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 >走进顺德·丝业巨子岑国华

走进顺德·丝业巨子岑国华

加入时间:2011-02-21 16:28    访问量:1975    信息来源:

2006年11月24日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李健明
 
丝业巨子岑国华
 
    顺德历史其实很大篇章是由不为人知但成就非凡的经济成就书写。从唐宋几大墟市的出现到明代后期本县的生丝刺绣远销外洋一直到近现代南国丝都广东银行的出现,顺德的经济成就一直成为广东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不同时期的商人其实扮演着各种令人感慨的角色,虽然至今为止他们的资料因昔日文人对商贾的轻视而非常缺乏,但是他们为推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所作出的独特贡献却让人从内心深处油然生出一种真挚的敬意和一片由衷的喝彩声。因此,从本期开始,本栏目首先推出五位民国时期著名商人生平的介绍与评述,随后陆续推出顺德各个时期经济历史的专题文章,希望读者能通过这些普通的文字认识到顺德除了文化艺术之外经济那不同凡响的辉煌与历程。
  民国早期,顺德丝业继续攀上产业顶峰,一批聪慧勤勉的顺德人通过一船船生丝和一船船白银缔造出来的南国丝都和广东银行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也走进广东近代经济史并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以丝业崛起并成为省内商界领军人物的代表则首选岑国华。
 
 
将现代先进管理技术带回家乡
 
  岑国华在光绪十二年(1886)出生于乐从葛岸西村。当时乐从一带是顺德丝业重地,人们“家家早起夜眠迟,生丝要赶趁墟期”。出身蚕农的岑国华在小时候读过两年私塾,粗通文墨的他十二岁就到族中叔伯开办的丝厂做小工。机敏醒目,手脚麻利的岑国华很快就成为店中成员并被派到广州乐从人开办的“永和”丝织厂学习生意经营管理。当时顺德乡村民间企业大多都是兄弟或族人合股成立,他们很喜欢将企业开设到广州佛山等地销售产品。
  广州的几年磨砺积累,令岑国华大开眼界。作为国内与世界联系最密切的开放城市,广州让岑国华每天都耳濡目染着来自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信息乃至待人接物礼节,而在丝厂工作中,他更学习到乡村企业无法接触到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与经营手法,他越来越相信若能将广州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手法带到仍是传统古老但涌动着创业春潮的家乡必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权衡再三,他辞职回乡,自行招股,并与兄弟岑细礼在桂洲和葛岸开设“大和生”、“瑞栈”两间丝织厂,因经营得法,守信承诺,企业很快就进入正常轨道,生意日隆。
 
率先采用先进缫丝技术
 
  作为一名浸淫着世纪初企业理念且自幼略读诗书的企业家,他深谙传统国人经营企业仍未能走出小富则安,夜郎自大的误区,他更目睹西方先进技术可在一夜间将承传千年的传统技术或理念冲击得体无完肤,这种阵痛虽然令人无法接受,但技术的革新却可带来产业的革命以及市场的无限拓展还带来人生观念的自然变化,因此他一直密切关注世界最新的技术信息。因而,当1917年美国丝业团来广州推销日本复缲机时,岑国华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个令传统丝业脱胎换骨的契机,因而在许多老板觉得重新培训技术工人,购买新设备耗费成本打乱原有生产模式而大摇其头时,岑国华却决然采用这一深具突破性的技术设备,通过缫丝机将当时传统的四角括丝改造六角括丝,大大增加了产品数量,更提升了产品质量,后来同行们看到这一可喜现象,“靡然风从”,全省丝业也随之产量大增,更与海外丝织品产量需求相吻合,一改昔日陈旧古老的缫丝方法和不为人重的尴尬场面,而捷足先登的岑国华更成为广东近代丝业技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丝业市场步向国际的关键人物,正是在他的这次带动下为广东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涌现出来的鼎盛景象奠定了技术与文化基础。
 
