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7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自然清雅对春风
———均安沙头村黄齐欢姑太
在均安,尤其是沙头村,仍有不少自梳女悠闲地生活在乡村。她们宁静的神态,雅淡的笑语,让人依能看出当年的袅娜与姣好。虽然,不同寻常的经历和后人深浅不一的了解,使得她们在人们心目中仍多少有点神秘,但是,她们其实当年也是平常的乡村女孩,只是因了当时经济的催生和风气的吸引,更因了奉献父母兄弟的一片冰心,她们才挽发自梳,终身不嫁,将日夜操劳双手积攒的一分一毫默默地寄回千里之外的家乡,让父母心欢,弟兄颜开。而她们不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品格与自守承诺,笑对风云的节操,更让人感叹与敬佩。此外,她们几十年埋头劳作,净手焚香,默对观音,结友成队,烧衣乞巧所保存和渐成的新旧风俗,更成为这个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一声古老的遗响,让人们不禁放飞那不羁的思绪追溯到伐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远古时代,自然也不断引发人们对这一硕果仅存的文化遗产的保留与爱护的长久思考与探讨。前一阵子,记者到均安采访了一批自梳女,与她们近距离交流,细问往事,追寻记忆,走进了这一多年来无人真正踏进的尘封领域,记录下她们的所历所感所思所憾,更真实地触摸到这一远去的历史,也为未来的历史研究留下第一手资料。在众多自梳女当中,这位戴着眼镜的姑太颇为引人注目,于是记者走近的第一人就是她。她就是在沙头村被称为“十二姑”的自梳女———黄齐欢。
在均安沙头,十二姑可谓人多熟知。八十七岁的她,神清意朗,步健耳聪,一副精致的眼镜,一口地道的均安话,让人感到其快人快语中透出一股斯文雅气。走进她家,偌大两间房子,素淡雅致,一尘不染。几株花草,苍碧茂润,散发出热烈又恬淡的生命激情与气息。
十二姑兄弟十四人,她排行十二,人称“十二姑”,真名黄齐欢倒是让人淡忘。不过,连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区区名字又何足拘怀?
三年私塾生涯无形中奠定一生优雅气质
十二姑讲,她小时候在节假日或晚上看到很多从缫丝厂打工回来的本乡亲戚,不过她们都比自己大得多,也就没有太多交往。但看见她们穿着都很讲究,而且喜欢聚在一起,长大后才知道她们也是自梳女。
当时她大姐已经在新加坡打工,每次写信回来,全家都没人读懂,遂建议父亲让小妹们读书。于是,七八岁的十二姑就在乡中私塾入读,那时,女塾师在顺德乡村颇为流行,她们专授小女孩《三字经》、《千家诗》、《百家姓》等启蒙读物。十二姑也跟男孩子一样从叩拜圣人孔子开始捧着书从天地玄黄开始了三年的启蒙生涯。或许她并不知道,这不经意的三年竟成为她一生难得的文化精神血脉。
十四岁,十二姑便在本地水客引带下来到新加坡,在那时,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可是干活的好把手。开始,她与一群福建人一起在一个大户人家打杂工、看小孩,因听不懂福建话而闹出不少笑话。凭着聪颖和细心,不几年,她的福建话就说得流利地道。后来,在香港打工的大姐得急病入院,医生就是福建人,幸亏十二姑在场,一番翻译,才令大姐转危为安,这也让她深感语言和文化的力量。
笑话当年心中事
在十二姑家里,我们端详着她年轻时候的照片,俊俏秀雅,玉扑粉雕,活脱脱一朵清水芙蓉,再加上活泼的性格和聪颖的头脑,尤其是几年私塾的教育,令她在一大群女工中更显出类拔萃。
于是我们便谈起当年青春岁月中的点滴往事,她有点自豪地说,当时不少人追求她,特别是一位在那户人家当家庭教师的先生,对她尤其钟情,令她柔肠百转,也逐渐有些交往和好感。但是,因当时她一心只顾着父母兄弟,更期盼赶快打完工就回家,只好忍痛斩断情思,婉言相拒。然而,几十年后,当我们问及这些当年往事,她却脱口而出,且脸上露出一丝红晕,可见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人之常情,可见一斑。
