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祠堂文化博物馆将集中展现岭南祠堂文化民俗风貌及建筑精粹
文化动态   2021-03-26 08:33    4963

信息来源: 珠江商报


  “对建设祠堂文化博物馆非常期待,希望它成为顺德一个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昨日,文化学者李健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顺德祠堂文化非常发达,祠堂文化博物馆有利于将这份遗产完整地传承下去。
  据了解,在刚刚发布的顺德中心城区十大文化项目中,拟通过岭南水乡的组织规划,建设包括三座完整的岭南特色祠堂仿古建筑作为祠堂文化博物馆、一栋华侨博物馆及民居再现岭南水乡村落。祠堂文化作为顺德历史文化遗存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祠堂文化博物馆进行集中展示和生动演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增强顺德文化自信,凝聚爱国爱乡之情。
  谈起顺德祠堂文化,李健明娓娓道来:“当年南迁的中原人和本地土著结合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新群体,特别是一部分人经过科举后,获得新身份,而祠堂正是他们表达对先祖怀念、故土思念、文化认同、身份确认的重要场所。”他表示,祠堂还具有重要社会管理功能,它们承接政府任务、管理家族事务、协助乡村治理、深化道德熏陶,形成个人、家庭、家族、乡村、政府的有机联系,更通过祭祀活动、族事商讨、公益事业、建筑艺术构成昔日顺德人的精神家园。
  李健明表示,千百年的不断南迁中,众多人虽然在顺德落地生根、枝繁叶茂,但内心深处仍时刻铭记着自己家族源头和历代先祖的伟业丰功。因此,祠堂不仅成为一个族系来龙去脉的缩影,更成为研究一个地方民俗文化的绝佳入口。
  
  鼎盛一时
  大小宗祠曾遍布城乡
  俗语讲“顺德祠堂南海庙”。 据文献记载,顺德兴建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清代中后期,大小宗祠遍布城乡,为数逾万,构筑宏丽。《顺德县志》记载:“顺德最重祠堂,大族壮丽者,动费数万金。其大小宗祠代为堂构,千人之,族,小姓单家,祠也数所。曰‘大宗祠’者,始祖之庙也,庶人而有始祖之庙,追远也,收族也。”其中,祠堂之盛,又以北滘碧江为最。因而,作为集众多传统观念与经济背景于一体的顺德祠堂,其丰富深邃的内涵自令人留连其间,回味不已。
  据悉,现阶段。顺德祠堂纳入省、市、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229个,但其实还有很多仍未及时纳入规范的保护范围中,据统计, 全区目前仍保留有476座完整的祠堂建筑,它们承载着“顺德祠堂”的辉煌名声。
  
  文脉所系
  祠堂是乡土文化之根
  刚刚过去的春节,顺德祠堂内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民俗活动。祠堂,千年来在顺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祠堂是民间信仰及礼教的实物载体,是乡村宗族政治、教化、生活、娱乐的公共空间,她代表一段丰富的文化史。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是家族的象征和中心。祠堂文化既蕴涵淳朴向善的传统,也埋藏深厚的人文根基,它涵盖有祠堂、祠产、祠约、祠堂建筑规制、祠堂列格式、祭祀礼仪,以及宗谱家乘、行派世系、传记事略等广泛领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文化。
  当时的祠堂具有很强的教化功能,以祠堂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族众教育、感化的活动。 具有法规功能,祠堂文化对族众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起的约束作用。祠堂还具有维系功能,祠堂文化起着统一族众的行为与思想的作用,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族众群体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祠堂具备调节功能,通过祠堂文化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祠堂文化作为地方传统文化,是最具个性特征的文化,有着突出的地域性,它所承载的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积淀。
  
