中屡创佳绩。这是奋勇拼搏的龙舟精神,也是敢为人先的顺德精神。
扒龙舟
转龙头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顺德坊间依然有村落保留转龙头的仪式,大良大门社区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凌晨,大良大门康帅府热闹非凡。每年的这个晚上,都要举办隆重的转龙头仪式,龙舟队成员抬着龙头、龙尾和神楼,到康帅府拜祭祈福。此后,康帅府一带进入热闹的宵夜盛会。
大家抬着龙头龙尾和神楼穿街过巷来到康帅府,随着奏乐声,参拜神灵,祈求国泰民安、出入平安,热闹非凡。这天晚上,大门康帅府大开宴席,10桌左右的宵夜准备好以招呼来参拜的人。街坊也可随意入席,饮饮酒,一起畅谈。
起龙
起龙,即把沉睡在河涌底的龙船挖起来,拭擦干净,加以维修。这是一个严肃而隆重的仪式,流传至今约300年历史。坊间起龙日一般选在农历四月二十前。当天,焚香烛、上酒果、燃鞭炮,随着隆隆的龙舟鼓锣声,壮丁们争先跃入河涌,锄去杂草挖开淤泥,舀却积水。船身浮出水面,拭擦干净,再经数天至一周,抹猪油、补桐油、添新漆等,再另择时日采青、安上龙头龙尾,即可拜祭出船。
采青
在顺德一些村落,每一年起龙后,必须先采青。择好吉日,拜祭完毕,将龙头龙尾神楼等安装到船上,把黄皮叶和龙眼叶插在龙头,再扒到一个有草地的地方采青。落船前,必须煮好姜醋,把姜醋放到钵上,放上龙船,这称之为“姜醋钵”,意为丁才两旺。采青,其实就是把龙头龙尾拆除抬上岸,烧香拜祭,拜祭完毕,把饭团塞到龙口里,称为“喂龙”。然后把龙头龙尾再安装到龙船上,回去后随时都可以出船。龙口里的饭团和龙眼叶、黄皮叶,至端午过后不再扒龙船方可拿出。
游龙
端午期间,顺德扒龙船有约定俗成的风俗:初一扒东门(高坎涌、东区社、云路一带),初二扒北门(新滘、新松、北区一带),初三扒龙眼(朝圣点睛),初四扒旧寨(大门、旧寨、南畔一带),初五扒大良(鉴海一带社坊),初八扒龙潭。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群龙汇聚于碧鉴海竞渡,成为昔日凤城八景其中一景——鉴江竞渡。
藏龙
端午节后,龙船必须埋到水底的泥土里。以前,龙舟多是用松木制作,因松木具有弹性和透气性强的特点,若直接暴露在空气中,松木水分蒸发,引起龙舟变形。因此,端午节过后,松木龙船就要沉下水去作保养,龙舟浸在水中会越发结实,若用坤甸制成的龙船也为同理,所谓“千年坤甸万年松”。同时,也象征龙归故里,本地称“藏龙”。龙潜水中,静等来年再度喧闹。
洗龙舟水
每年端午,小孩最喜洗龙舟水。顺德河涌密布,每到端午时分,天降密雨,细细洗刷着人间的尘埃和积淤,也为万物带来滋润,此为“龙舟水”。龙舟竞渡前后,家长都带小孩嬉戏河涌,称“洗龙舟水”,据说,洗过龙舟水的孩子健康伶俐,这自然有着人们对龙舟降福惠祥的寄托。
品美食
栾樨糕
进入农历四月,转龙头时分,顺德人开始制作栾樨糕。栾樨又名阔苞菊,是顺德本地产植物。将栾樨鲜叶与米共磨烂,做成糕点,称栾樨糕,有暖胃去积效能。当地老人说,农历四月还有寒气,吃此糕点有驱寒功效,同时有辟邪作用。
关于栾樨糕的来历,坊间还有一段传说。农历四月初八也是浴佛节,相传一个和尚在这一天到河边洗澡,他刚脱下衣服,一条大蟒蛇闯了出来,直向他奔去。和尚拔出宝剑,把蟒蛇斩成几截后丢在河里。而这时来了个醉酒的老渔翁,醉熏熏地抓起蛇头、蛇尾,胡乱地跳起舞来,这竟使蟒蛇死而复生,变成一条龙,腾空而去。余下的几截蛇身,居然在河边变成了几棵小树,就是现在的栾樨树。后来有一年夏天,当地瘟疫流行,死了不少人。河边有户穷苦人家,无钱请医购药,闻到栾樨树叶发出阵阵清香,便摘了一把,回家捣碎冲水喝,不久病就好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采摘栾樨叶,冲水喝,做饼吃。于是就变成了每年四月初八做栾樨糕、栾樨饼,祭祀祈福的习俗。
粽子
顺德包粽子多用大蕉叶或柊叶。此处桑基鱼塘,物产丰富,蕉树为盛产农作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顺德人包粽子就地取材,以大蕉叶包裹。蕉叶具清热、利尿、解毒功效。柊叶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利尿爽神。
因经济限制,百姓多包碱水粽子。以将碱水放糯米中,搅拌均匀,以大蕉叶或柊叶包裹好。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生活渐佳,普通人家才开始包粽放豆。改革开放后,人们将咸鸭蛋、猪肉、鸡肉、冬菇、腊肠、腊肉入粽。
龙船饭
饭大家最熟悉不过了,但龙船饭里有一道经典菜式未必人人知晓。这道经典菜式一般是酸豆辣椒豆豉或梅菜炒辣椒或头菜炒辣椒。专为辟除“扒仔”身体湿气。昔日母亲们让孩子带着盘子和利是,到吃龙船饭的地方,孩子将利是交给分发龙船饭的人手里,然后喷香的龙船饭就舀到孩子手上的盘子里。孩子将龙船饭带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美味。实际上,这是把端午节的福气带回家的意思,大家一起分享这福气。在有些村落,特意为小孩子做特别的龙船饭菜式,例如鱼腐,即将鱼肉做成鱼球,特意为孩子而设,鱼腐无骨甘香,这当中充满人性关怀。
本地文化学者认为,龙船饭是人们通过并肩围食具有神灵意义的图腾,通过食物进入体内,获得图腾带来的神奇力量,与此同时,农耕时代一直各自为政的人们通过一年一次突破血缘关系交往的紧密接触,彼此交流各种信息与劳作合作意向,为即将到来的漫长而辛劳的夏秋劳作做好定精神自足和物质与信息交流的铺垫。
特别经历
斗扒草艇
20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正处于农耕年代的顺德人忙于生计,龙舟竞渡一时式微。然而,顺德人爱扒龙船的习惯未曾改变。大家外出割草,将风炉、被铺、粮食搬到草艇上,约上三五知己结队出行。从外地割草回来,普遍经历两日一夜,顺德人在河涌上以“竞渡”打发苦闷岁月。去时比赛,回时比赛,败者负责清洗胜者草艇。
水上拔河
改革开放前龙舟竞渡式微时期,坊间“竞渡”继续以特别的形式进行——水上拔河。以缆绳拴住两只草艇的一端,在水中标记拔河界线位置,哨声一响,分别在两只农艇上的农民奋力扒桡向相反方向“驶”去。舟楫出行的年代,农民早已练就强劲臂力。河涌上拔河,势均力敌。河岸上呼声此起彼伏,欢声笑语,洒落在那个年代的河涌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