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叔的侨汇券:方寸之间显真情
文化动态   2020-10-12 14:18    3079

信息来源: 顺德城市网


顺德票证展示馆中陈列着很多梁子虾收藏的票证


  迈步走进顺德票证展示馆,琳琅满目的票证印入眼帘,粮票、门票、侨汇物资供应票(也称“侨汇券”)……应有尽有,这些票证都是顺德本土收藏家梁子虾先生收集整理的。对梁子虾来说,侨汇券是其中最为特殊的存在,方寸大小的纸张不仅仅承载着地方与时代特色,更寄托着浓浓的侨胞情。作为一名资深票券收藏家,梁子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收集全国各地的侨汇券,目前他已经拥有百余张没有裁剪过的整版侨汇券,并且还在不断丰富。


每一张票券都被他小心整理



梁子虾收集侨汇券已经有将近30个年头了


  侨汇是海外侨胞给国内眷属的汇款、赡家费。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实行统购统销,粮油副食品都是计划供应,侨眷们有钱无券并不能买到东西,侨汇券应运而生。侨眷可以用侨汇兑换侨汇券,到指定的侨汇商品供应部门购买一定数量的粮、油、肉、糖等属于统购统销的物资,还可以购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普通市民难以购买的商品,所以侨汇券又被称为“票证时代的奢侈品”。


  由于票证早已停用,对于当时的很多侨眷来说,没有用掉的侨汇券失去了价值,是一张可以随意遗弃的废纸,这无疑增加了梁子虾得到一张侨汇券的难度。为了找寻侨汇券的身影,梁子虾会前往不同地区,走遍大街小巷,从旧货市场、地摊、废品回收处等得到心水的“宝贝”,有时还会拿自己收藏的门票、粮票等票证与全国各地的收藏家朋友交换侨汇券。“侨汇券很难得的,能够遇到一张完全靠缘分,而且我还会着重收集那些整版的、没有被裁剪使用过的,这种的更加难得。”梁子虾说道。


  过去有侨眷没有意识到侨汇券的收藏价值,加上时间的侵蚀,梁子虾收集到的侨汇券总是皱巴巴的并且有大大小小的缺口,修补侨汇券也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当得到一张不平整的票券时,梁子虾会将其微微打湿,拿来一条干净的毛巾覆盖到票券上,用熨斗一点一点地将其熨的平平整整。对于票券上的缺口,梁子虾就精心挑选与侨汇券原本的颜色、质感等相仿的纸张,小心翼翼地缝补粘合上去,裁剪到合适大小。处理好之后,梁子虾会给每一张票券加上相关介绍,印到专门设计的纸张上,小心翼翼地加上塑封。



修补侨汇券也是梁子虾日常的重要工作之一


每一张票券都是让他骄傲的孩子


  侨汇券在梁子虾眼里不是仅供收藏的死物,而是能够穿越时间与空间的窗口,票券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是他研究的对象。


  “这些侨汇券上印的画都不一样,广东的印着中山纪念堂,湖北的印着黄鹤楼,新疆的印着天山,山西的印着应县木塔……”这些都是梁子虾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使用各种搜图工具、问询全国各地的朋友,将票券上印着的画面和地方景点对应。侨汇券不仅仅是当时的购物凭证,更是地区风景特色的宣传窗口。



侨汇券的变化反映出当时政治社会的变化


  侨汇券不仅在不同的省市有不同的样式,同一个地区的票券也有不同。梁子虾向城网君展示了版面来自广东省但是不同年代的侨汇券,面值分别是1元、10元、40元,它们的颜色从单一向多彩,印刷方式也有不同。“每张侨汇券都能‘说’出好多东西,特别有意思。”梁子虾像介绍自己骄傲的孩子一样,兴冲冲地摆弄着手里那沓厚厚的票券。


每一张票券中都有着漂洋过海的情谊


  除了侨汇券,梁子虾还展示了一些侨胞购物证、家书、归国的船票等,他们是侨胞们独自漂泊海外,奋斗打拼的见证,字里行间都是侨胞们对家乡的思念与热爱。其中,有一封家书从遥远的古巴湾城寄往新会大泽龙田乡,寄信人是华侨叔功育。“信中他细说了自己在古巴工作的艰辛生活,表述了一个一个去国怀乡游子的失落心境。虽然他的生活比我们这边还要困苦,但还是从牙缝中挤下一点点资金汇回家乡,赠养妻儿,奉孝双亲,还嘱托孩子勤奋读书,报效祖国。”梁子虾说,自己在看过这份书信之后,不由得为华侨不忘本、不忘国的初心热泪盈眶。



侨胞们的家书中蕴含着满满的家乡情


  20世纪20年代初,珠三角地区一批年轻妇女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南下新加坡工作。她们来自农村,没有文化,大多戴上红头巾到建筑工地,做些和洋灰、挑砖块、搬木料的粗活,以吃苦耐劳著称。“红头巾”们将自己辛勤劳动赚取的费用寄回家里补贴家用,在改变自己以及家庭生活的同时,也为新加坡的各项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年龄的加大,“红头巾”们往往选择落叶归根,她们回国的船票也是梁子虾珍贵的藏品。


  “华侨们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去打拼,还不忘初心,积极反哺家乡,我们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华人华侨的努力和贡献。”梁子虾对侨胞们有着浓浓的敬佩之情。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