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粤剧
文化动态   2020-07-22 09:09    2730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广府戏、广东梆簧,是广东的第一大剧种,在广西和海南的广府方言地区、港澳以及海外有粤籍华侨的地区也广为流行。个性突出的粤剧唱腔,喧闹的大锣大鼓乐声,极具舞台效果的南派武功,体现了广府文化的审美情操,也使粤剧这颗南国红豆,吐露醉人芬香。
  粤剧之诞生,曾得益于“外江班”多种腔调的影响。明代中叶至清代前期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省戏班(统称“外江班”)在广东各地演出,演唱的声腔都是用“官话”演唱的昆腔、弋阳腔、梆子腔、乱弹腔等,精彩纷呈。
  清中期,经过长时间孕育的广东戏曲,慢慢地形成气候。广东的梆簧声腔曲调日益丰富完善,加上本地艺人的改造与发展,形成初具规模的“广腔”,成为“外江班”的对抗力量之一。到清末至民国初期,粤剧才步入星光璀璨的发展时期。这时“本地班”中出现了“到处扬名不等闲”的普天乐、丹山凤等著名戏班,演出饶有广东地方特色的《山东响马》《梁天来》《大闹广昌隆》等一批新编剧目,发展了别具特色的表演行当和表演技艺。此时,粤剧之名已然提出。李钟钰在光绪年间出版的《新加坡风土记》一书中,把在新加坡演出的广东戏班称为“粤剧”。
  20世纪的20-30年代,粤剧舞台可谓能人辈出,各显风流。五大流派你方唱罢我登场,“马腔”旋律跳跃活泼,“薛腔”精练优美,善于表达人物感情、“白腔” 婉转圆润,自然流畅、 “廖腔” 用鼻音行腔使调、“桂腔”节奏短促爽朗,艺术个性突出。
  新中国建立后,“粤剧”剧种正式被统称为“粤剧”。不少剧目,如《二堂放子》《平贵别窑》《昭君出塞》《苦凤莺怜》《胡不归》《秦香莲》《梁天来》《马福龙卖箭》《三帅困肴山》等优秀传统剧目,以及创作改编的《搜书院》《柳毅传书》等历史剧,竞相传诵。
  2011年5月9日,粤剧被列入顺德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