  风格多样
  乡土气息浓郁精品多
  在顺德,明清两代祠堂的风格相异。明代祠堂大多为木架构、灰砂蚝壳墙、莲花斗拱托顶、有悬山顶也有局部歇山顶,典型的有杏坛逢简刘氏大宗祠。清代则多以花岗石和黑木为柱、水磨大青砖为墙、花岗石阶为阶、硬山顶,典型的有沙滘陈氏大宗祠和杏坛的苏氏大宗祠。
  现在散布在顺德的众多祠堂,大多数是在清末民国初时建造起来的,规模浩大,雕刻细妙。特别是木雕,不仅取材广泛,举凡花梨、酸枝、坤甸皆可作料,而且制成的梁柱檐板、窗棂栏杆乃至神龛屏风,无不精妙绝伦。能工巧匠们将神话传说乃至花鸟虫鱼都用刀刻画出来,那形影相应,栩栩如生的图像,叫人留连难舍。如沙滘陈氏大宗祠、水藤何氏大宗祠、碧江慕堂苏公祠等。至于砖雕、石雕、灰雕也无不玲珑剔透、别具匠心,而且大多以顺德水乡人物、景色为题材,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祠堂因主人的特殊身份而显得别具价值。如杏坛昌教黎氏宗祠。这座建于清朝末年、占地20000平方米的宗祠,共有三个大宅,三道大门,每个门口都有一条直通小巷,小巷两面俱为房子,房子不大,但都有两个以上大门。这些房子互相贯通,同时,又与中央大院相连。因此房门特别多。村民们经过反复核实,共点出99道门,所以也有人叫这座祠堂为99道门。
  这座祠堂的修建者是爱国良吏黎兆堂。他在同治八年(186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两度主政台湾,推行爱国政策,打击不法外商,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赢得广泛称颂。黎兆堂为官多年,精明勤勉。黎氏家庙内建有遇输亭,开我国家庙祠堂建亭先河。另外,均安上村李氏大宗祠,上面悬挂着清同治三年朝廷赏赐给探花李文田“龙虎”和“福寿”的两块牌匾,十分珍贵。这些宗祠,不仅制作精美,更因具有独特历史价值而成为顺德祠堂的精品。
  
  结构布局
  下堂中堂上堂作用各异
  顺德祠堂,分下堂、中堂、上堂三部分。对此,李健明表示,顺德祠堂参考了当时北方祠堂的样式,又根据本地气候潮湿的特点,建设时进行了创新,“祠堂朝向并不纯粹根据中原南北方向,而是根据地理具体条件建设成不同朝向的祠堂。另外,建筑空间通透宽大,适合潮热多风地理环境,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
  祠堂的第一部分叫下堂,也叫头门。通常是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正面的墙面多以平整的磨制水磨青砖贴面,墙裙则以花岗岩作墙裙,坚固美观,远远望去,一股庄重威严气势扑面而来。如杏坛右滩黄士俊的家族祠堂,开阔沉雄,气魄夺人,隐含着一股鳌头折桂、大魁天下的状元气象。
  一般名门望族的祠堂门口都有一对威严雄壮的石狮守门。另外,祠堂前还有一个大广场。若族中有人高中举人或进士,便竖起一对旗杆夹,以宣荣耀。在顺德,高中举人进士的村庄代不乏人,碧江一条村就出了17名进士、举子106名。杏坛马宁一村,也曾出过文进士10人、文举人36人,因此,面对祠堂前比比皆是的旗杆夹,屡见不鲜的顺德人也就“熟视无睹”,人们经常看到河涌埠头的石阶有些就是昔日旗杆夹。
  顺德祠堂对族人参加科举的支持不容忽视。在很多族谱或史书中,都有“给族贤膏火与生童应试卷金,举人会试路费”等记载,因此,读书人享受着全族人鼎力支持的物质资助,同时也肩负着整个家族的厚望。金榜题名,已不再是单纯的个人意义,而是令整个家族光宗耀祖,并形成奋发向上精神的推动力,几百年来,这种绵绵不绝的祠堂耕读文化一直深深渗透在这片土地上。
  下堂那对以厚重实木制成的大门,多分为上下两段。平时,只开下段,门高不及人,族人入门需低头慢进,造成敛气屏息、出恭入敬的气势。大门下的门槛,高达五十厘米,入则需提袍跨步,这也隐含高门大户、出入谨敬之意。不过,大门旁那对抱石鼓,倒为庄严的祠堂增添了几分错落与亲近,因而,摸的人特多,抱石鼓也就黑多白少。
  中堂是族人春秋祭奠、商议大事的中心。顺德人十分重视祭奠祖先,俗称“拜太公”。除清明墓祭外,春分、秋分、夏至、秋分和冬至都要在祠堂隆重举行拜祭仪式。祭奠时,供奉牺牲、扣钟鸣磬、举族跪拜、肃穆隆重。
  在顺德,有句俗话,叫太公分猪肉——人丁一份。就是说每年春节和重阳,族长按祠堂一年的祖业收入拨出部分资金买猪,按照男丁每人一份来分发猪肉。分猪肉就在祠堂进行。所以,分辨是否同宗寻找一下族谱里分猪肉的名单就可一目了然。中堂布局与下堂大同小异,但规模略大、制作更精,且呈递高之势,这除了有利排水采光外,更隐含深意。
  至于上堂,是供奉历代祖先牌位之所,分左中右神龛各一,精妙庄重。不少还绘制着历代先祖的画像,那肃穆庄重的表情,那袍褂钗冠,还有那长长的官衔,令人联想到历代先祖筚路蓝缕、开启山林的艰辛历程,同时,也激励后人绳其祖武、光宗耀祖。
  