 
成为顺德第一批走进国际市场的企业家
 
  与只满足于多建几座镬耳大屋,多娶几门妾氏的传统小农式丝厂老板不同,岑国华深知只有打进国际市场才能汇通天下,因而他斥资在岭南大学创办了生丝研究所和试验场,并成功研制出“鸡球牌”粗丝和“飞轮牌”精丝,更在欧美市场大行其道,成为顺德最早一批用自己产品走进国际市场的民营企业家。与此同时,他又集股扩大生产,厂家分布顺德南海,多达十八家,股份总额达到200万银元,年产生丝4万担。据统计,1919年全省蚕丝面积150万亩,蚕丝全部产品则在年产量14~15万担左右,而当时每天从广州运回顺德的丝款达30万银元,一个月就达1000万银元,从这些比较数据可看出岑国华旗下丝厂在广东省内整个行业的地位与分量。
 
带头设立洋行直接参与国际贸易
 
  在当时,珠三角一带丝业出口业务都由外国人操控,他们盘剥大量利润差额更封锁海外市场销售信息,顺德丝商一直扮演着运送与交货的尴尬角色,无法问津价格与销售,而岑国华除了在广州创办“永泰隆”丝庄,代理各处厂家丝业交售,银两往来以及税务缴纳外,更在法租界成立“永泰隆”洋行,突破了间接通过外商出口的传统销售模式,将产品直接运送到世界各地,将产品质量标准与销售价格直接与国际接轨,在利润大增的同时也渐渐将自己磨炼成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商业巨子,长袖善舞的他更将非属下的几十家丝厂归为旗下委托管理代售,跳出传统经营者事必躬亲,埋头细节的桎梏,而是踮高脚尖,跳起来去伸手摘树上那红红的苹果,因而造就了一种高屋建瓴,举重若轻的大将风范,这在一个世纪前确是难能可贵,从中也可看出顺德人勇于自我突破的胆略与气魄。当时,他的年营业额高达1000万银元,居广州全市各大丝庄之首。后来,他更在十三行设立“贞祥”、“贞积”、“发记”、“源记”四家银号。当时的银号一般采用短期放款的方式从蚕丝业生产和贸易中获取投资利润,有一些更直接投资蚕丝业,与丝业商人联合经营,而兼有蚕丝业商人与资金投资商两个身份的岑国华,更是自如地游走在两个领域之间,这在当时也是一种非常时尚的模式,尤其以顺德人为主体,因为那个时候广州、佛山、顺德一带私人钱庄也就是银号多达64家,而顺德31家,还不包括在广州佛山的顺德银号,只有岑国华做得更出类拔萃而已。
 
出任广州商会会长
 
  随着声望与资产的日渐隆升和丰厚,岑国华将生产、销售、物流、资本运营以及对外贸易都妥帖地组合并构成一个完整有序,高速运转的商业帝国,更令他水到渠成地成为众望所归的领袖式人物,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他被公选为广州商会会长,成为继顺德人左宗藩出任广州总商会总理后又一位举足轻重的商界巨头,但他与头顶候补四品京官头衔的左宗藩不同,岑国华是白手起家,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顺德,走向国际,因而获得更崇高与纯粹的声望。
  3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萧条,蚕丝销路大减,岑国华属下多家丝厂相继歇业,抗战前,只剩下“佑昌”、“永昌”、“大和生”、“南洋”(前身即“瑞栈”)4家。广州沦陷后,岑国华将“永泰隆”改名“荣昌”,交托次子料理,自己则到香港开办“永泰隆”和“永祥”银号,继续在内地收购生丝,秘密用电船绕道澳门转运往香港。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岑国华本已患有严重糖尿病,突遇接二连三的变故打击和惊吓,于1942年去世。
  岑国华平生热心公益,并为家乡修桥砌筑茶亭,设粥厂赈济饥民,还以巨款捐助广州柔济医院和顺德乐从同仁医院(今顺德乐从卫生院的前身)。
  作为一名从乡间走出来的农村小伙子,岑国华仅仅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将自己从不闻一名的丝厂后生造就成一名享誉国际的丝业巨子,这是一个独特时代的独特人生,但也无疑浓缩并放大着顺德商人那种敏锐果敢,诚信礼周,不囿于原有思维与产业模式,尤其是勇于尝试,不断寻求蜕变的文化内核,以及低调稳健,虽富甲一方犹本色不忘的淳朴厚道平民特质。
 

上一条:走进顺德·顺德冯姓家族溯源

下一条:走进顺德·顺德第一位华资银行家:简东浦

【返回】【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