大哥结婚时她一下子就拿出三千块钱
那时候,大多数在南洋打工的女孩子都是为了父母家庭而将自己的一生的青春年华、幸福忧乐都无私地奉献,那种默默无私确叫人感喟。她讲,当年她家中兄弟结婚,她一下子就拿出自己的1000块新加坡币,然后又向姐妹借了2000元,回来村中帮哥哥张罗婚事。当时,干练漂亮的十二姑主持了整个婚礼,盛大的婚礼轰动了整个村庄,几十年过去了,十二姑说起当年的这事儿仍自豪地开怀大笑。
她说,当时新加坡一碗馄饨面只需三分钱,一件质地上乘的漂亮衣服只需七毛钱,她一个月工资十五块钱,可以想像,当时她拿回来的是一笔什么样的巨资?她说,回去后,她用了几年的时间还清了那笔借钱,不过,跟所有姐妹那样,她无怨无悔,仍旧日劳夜作,为的,只是父母安慰的微笑。
后来,秀气机敏,斯文淡雅,又略通文墨的十二姑辗转在几家同乡会俱乐部中打工,因那时许多同乡人喜欢同聚在俱乐部一起打麻将,她就负责穿梭其间,为他们递手巾、送点心、斟茶水。日子,也在谈笑风生中悄然逝去。
至今仍珍藏着当年自梳时穿的黑裙
三十五岁时,十二姑自觉人近中年,不如挽发自梳。因为那个年代,人过三十,也就多不再谈婚论嫁。于是她也息心断念,一心自梳。那天,她拿出当年自梳后跟妹妹的合影给我们看,虽蛾眉淡扫,却秀姿自生。
十二姑说,自梳那天,要让和尚念经解难,她一个人跪在那儿,一跪就是一个多小时,很累啊。她笑说。
当时,自梳风气盛行,因而自梳上头那天姐妹们都闻讯前来祝贺,热闹与仪式,与新婚无异,只是少了一位新郎。她说,当时她为自己做了一套精美的黑色衣衫,至今还保存在楼上小箱。给你们看看。说完,噔噔噔跑上楼去,拿出五十多年前自梳那天穿起的黑裙比划着,似乎在谈及一件快乐的事情。她讲,自己当时自梳的发髻也十分讲究,她特意买了一副金簪来挽发束髻,因为那是一个女孩子家一生最隆重的一天,所以要好好对待自己。她说,现在她还收藏着很多当年自梳时候的衣服物件,没事就拿出来看看。
回到家乡十多年的十二姑,八十多岁的人,生性还是那样活泼,似乎几十年的漂泊生涯只是一次短暂的外出旅行。虽然她一生都为兄弟的结婚生子、建房买地而“挥霍”着自己用生命与幸福换来的金钱,但是,她觉得,人的一生,或许就应该为父母兄弟而活着,这样度过才有意义。
每样吃喝的东西都从新加坡买回来
虽是八十多岁的人,十二姑的生活却抹不去浓厚的异国情调。那天我们到她家,她首先为我们每人冲一杯浓香的咖啡,然后变戏法般拿出产自新加坡的饼干、点心、糖果来,她说,自己所有的食品,都是从新加坡买回来,每年买一次,就足够一年用。我们观察了一下,确实发现从酱油到餐具,甚至是罐头猪肉,都是购自新加坡,她说,用习惯了,不想改。只要自己用得开心就行。
如今,她都在淡泊悠闲地度过每一天。从她的微微笑意中,让人体味到“人生有味是清欢”的妙谛。
跟众多那个时代的自梳女一样,十二姑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了人的生命其实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度过。虽然,在许多人心目中,这种失去人伦欢愉的生活有点不可思议,但是她们却在常人无法享受的独特自由欣悦中获得另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那是一生都在家庭柔链中束缚的姐妹们所无法领略到的别样风光,虽然那种无拘无束的真正自由或许只是青葱飞扬的匆匆十多年,但是或许正是这种惊鸿一瞥,却让她们目睹并感悟了许多人一生都无法碰溅出来的生命激情和用自己双手支撑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几十年安宁和睦所体味出来的那种独特欢慰和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