  文化盛事
  祠堂博物馆让顺德人追根溯源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该如何活化祠堂、如何更好传承其中优秀传统文化?李健明指出,近年来,顺德各级政府对祠堂的保护开发力度不断加大,修缮了一批代表性的祠堂,各种文化展览和社工组织开展了各种有价值的活动,效果明显。“比如乐从沙滘陈氏大宗祠,它曾是乐从博物馆首期征集文物成果展览馆,如今成为顺德祠堂文化、乐从华侨文化、乐从龙狮文化、顺德非遗文化、顺德祠堂历史等展览空间,更是陈家祠文化服务站所在地,在此积极开展各种历史文化讲座活动,成为乐从当代公共文化新空间。乐从沙边则利用何氏大宗祠场地开展假期青少年书法学习,杏坛逢简刘氏大宗祠设立顺德非遗展览等,非常有意义。”
  而拟建设的顺德祠堂文化博物馆将展现出岭南祠堂文化的各方面民俗风貌及建筑精粹,再现顺德祠堂建筑精华案例。其中包括山林高地、明式祠堂、晒谷场、荷塘等一系列的空间,呈现出岭南祠堂自然空间布局,体现出原生的乡土祠堂场景。
  “祠堂文化博物馆将让顺德人更好地走进历史,追根溯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李健明认为,“顺德建祠堂文化博物馆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展览馆,而是一个和当代文化需求相结合的空间。青少年通过祠堂文化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并转化为学习先贤、自我突破、服务社会、贡献国家的重要力量。”
  李健明表示相信祠堂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将成为顺德祠堂文化史上的一件标志性事件。
  
  评论
  为弘扬传统文化插上庄重而典雅的翅膀
  梁新平
  顺德在珠三角甚或南中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除了自古至今的富庶一方,以及一路的经济强劲,古风犹存的顺德,孕育了水乡文化、美食文化、祠堂文化、状元文化、龙舟文化、武术文化、工业文化等诸多文化样式,且兼容并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让开放而质朴的水乡风情妖娆。
  在顺德文化中,祠堂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素负“顺德祠堂南海庙”之盛名。顺德祠堂始于宋元,盛于明清。在鼎盛的清朝中后期,遍布顺德乡村的大小祠堂有上万家。如今,在历经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顺德保存完好的大小祠堂依然还有476家,这对于一个只有806平方公里的县域来说,已经算是辉煌的延续了。
  祠堂作为中国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乡愁之根,乡情所依。
  顺德对祠堂文化的秉承是做得很好的,尤其近年来,在对祠堂活化方面走在了前面,让原本只是族亲举行仪式和聚会的场所,开放成全民可参与其中的文化共享空间,让祠堂文化重新绽放鲜活的异彩,且走得更远。
  而如今正着手建设的顺德祠堂文化博物馆,除了集中地展示祠堂文化元素,也将让顺德祠堂文化经由八方来客的亲近而再度远播四方,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插上一对庄重而典雅的翅膀。
  简而言之,祠堂文化的贡献,至少包涵留住乡愁和重植乡情两个层面。
  在留住乡愁方面,顺德不成问题,始终人气满满的乡村,各种民情风俗一直原汁原味地氤氲于水乡周身。显然,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是顺德有别于一些内地日渐空落的乡村的最大优势。古往今来,在祠堂祭祖和节庆都是最为热闹的日子,无论是龙舟赛之后的龙舟饭,还是飘色巡游之后的聚餐,作为宗族团聚的载体和核心,祠堂都是最为神圣和温情之所在。
  而如果说留住乡愁特指土生土长的本地居民之情结的话,那么,对于一座开放的现代化城市,外来人口和本地居民各占一半的顺德来说,还是不够的,顺德要一直保持对外的吸引力,要做的除了本地居民的文化固守之外,还需获得广泛的文化认同。是的,要让本土居民和新顺德人共同认可顺德文化,需要开放地传承。从这个角度而言,顺德祠堂文化博物馆的建成,通过将祠堂文化元素全景式的展示,让人们从认识、了解到认同,其文化贡献将是牢靠、温情而动人的。
  另一方面,要得到生活、工作于斯的全体顺德人的文化认同,需要本土居民和外来人员共同依恋的乡情,也就是在城市重植乡情,以实现两股人真正的融合。在这方面,保存着家族荣辱的最为私密的祠堂,反倒可以发挥其文化和情感的纽带作用,因为,祠堂不仅有宗族延续的脉络,更有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沧海桑田,风雨彩虹,其间历史与人文、民情与风俗的沿袭与光大,祠堂是最为可信的见证与陪伴。




Copyright @ 1997-2024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顺德支中心 维护
邮编:528300 电子邮箱:sdtsg@163.net